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戏剧日】听一场粤剧,感受“广东大戏”的艺术岁月

广东旅游
+ 订阅

粤剧,素有“南国红豆”之美誉,

又称“广东大戏”或“广府戏”。

唱念做打、诗词歌赋、舞台美术、服饰、表演……

粤剧集多项文化艺术于一身,

是岭南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经典粤剧折子戏《春草闯堂》(图片来源: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有道是:“走读一方水土,品味一种文化”,

适逢第58个世界戏剧日

借此机会,不妨跟随粤游君,

到广东欣赏一场粤剧,

聆听一首粤曲,

了解粤剧的岁月发展,

倾听戏骨戏迷的心声。

“世界戏剧日”是国际戏剧协会(International Theatre Institute, ITI)于1961年创立的一个纪念日,日期为每年的3月27日,旨在引起全世界人民对戏剧艺术的重视,从1962年开始举办庆祝活动。

——品味——

听“粤剧街”诉风雅

(图片来源:文化广州)

在广州荔湾区,自东向西有一条连绵两公里长的骑楼街,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亦是远近闻名的“粤剧街”。据说其因穿过恩洲村与宁溪村,故取名“恩宁路”,是目前广州连接最长、最完整的“骑楼通道”,沿途分布着十几处人文古迹,周边亦散落着多处历经风霜的粤剧伶人旧居。漫步于此,扑面而来的除了老城区中悠然的生活气息,更有值得细细斟酌的历史风韵。

八和会馆

位于恩宁路177号的八和会馆,是由粤剧艺人自发成立的粤剧仝人行会组织,被称为粤剧人的“祖屋”。八和,取“和翕八方”之意,按行当和职务分为八个堂口。

每年粤剧八和祖师诞,海内外粤剧界人士会云集广州贺诞,在这里举行演出交流活动。如今的八和会馆虽已不复当年热闹繁华,却仍有人悉心坚守,亦有接踵而至的人群特地前来拜访、驻足与想象。

近年,广东八和会馆因年久失修一度摇摇欲坠。今年1月,该馆终于启动大修。据八和会馆相关负责人透露,施工工期约为半年。

銮舆堂

位于恩宁路永庆二巷7号,又称德和堂,是八和会馆的八个分堂之一,为粤剧武打行。堂内陈列着武生前辈们的照片、刀枪剑等武器道具以及武行的相关知识,地方虽小,却充满浩然之气。

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

这是一座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园林式博物馆,位于恩宁路127号。最大亮点分为“观赏”与“游览”两方面。

△▴

粤剧艺术博物馆

❖ 园林中心设有大戏台,每逢周六上午,都能在这里观赏精彩的粤剧粤曲展演;❖ 展厅中设有“南国红豆,粤韵佳音”陈列,在这里静静游览一番,可快速倾听、了解粤剧的发展历程与基础知识。

——导赏——

有声有色的粤剧风情

都说百闻不如一见。若想感受和体验粤剧的真实魅力,除了恩宁路上与粤剧有关的一切老时光,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亲历亲听。来到广东,在没有碰到特定节日上演粤剧的情况下,去哪里才能与粤剧亲密接触?

寻访地道私伙局,听民间粤曲妙音

私伙局可以说是粤剧曲艺演出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民间自发组织的粤剧团队,团员们每日早、中、晚相聚于老地方,或室内或室外,搭起伙来演奏演唱,自娱自乐。即便是在湖边、桥底、凉亭等地方,只要天公作美,众人照样吹拉弹唱。

在广东粤剧博物馆所在地——佛山市兆祥公园内,每周一至周日早晨就有私伙局演出,来自各地的粤剧发烧友们聚集于此,或驻足欣赏或者登台献唱,乐在其中,好不热闹。

粤剧博物馆中也有粤剧戏台,平时免费给私伙局发烧友使用,因而每次来到兆祥公园,常常会遇到馆内馆外“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愉悦盛景。此外,广州各地(特别是荔湾区)、佛山五区的私伙局也遍地开花,比如广州文化公园、荔枝湾大戏台以及荣华楼、广州粤富海鲜酒家等茶楼也经常有私伙局表演。

登珠江红船,赏粤剧、揽胜景

看戏剧,我们一般都会想到剧院里去,当然粤剧也不例外。单是在广州,就有广东省演艺中心、广东粤剧艺术中心、广州大剧院、友谊剧院、广州蓓蕾剧院、广州南方剧院等可以选择。但除常规的剧院之外,有一个地方,想必会更令你惊艳。那就是被誉为“流动的水上剧场”、珠江上唯一的红船。

红船是早期粤剧戏班来往于珠江三角洲进行演出的交通工具和生活居所,因外部漆上红色,故称“红船”。如今红船虽已退出粤剧的历史舞台,粤剧演员依然被称为“红船子弟”。(图为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中展出的红船模型)

2016年推出的珠江红船《船说》,是广州市振兴粤剧十大项目之一。这艘红船总长52米,宽15米,是目前珠江上最大的仿古游船。船内4个观演空间可以移动转换,在出其不意间分离、合并,配合剧情让你置身其中,与近在咫尺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体验传奇之旅。

一张船票,就能带你一览广州地标景观,穿越珠江古今百年。

——传承——

戏骨戏痴的背后故事

近年来,广东在发展和传承粤剧文化上下了不小的功夫。广州不仅承办了两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奖,先后主办了七届羊城国际粤剧节,而且还以现有私伙局为基础,通过专家指导、名师授艺等方式提高其专业水准;每年开设戏曲艺术系列专题讲座、粤剧粤曲培训班,为粤剧爱好者提供学习平台和机会;还将粤曲粤剧带入校园,培育粤剧特长生……

▲上图为荔湾区首届粤剧嘉年华上,小学员们表演《校园欢歌》(图片来源:中国粤剧网)

也许我们难以全面地概括出现今广东粤剧文化的发展变化,但从几位戏骨戏痴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追求文化艺术的精神。

“粤剧不老松”的艺术人生

出生于1936年的叶兆柏,6岁时便开始跟随父亲(著名粤剧龙虎武师叶大富)练功学艺,8岁开始登台演出。经历过战火纷飞,经历过时代浩劫,他从一名龙虎武师成长为粤剧界的知名丑生,76年来从未真正离开过舞台,亦见证了粤剧发展的浮浮沉沉。

△叶兆柏:广东粤剧名丑,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生于1936年,师从薛觉先、白驹荣、文觉飞、靓少英四位粤剧大老倌。家中四代粤剧人,岳父张活游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电影明星及“粤剧四大小生”之一。

人物故事

2009年,柏叔与几个朋友合作开办了“文茂戏曲班”,免费教孩子学粤剧,一干就是七年。不仅长达七年不收钱,而且还自掏腰包请老师来教学。如今虽已年过八旬,他仍活跃在粤剧艺坛上。柏叔说,只要粤剧界有所需要,只要对于弘扬粤剧艺术文化有所帮助,他都会尽力支持,“没什么伟大的,我只是觉得自己的良心很舒服。”

长按二维码 →

阅读人物故事

手抱吉他,心怀古韵

有时是婉转缠绵的一声高胡,有时是荡气回肠的一声粤剧开场,有时是一句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在这个被誉为“音乐大厨”的制作人手里,传统的岭南元素,总能以新的形式闪现锋芒。

陈辉权

广东流行音乐制作人,作曲、编曲和吉他演奏家。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流行音乐学会会员、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理事。

人物故事

2014年,陈辉权取材于广州的美景与风物,烹制了一张粤味浓浓的NEW AGE音乐专辑《风月西关》,带来了既古典又现代的音乐享受。2018年,他在苏东坡的名诗《惠州一绝》基础上作曲编曲,融入广东粤曲小调,制作了一首清新活泼、朗朗上口的《食荔枝》, 让古诗词迸发出了新的活力。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当熟稔于心的诗句变成旋律优美的歌谣,当诗句当中又突然穿插耳熟能详的粤曲——《荔枝颂》的趣味身影,你不得不惊叹于这位作曲家所拥有的,细腻的创作力、艺术想象力与吸收力。

长按二维码 →

阅读人物故事

用最古老方式,创作新的美好

黎星是一名粤曲唱作人,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虽然年仅30岁,他却有着超过20年的粤曲唱龄,在广东曲艺界小有名气;他不仅唱粤曲,还创作粤曲、研究粤曲。

黎星

青年粤曲唱作人。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

人物故事

长期以来,他如痴如醉地收集前辈唱家的音频,所收藏的旧录音、旧唱片已有上千张,时间跨度最远可追溯到清末,许多已成绝版。靠着这些古早的录音,他用一种最难的方式来学习粤曲——用最传统的扒谱方法,将大家们的录音逐字逐句地“吃透”,把每一家、每一派的特色都记到脑子里。

长按二维码 →

阅读人物故事

看到这里,突然对粤剧有点兴趣?

最近广东粤剧院正上演着精彩戏码,

不妨约上家人、带上好友,

一起来看一场广东大戏,

真真正正地感受粤剧魅力~

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

演出时间:2019年3月29日(星期五)  19:30

大型古装粤剧《伦文叙传奇》

演出时间:2019年3月30日(星期六)  19:30

新编粤剧《梦·红船》

演出时间:2019年3月31日(星期日)  19:30

END

素材来源:文章节选自《优游时光》杂志“IN粤节庆”栏目之《听一场粤剧,感受“广东大戏”的艺术岁月》,文字:吴丹;图片:吴丹(注明除外),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文末演出信息来源于广东粤剧院微信公众号。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