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是“一带一路”倡议东南亚区域的关键一环。水稻是印度尼西亚重要的农业产业,其粮食进口量较大,粮食安全问题仍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印两国在水稻领域具有广泛的合作。
印度尼西亚水稻发展有什么新机遇?有哪些挑战?杂交水稻发展情况如何?
01人口增长快,粮食压力大
印度尼西亚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历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59% 的人口从事包括林业和渔业在内的农业生产,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木薯、花生等。
作为世界上第三大水稻生产国,水稻是印度尼西亚的主要粮食作物,2016年,全国水稻年种植面积约1428万公顷,2017年全国稻米产量8140万吨。当地人以稻米为主食,大米消费量高,平均每人每年消费114公斤。
与此同时,作为世界第四大人口大国,印度尼西亚全国总人口达2.66亿,仅次于中国、印度和美国。该国水稻生产量一直满足不了国内的稻米需求,每年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粮食,是传统的稻米进口国。
02杂交水稻发展面临挑战,品种抗性要求高
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历届政府都比较重视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投资,杂交水稻研究起步也较早,始于1983年。
印度尼西亚国家水稻研究所(ICRR)主要承担杂交水稻的研发任务,初期主要是从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和中国引进杂交水稻品种和亲本并评估其在本地的表现。1999年起,由于杂交水稻在亚洲其他国家的成功应用,印度尼西亚加大对杂交水稻的研发投入,并开始了本地化育种、制种和栽培研究,育成了一批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的杂交水稻品种,并相继投入水稻生产,成为印度尼西亚的主栽杂交水稻品种。但由于这些品种在抗逆性和米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一直很少。
由于粮食供给的压力,印度尼西亚政府于21 世纪初期出台了一系列财政补贴政策以促进杂交水稻的种植和杂交水稻种子的进口,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印度尼西亚杂交水稻的发展。
2000年以来美国孟山都公司、先锋公司、德国拜尔公司、印度生物科技公司以及中国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隆平高科) 、湖南省农业厅、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国豪种业有限公司等单位与印度尼西亚开展水稻技术合作,幷先后引进了100多个杂交水稻组合在当地试种。印度尼西亚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也由2005年的1.3万公顷迅速增加到2009年的66万公顷,占全国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
印度尼西亚水稻生产的最主要病、虫害是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等。在过去的十几年内,褐飞虱对印度尼西亚杂交水稻造成了几次毁灭性的危害。
由于印度尼西亚政府的种子补贴政策无法长久维持下去,且大部分进口的杂交水稻品种不抗白叶枯病和褐飞虱,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迅速下降。2013年,全国杂交水稻面积下降至5万公顷。2016年,印度尼西亚新政府又重新制定了提高水稻产量的五年计划,其中,发展杂交水稻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和任务。
032045年要成为世界粮仓,新开垦1400万公顷耕地
印度尼西亚人口增长快速,水稻面积增长缓慢,产量增加有限,粮食安全压力越来越大。当地杂交水稻选育目标主要是产量高,抗稻褐飞虱、东格鲁病和细菌性条斑病,抗倒伏,米质好等。
2010年,“中国—印尼杂交水稻技术合作项目”在印度尼西亚正式启动,由隆平高科和印度尼西亚农科院联合执行。该项目通过选育和推广米质相对优秀、更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同时培训本地技术人才,以实现粮食增产。截至2015年,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已推广至印尼13个省份,每公顷产量高出本地品种一倍有余。
对于2045年印度尼西亚要成为“世界粮食仓库”的目标,印度尼西亚农业主管部门信心十足。政府部门也表示,将致力于2045年前新开垦1400万公顷耕地,每公顷粮食年产量要达到5.4吨。
印度尼西亚水稻研究中心项目主管Indrastuti ApriRumanti称,为了达到“世界粮仓”目标,水稻育种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升产量,发挥杂交水稻优势;二是提高抗性;三是提高广适性。“我们希望通过品种优化,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来提高水稻的产量。”
参考资料:
谢放鸣, 彭少兵. 杂交水稻在国外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 科学通报, 2016(35):136-146.
胡继银, 蒋艾青. 印度尼西亚杂交水稻现状及发展对策[J]. 杂交水稻, 2011, 26(2):69-74.
廖伏明, 罗闫良, 万宜珍. 杂交水稻国际推广的现状与策略[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1, 12(2):178-183.
赵益普,刘 刚. 中国杂交水稻助东南亚解决“吃饭问题”[N].人民日报, 2019-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