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焕新生!这个番禺古祠被誉为“东方巴洛克”,还藏着这位抗倭名将的真迹......

广州番禺发布
+ 订阅

3月27日

海内外陈氏乡亲

好几百人齐聚善世堂

话亲情扬礼义的背后

是历时8年修缮

500年古祠重焕新生的故事~

善世堂是番禺石楼陈氏宗祠,位于番禺区石楼镇石一村德星大街14号,是奉祀东晋建国大将军陈玄德及石楼陈族六世祖陈道明之祖祠。

祠堂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0年),距今约有500年历史,比陈家祠的历史还要久远,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番禺四大古祠之一,也是广州最古老的陈氏祠堂之一。

善世堂建筑宏伟壮观

雕梁画栋

木雕、石雕、砖雕、灰塑

图案工艺精细

各种人物、花鸟虫鱼

飞禽走兽皆栩栩如生

被民间爱好者

惊叹为“东方巴洛克”

2012年11月19日

善世堂修缮工作启动

历时三年,工程竣工

有着近500年历史的善世堂

终于重现昔日古韵与风采

......

现在就跟随小番一起

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吧~

//

昨日:险遭轰炸,经历变迁

//

修复前的善世堂,仅存主体建筑。祠堂里面杂草丛生,一片残砖废瓦,甚至有的院墙已被推倒。

一些柱子周围布满蝙蝠的粪便,每逢落雨,祠堂就如水瓜棚,多处漏雨。看着祠堂日渐破败,村民表示很心痛。

据村民说,祠堂最大的劫难是1939年日寇飞机的轰炸。他们原本想轰炸石楼,幸好炸弹落飞了,只斜击到善世堂的东墙,整个祠堂还能保存下来。

在历史发展中,善世堂经历了很多功能变迁。1959年改成农业机械中学,后来,木构件等被村民拆下来用作犁田工具,石雕、砖雕等遗失。后来,这家古祠又先后被用作织布厂、服装厂、打绳织席厂等厂房。

//

今日:气派辉煌,古韵横生

//

善世堂厚重的大门上方匾额写着“陈氏宗祠”,头门两侧墙上是双色水磨砖砌成的假露窗,此装饰手法在广东祠堂中很少见。

据介绍,该装饰既符合头门正面墙体不透风的规矩,又采用介砖拼花,破了纯青灰色墙体的“呆气”,让人观感耳目一新。

祠堂最气派的地方要数仪门了,此座仪门为庑殿式屋顶结构,白砂岩石砌筑,石雕繁复精美。

善世堂占地1715平方米,由头门、仪门、中堂、祖堂组成。仪门,即礼仪之门,是进入头门后的第二重门,能显示家势和威仪。牌坊正面书“六传光范”,后刻“星聚一庭”,寓意石楼陈族人才辈出,灿若星辰,济济一堂。进了仪门,两旁有两株古树,一棵120岁的桂花树,一棵为200岁的罗汉松。

再往里走,就是中堂,上悬“善世堂”贴金木牌匾,为抗倭名将戚继光所题写。

中堂屋脊很特别,龙船脊两端有“鳌鱼吞脊”的脊饰,此装饰样态在广东祠堂也是独有的。位于中堂与祖堂之间的两侧拖廊跨度超过8.8米,中间没有柱子承托。这是省内唯一如此大跨度的拖廊。最后是祖堂,也称后寝,供奉着祖先牌位,是承载古老家族历史和宗族情感的地方。

//

修缮故事

//

世堂历代都有在修缮

善世堂的建造材料几乎囊括了广府地区明清时期传统材料,甚至还囊括了岭南地区营造“滞后性”明清之前的传统材料。

据善世堂修缮工程施工的负责人欧阳仑介绍,善世堂主要用到鸭屎石、红砂岩、青石、花岗石等5种石材,这说明祠堂在历代都有修缮。其中,鸭屎石主要用于祠堂石柱、地面等位置。

◆收购旧石材

“红砂岩可以在番禺莲花山和东莞石排燕岭找到。而鸭屎石的产地记录则连文字记载都没有。”欧阳仑说,十多年前,广州地质勘查大队曾在佛山三水坑口发现过鸭屎石,但我们去找的时候却没有找到。

针对这一问题,欧阳仑团队在修缮过程中采用收购旧材料、大料改小料两种方式解决。“鸭屎石在清朝早期建筑中较常见,可通过收购获得此类石材。”

◆修缮以古为先

在补充或更换旧构件方面,尽可能采用与该项目区域或邻近同时期、同类型历史建筑旧构件,从工艺风格、质地、尺寸大小、颜色等方面进行收集与筛选旧构件。

对收集不到的旧构件,采用传统工艺、传统材料制作,对一直沿用古法制作的生产厂家进行预先订制、采购,并依法依规报批各方组织论证,并得到报批允许后才实施使用。

◆非遗传承人坐镇指导,组建专业工匠班

灰塑在善世堂中随处可见,如仪门灰塑狮子、正脊卷草纹、天井间墙灰塑正脊等。

施工团队邀请到了灰塑非遗传承人、木雕名匠、石雕名匠以及省内熟悉古建筑施工的水工班组,组建起一支专业工匠班。

据欧阳仑介绍,团队对待旧构件采用“慎重”的施工方法,施工过程中对旧构件进行包裹保护;尤其对于特征性的广府灰塑龙船脊式构件,在维修过程中采用抬升的施工方法,比较原真性地保留了个性化的善世堂脊式形制、图案、工艺历史信息。

◆带动修缮潮,周边村庄11座古建筑要修缮

2016年1月3日,善世堂修缮工程一次性通过专家验收合格。此项工程解决了善世堂因年久失修及台风灾害而出现的问题,拆除了后期加建的构筑物,恢复了原有建筑形制,保存并传承了岭南广府传统建筑“三雕一塑”的工艺艺术。

欧阳仑介绍,该修缮工程让周边村庄兴起修缮古建筑的热潮。自2015年起,带动周边村庄修缮保护古建筑十一座。

◆寻找善世堂后寝神楼

该修缮工程的开展过程中,还引发了社会各界寻找善世堂后寝原神楼的热情。

据了解,善世堂后寝神楼曾于1964参加广东民间工艺馆的全省文物展览,之后便拆卸装入原来的8个大长木箱中,存放在陈家祠后西厅库房,被世人遗忘。

2015年底,善世堂后寝原神楼重新在库房搬出,经过工作人员一个多月的摸索与安装,于当年12月28日隆重公开展出,让世人一睹这个35平方米的二进金木雕大神楼的昔日金碧辉煌。

据介绍,该木雕神楼成为广府地区研究清代神楼形制、工艺的典范精品实例,也将是广东省工艺馆日后展示的珍贵物品。

历时8年修缮

善世堂重现荣光

......

这也折射出番禺人

对宗族情感的重视

对历史文物的爱惜

以及善心、孝心

与诚心的传承!

打开APP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