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说的就是明末清初缘起于江苏常州孟河的孟河医派。电视剧《老中医》的主人公翁泉海的原型孟河医派四大家中的丁甘仁。翁泉海先在家乡孟河开诊,后到上海行医。他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成为沪上名医。
据史料记载, 孟河医派是明末清初源于江苏武进一个小镇,尤以近代江苏武进孟河走出的四大中医(费、马、丁、巢)名家更为著名。清咸丰时期,孟河医名大振,除却普通百姓外,道光皇帝、慈禧太后、皇族都曾前往孟河请医。这支医派以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灵活的诊疗方法以及诞生出众多名医名家,孟河医派的传承人众多,全国仅有的90位“国医大师”中,有七位出自孟河医派,可谓是名家辈出,人才济济。
本期的胡说中医我们就来了解《老中医》中的孟河学派究竟有哪些特点?
孟河医派临证以治法灵活多样、用药轻灵巧、临床疗效明显等为特点,是我国学术传承成绩显著的中医流派之一。其取中医经典之精华,熔各派学术于一炉,在认识外感病方面,宗《伤寒论》之六经辨证,但又不拘泥伤寒方,师温病卫气营血理论,而又不墨守于四时之温病,开创了中医学史上崭新的寒温统一的学术风气;在用药方面,形成以 “醇正和缓”为宗,以“轻清简约”为法的用药特色。孟河医派医家以费(费伯雄)、马(马培之)、巢(巢崇山)、丁(丁甘仁)四大家为代表。
费伯雄
费伯雄(1800—1879),字晋卿。费伯雄生长在世医家庭,家学渊源,先儒后医。其治学既不拘执古人成法,又不趋奇立异,立论以和缓醇正为旨,治法以清润平稳为主,善于通变化裁古人成方。在诊脉方面,费伯雄可谓之“神”。《清史稿》中记载,伯雄“持脉知病,不待问。”丁甘仁在《脉学辑要》序言中评其“诊脉之神,出类拔萃,决断生死,历历不爽。”费伯雄自言《医醇賸义》一书“首察脉,次辨证,次施治,此三者为大纲”。
费伯雄以擅长治疗虚劳驰誉江南,道光年间曾两度应召入宫,先后治疗皇太后肺痈、道光皇帝失音症,均取得显著效果,由此获道光赐匾额和联幅,被称道“是活国手”。《清史稿》称之曰:“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为最著”。其代表著作为《医醇賸义》《医方论》《食鉴本草》《怪疾奇方》等。
其自制的 11 首治中风新方,总以实用有效为切要,对指导临床颇有裨益。费伯雄论治中风之总纲为气血损亏,外风乘隙而入,故调治当着意调营,使风从卫出;如见痰火内蕴,外风乘客之症,则当清营化痰,熄风理气为主。认为“五脏六腑,化生气血;气血旺盛,营养脏腑”,两者间密切相关,故临证时尤其注重从脏腑气血入手辨治。
用药方面,在注重长于应用血药的同时,体现出其一贯主张的和缓醇正之风。强调“执古方以治新病,往往有冰炭之不入者,尤不可以不审”,提出“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
马培之
能获得“老佛爷”应召入宫诊病并名扬天下的孟河名医,一位是费伯雄,另一位就是马培之。
马培之生于1820年,被誉为“江南第一圣手”,尤以中医外科著称,“所治疾病,多获奇效。”晚年曾被邀至京为御医,在中医发展中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外科尤绝,以内科成名”,治伤寒最为拿手。曾两次为翁同龢治好顽疾,还曾因为慈禧太后治疾而名扬天下。慈禧称赞他“脉理精细”,手书“务存精要”匾额,赐三品官,名震四方。另外,孟河四大家中巢、丁两家的代表人物巢渭芳与丁甘仁皆受业于马培之;清末名医邓星伯亦是马氏门生。
在内科方面,马培之尤重调理脾胃,提出调营畅中、甘温治痞、调补中宫等多种调治大法。用药平和,反对滥用峻猛之药。在外科方面,马培之主张凡业疡科者必需先究内科,要 “既求方脉刀圭益精”,提出辨病精当、辨证精细,遣方绵密、用药平正,同时注重调畅情志、迅速止痛等诸多学术观点。
马培之将运气学说融入实践中,认为长夏湿土司令,太阴用事之时,暑必兼湿,治必分暑湿之孰重孰轻,分别选用辛开清泄或辛开苦泄等法施治。著有 《外科传薪集》 《外科集腋》等。
巢崇山
巢崇山,名峻,晚号卧猿老人,生于孟河著名医药世家,擅长内、外两科,尤精于能以刀针手法治疗肠痈。治学宗《黄帝内经》,精通药性,临床注重调理脾胃,养护胃阴,推崇并善于运用喻嘉言学说指导临床实践。巢崇山著有《玉壶仙馆外科医案》,记录治疗头部、五官等外科病例 43种、84案,总结了医治外科融贯温热家言的临床经验。另著有《巢崇山医案》《千金珍秘》。
巢崇山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在上海行医,颇有声誉。其间又极力推荐晚出道的同乡丁甘仁从苏州到上海立足行医,后来竟医名冠于申城,所以世人有“甘仁至申,崇山实为之介”之说,他还培养了很多门徒,宏扬中华医药,尤以贝颂美、陶佑卿、汪剑秋、刘俊丞、黄晓和为最著称。
丁甘仁
丁甘仁,字泽周,幼年聪颖,下笔成章。先从业于圩塘之马仲清及其兄丁松溪,后又从业于一代宗匠马培之,对马氏内外两科之长能兼收并蓄,尽得其真传。学成之后,初行医于孟河及苏州,后至沪上,道乃大行,名震大江南北。丁甘仁十分重视中医教育,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中医人才,成绩卓著。最早主张伤寒、温病学说统一;于临床,打破常规,经方、时方并用治疗急症热病,开中医学术界伤寒、温病统一论之先河。
丁甘仁提出医生临诊时,要估计患者体质的强弱,要酌量病势的轻重缓急,且应对患者的居处习惯、饮食嗜好等都要作适当的考虑。对病后调理及久治不愈的慢性疾病提出要注意脾胃,且着重指出治脾与治胃迥然有别,并推崇《叶氏医案》中“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以及“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之论。
于外科证治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自拟的外科药品,集诸外科验方,选药道地,加工精细,药有外用敷贴膏药、油膏敷药、药线、散药等,疗效显著,其大红膏尤为著名。他常采用古法 “火针”穿刺脓疡,排出脓血,用以代替外科手术刀。
部分资料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费伯雄:醇正和缓,平淡至极》作者:陈仁寿
·常州市中医医院-《孟河医史》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医学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三思 | 排版:阿志
上喜马拉雅FM收听「胡说中医」特辑,了解更多有趣、有料、有用的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