2019年初,高德地图、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发布了《2018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份《报告》显示,广州市的路网高峰行程延时指数排名全国第二位。
虽然相关《报告》显示,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情况呈总体下降趋势,但是这依旧是一个全球性社会治理难题。
近日,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对“改造交通拥堵节点、提高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进行了专题调研。20多位政协委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市民代表共同走访了多个交通拥堵节点,并提出一系列疏导交通、破解拥堵的办法。
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表示,广州未来将新增10条高速公路,年内将开工一批新的道路项目,并加快芳村大道快速化、广佛二期、车陂路隧道等工程进度。
实地调研“肠梗阻”路段
广州大道北3处路段要“动手术”
“广州建城年代久远,交通网络错综复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州的道路规划布局早已跟不上其经济增长的速度。”广州市政协城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以广州大道为例,这条贯穿广州城区南北走向的主要道路,每天都面临着高负荷的车流压力。
3月25日下午,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在广州大道北展开了联合调研,重点走访了同宝路口、京溪路口、白云区医院公交站点三个容易拥堵的路段。
【拥堵节点1】
“同宝路口这一路段,每隔几百米就有一处红绿灯。除了十字路口,还有斑马线上的红绿灯。建议把前后的斑马线取消,中间线做成封闭。”广州市政协委员谭国戬表示,红绿灯过多不仅增加了交通的拥堵问题,还存在着安全隐患。
广州市交警支队支队长欧日文表示,此处路段适宜建设人行天桥,把人跟车分离,就不会产生行车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拥堵节点2】
“京溪路口这个地方的拥堵原因非常典型,在这里,双向六车道突然变成了四车道,形成了一个漏斗式的道路结构,就非常容易堵车。”广州市政协委员何亚东建议,在京溪路口这个地方进行拓宽,将900米的“肠梗阻”路段打通成双向六车道,能有效缓解整个广州大道的交通状况。
对此,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回应表示,京溪路的前期工作已经完成,5月份开始,将实施拓宽工程。
【拥堵节点3】
在白云区医院公交车站(北往南方向),车流人流密集,交通拥堵已是常态。
广州市政协常委曹志伟表示,南行方向有36条公交车线路,公交站点距离广州大道先烈东路掉头位仅有60多米。高峰期公交车进站停靠时,几乎一定会影响社会车辆的通行效率。因此曹志伟建议,“这一带的绿化带可以收窄,做港湾式的停车和社会车辆进行即停即上。二十年前,我参与了这条路的扩建工程,当时留着这个绿化带就是为了日后拓宽。另外,整个车站可以往南移。”
广州市交警支队支队长欧日文介绍,广州大道全长6.1公里,是广州市南北方向的主要通道。经过前期与交通、住建等部门共同协调治理,交通状况已经有了一定提升。但由于医院(4家大型医院)、学校(4所)、商圈(6个商圈)、小区(10几个大型商住小区)、城中村聚集,交通供需矛盾大,人流车流交织严重,拥堵问题长期存在。目前,交通部门正在研究部分节点加装人行天桥、减少路口数量,交警部门也将进一步加大交通整治和双微改造的力度,全面提升该路段通行效能。
解决“结构性不足”
广州拟新增10条高速公路
广州市政协委员何亚东表示,“漏斗状”交通格局造成的拥堵节点还有好几处,比如机场高速三元里、广元西路路段,以及工业大道沿线常态性拥堵等。何亚东建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交通供给,“同时采用像心脏搭桥一样,点对点,放射线交通格局,解决漏斗交通问题。”
广州市政协委员莫穗玲提出,在广深铁路地下还有一个非常庞大的隧道,由于隧道相关节点没有完成,导致了“猎德系统”向北延伸缺少一个出口。因此建议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项目建设,打通拥堵节点。
针对此次专题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中山大学智能交通研究中心主任邓院昌认为,要治理交通拥堵,必须从规划源头上重视,解决“结构性不足”问题。
在专题调研座谈会上,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彭高峰回应了有关规划和“结构问题”。他表示,治理交通拥堵黑点,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需要从整个交通系统上进行统筹解决。
目前,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研究提出了广州新增10条高速公路,并纳入广东省交通厅《2018-2035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布局》。同时提出了六大战略、20个目标和56项措施180多个项目等未来交通总体框架。重点提出新增“井”字形高速公路大通道,如增佛高速、中心区加密过江通道、主城区对外放射走廊增加市域轨道快线、中心区轨道站点全覆盖等。彭高峰表示,“下一步就是要把这些规划项目希望能落实到很具体的项目上来。”
对于源头治理和“调结构”,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潘双明表示,“今年要加快芳村大道快速化,广佛二期,车陂路隧道,广从、广花、广汕路快捷化改造等在建项目建设,要尽快完成。”
潘双明还表示,对于如意坊二期、东晓南-广州南站、石门堂隧道扩建、火炉山隧道、空港大道、快捷路二期、槎神大道等一批新建项目也计划年内开工。
多措并举治理拥堵
提升智能化管控手段
除了“源头规划”问题,专题调研过程中,市民代表则针对一些不文明乱象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提出管理建议。
多位公交车司机、交通协管员代表提出,需要对乱穿马路的行人和“外卖小哥”骑车打电话行为加强执法。“自行车逆行的现象比较多,尤其是送外卖赶时间的那种,非常危险。”
广州市政协城建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治堵关键词通常有四个——“规”“建”“限”“管”。“目前来看,在标本兼治方面,还要加强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管理水平。”该负责人表示,随着科技的发展,道路交通不再局限于人为管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应用,让交通管理进入了智慧新交管阶段。因此,“管”就是要利用丰富的交通大数据进行研判,打造智慧城市交通管理体系,助力城市交通畅通。
政协委员谭国戬表示,在参观广州市交警支队指挥中心时了解到,广州在智能化管理手段和方法上进行了许多创新,例如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手段运用于信号灯的控制还有车流量的控制等。
广州市交警支队支队长欧日文表示,智能化管理手段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信号灯配时优化问题”,此前,广州召开了全国智慧信号灯算法挑战赛,在1620个路口试点“互联网+信号灯”模型。同时,完善了56条绿波带,8条潮汐车道。广州市交警“左转弯待转区”、“借道左转”、“防溢流自适应调节”等3项技术在全国领先。下一步将在智能管理上进行细化,例如在应对大型活动、早晚高峰、气候变化、节假日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推出不同的优化方案,不断提升广州市交通的通行水平。
除了提升交通智能化,在日常管理和限制方面,多位政协委员建议,对施工占道问题应加强执法,同时优化“开四停四”政策,对外地车限外的管理应当再精细些。
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潘双明表示,对于占道施工问题,市交通运输局将出台占道开挖审批、监管的12条改革措施,具体从推广道路开挖的标准化围蔽、制定占道施工的交通疏解地标、设立建设单位挖掘道路信用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的监管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督促建设单位落实交通疏解方案和疏导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占道施工对周边交通的影响。
此外,今年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将强化常规公交与地铁的衔接、对城区集中居住区不断开行微循环接驳公交,吸引市民选用公共交通出行。
“今年已开始着手启动越秀南、永泰、黄埔等中心城区公路客运站的搬迁整合,减轻公路客运通行对中心城区的影响。”潘双明表示,今年交通运输局还将与公安交警进一步强化交通违法数据的共享与处理机制,加大驾驶员“黑名单”制度的管理力度。
【记者】刘冠南
【实习生】陈泽渠
【通讯员】李志洁
【校对】曹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