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大机遇,焕发新活力!张硕辅详解广州如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张硕辅活动报道集
+ 订阅

精彩观点

我感到,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将使广州增强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功能,更好融入、引领大湾区发展;推进大湾区建设,必将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强大动能。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天时、地利、人和皆备,广州将扭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举全市之力抢抓历史大机遇,用好各种有利条件,携手大湾区城市共同书写好大湾区建设这篇世界级的大文章,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厚望重托,不辜负三地民众的热切期盼。  

《规划纲要》将广州与香港、澳门、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文中涉及广州的表述多达85处,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州发展的关心关怀。  

其中,科技创新、营商环境优化和党的建设将是广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三个关键。科技创新与营商环境改革相互促进,党的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建设国际大都市是目标要求;打造区域发展核心引擎是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是应有之义;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是当务之急;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是长久之策。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明确要求广州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广州就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总的来说,广州就是要抢抓大机遇,焕发新活力。”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广州将把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作为推动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总抓手,强化机遇意识,主动担当作为,发挥表率作用,最大限度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市之力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发挥广州作用、贡献广州力量。  

谈体会▶▷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与大湾区建设相互促进  

南方日报: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对于《规划纲要》,您有何总体体会?  

张硕辅: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规划纲要》公布实施后,广州市成立由我任组长的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九个专项小组,全市各区、各部门也相应建立起推进大湾区建设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通过把《规划纲要》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体学习领会、整体贯彻落实。我理解,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从以下四个层面去认识:  

第一,是殷殷重托更是政治责任。《规划纲要》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每一个字都经过反复推敲,每一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每一个定位都有深刻的背景内涵,政治性、政策性强,含金量大。我感到,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将使广州增强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功能,更好融入、引领大湾区发展。同时,推进大湾区建设,必将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强大动能。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将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两大任务交给广州,是对广州的关怀和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鞭策。我们将把推进好、实施好《规划纲要》,作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坚决落实党中央顶层设计和省委部署安排,不断把大湾区建设的美好蓝图变成奋发有为的生动实践和现实成果,把大湾区建设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的典范。  

第二,是历史机遇更是光荣使命。改革开放40年历程充分证明,平台非常重要,机遇稍纵即逝。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党中央赋予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平台、重大使命,也赋予了广州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天时、地利、人和皆备,广州将紧紧扭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举全市之力抢抓历史大机遇,用好各种有利条件,为这座老城市注入不竭的新活力,携手大湾区城市共同书写好大湾区建设这篇世界级的大文章,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厚望重托,不辜负三地民众的热切期盼。  

第三,是充分肯定更是努力方向。《规划纲要》将广州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州发展的关心关怀。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广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综合经济实力雄厚,国际大都市建设不断提速。可以这么说,广州有底气、有能力,也有责任、有义务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广州离《规划纲要》明确的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地位仍有不少差距,还存在科技创新能力弱、产业转型升级慢、城市建设管理欠账多等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拿出世界一线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的格局和胸怀,展现大湾区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的风范和担当,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第四,是宏伟蓝图更是行动指南。《规划纲要》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脉相承、一体相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具体化。广州将坚持一张图纸干到底,优化发展思路举措,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件一件办成功,扎实推进《规划纲要》落细落地落实。 

谈定位▶▷建设国际大都市是目标要求  

南方日报:《规划纲要》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并进一步明确了广州的定位,应该如何理解这一定位?  

张硕辅: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能够与香港、澳门、深圳共同携手作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广州深感责任重大。关于《规划纲要》对广州的定位,我想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建设国际大都市是目标要求。《规划纲要》对广州的定位要求,建设国际大都市是落脚点、也是出发点,是广州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当前,广州稳居国际一线城市,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持续增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这是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活力所在、优势所在、信心所在。广州将着力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先进制造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强市、文化强市和平安广州、美丽广州、幸福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为建设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实支撑。  

第二,打造区域发展核心引擎是重中之重。一是深化穗港澳合作。我们将坚持“学习、协同、服务、共赢”,促进穗港澳更高层次合作,向港澳学习、与港澳合作、为港澳服务、实现大湾区共赢。二是加强广州—深圳双核驱动。广深合作,是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需要,是广深两市推进高质量发展、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广州将积极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框架下的广深合作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在大湾区建设中学习深圳经验做法,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三是强化广州—佛山极点带动。广州将积极落实广佛同城化新一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快建设广佛同城化合作示范区,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广佛同城化。四是引领“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更高质量广清一体化,深化与东莞、中山等兄弟城市战略合作,引领珠江东西两岸协同联动发展,打造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为粤东粤西粤北城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服务和支持,更好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是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城市首先要发挥中心辐射作用,要作出大贡献,经济规模、带动创新能力、人才等要素集聚能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要大。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围绕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广州将强化规划战略引领,让云山珠水、吉祥花城焕发无穷魅力。持续优化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努力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功能优化、地位强化。  

第四,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是当务之急。《规划纲要》要求广州“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我理解,这既是对广州在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方面所具备比较优势的充分肯定,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州这方面底子好,更要有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紧迫感,主动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加快提升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能级,着力建设外贸强市,携手港澳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国际交往格局,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畅通大湾区“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的战略通道。  

第五,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是长久之策。广州是华南地区文化教育医疗中心。《规划纲要》提出,广州要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服务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责任,也是推动我市科技教育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广州将在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上下功夫,大力推动教育合作发展,共同塑造湾区人文精神,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谈落实▶▷聚焦八大方面工作扎实推进大湾区建设  

南方日报:广州要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照《规划纲要》定位要求,广州有哪些突破口和着力点?具体如何把《规划纲要》任务落地落细落实?  

张硕辅:我们严格对表对标《规划纲要》和省《实施意见》,在制定实施意见、行动计划、工作要点、政策库和项目库的基础上,对照列出65个方面重点工作,全力推动中央赋予的各项任务见行见效。目前,大湾区建设取得良好开局,重点领域工作扎实推进。下一步,广州将着力在八个方面发力:  

一是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增强综合城市功能。广州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加快发展壮大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深入实施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NEM(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行动计划,培育做强6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高标准建设价值创新园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以绣花功夫提升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乡环境品质,统筹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更新改造,专业批发市场、低端物流园、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违法建设、黑臭水体、“散乱污”企业专项治理等九项重点工作,加快推动白云山、麓湖、越秀山等还绿于民、还景于民,着力提升海珠湿地、温泉小镇等区域品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全省乡村振兴中当好示范和表率。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以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建设平安广州、美丽广州、幸福广州。  

二是激发创新发展新动力,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首先要着力提升创新基础能力。制定实施创新广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空间规划方案,布局打造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琶洲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含广州大学城)“三城一区”,建设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国际健康城等十三节点。加快推动建设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省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人类细胞谱系等一批大科学设施,力争在海洋科学、可燃冰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实施一批能填补国内空白、解决制约发展瓶颈问题的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其次要着力深化科技创新合作。与港澳企业、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广州市财政科技经费跨境进入港澳合作研发,建立健全与大湾区其他城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使用机制,密切穗港澳在科技研发、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方面全链条合作。再次要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在创新指数前20名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办事处,抓紧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要素,吸引创新型高端人才。协同港澳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营造各类英才竞现、创新成果泉涌的生动局面。  

三是探索协同发展新模式,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广州将加快推动基础设施高水平互联互通,与湾区城市共同提升大湾区港口群国际竞争力,携手共建世界级机场群,打造大湾区智慧城市群,推进广中珠澳高铁、穗莞深城际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穗港澳合作重大平台建设,把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知识创造示范区,把广州科学城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先行区,共建广州南站商务区等重大合作平台。  

四是落实全面扩大开放新举措,增强国际商贸中心功能。进一步发挥开放前沿作用,厚植“千载商埠”传统优势,增创“现代商埠”新的优势。着力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市,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推动服务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着力建设外贸强市,落实“省外资十条”,积极扩大进出口贸易,擦亮广交会招牌,壮大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着力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加强与港澳驻海外机构合作交流,实施国际友城“百城计划”,打造“一带一路”枢纽城市。  

五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新实践,营造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勇于自我革命的奋斗精神,正确处理好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的关系、降成本与便利化的关系、招商与安商的关系、“亲”与“清”的关系,推动“广州改革60条”和年度改革要点落地见效,打造全球企业投资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数字政府”,深入推进压减企业开办时间、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三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充分发挥广州开发区、南沙自贸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三大重点区域改革示范突破带动作用。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落实“省民营经济十条”,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保护和调动企业家积极性,增强企业满意度获得感。  

六是推动民生福祉新改善,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共建美丽湾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共建宜业湾区,加快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建设,加快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一批合作项目,深度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研究中心,深化与港澳人才交流合作,拓展就业创业空间。共建人文湾区,携手湾区城市完善大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总部建设为契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让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的文化活力。共建休闲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共建健康湾区,打造大湾区健康医疗中心。共建幸福湾区,让港澳居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七是提升穗港澳合作新机制,加强制度规则衔接。在国家和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框架下,着眼于“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州所能”,研究提出制度规则相互衔接政策创新方案,实现穗港澳三地制度规则联通、贯通、融通,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贸易投资规则体系,打造内地与港澳规则相互衔接的示范基地,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便利化。  

最后,坚定不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推动大湾区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广州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其中,科技创新、营商环境优化和党的建设将是广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三个关键。科技创新与营商环境改革相互促进,党的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谈南沙▶▷把南沙区作为深化穗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的主战场  

南方日报:《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其中专门一节写到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合作示范区。南沙对于广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何意义和作用?未来将如何通过南沙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合作?  

张硕辅:作为广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战场,南沙优势非常突出:  

一是区位优势,南沙位于大湾区几何中心,从南沙到香港、澳门都非常便捷。  

二是先发优势,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霍英东先生为代表的一批香港企业界人士就开始在南沙投资兴业,拉开了粤港澳合作的序幕。  

三是空间优势,南沙自贸片区面积60平方公里,是广东自贸区面积最大的片区,土地资源丰富。  

四是制度优势,南沙拥有国家级新区、国家级开发区、自贸试验区、省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等多项国家战略叠加的政策优势,最有条件对标港澳、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体系。  

五是平台优势,《规划纲要》中14次直接提及南沙,赋予广州的重大平台、重大项目主要集中在南沙。

六是环境优势,南沙生态良好,既有现代城区又有美丽乡村,是一座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我相信,南沙一定能够不负众望,扮演好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重要角色,在广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将坚定不移把南沙区作为深化穗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的主战场,着力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携手港澳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重点打造三个门户:

高水平交通门户,增强南沙综合交通枢纽功能。高水平经贸门户,在CEPA框架下进一步扩大多领域对港澳开放,建设全球进出口商品溯源中心和全球报关服务系统。高水平国际交往门户,发挥穗港澳“一带一路”企业合作联盟等平台作用,与港澳合作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和国际交流平台,办好国际金融论坛(IFF)全球年会等国际性会议。  

二是携手港澳建设创新发展示范区。共建创新型产业,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落户为契机,依托中科院“一院五所”高水平建设南沙科学城,突出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海洋经济发展导向,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海洋科技、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培育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发展航运物流、创新金融、旅游健康等现代服务业。共建创新型平台,加快推进粤港产业深度合作园、粤澳合作葡语系国家产业园、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等重大平台规划建设。共建创新成果转化高地,依托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加强与港澳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合作。  

三是携手港澳建设金融服务重要平台。积极发展飞机、船舶融资租赁等特色金融,推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和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启动建设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址,建设国际金融岛。推动建立与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自由贸易账户管理体系,打造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  

四是携手港澳打造优质生活圈。高水平建设绿色智慧宜居的广州城市副中心,强化生态核心竞争力。完善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南沙发展的政策体系。以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出台为契机,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全力推动出台《发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优势作用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发展行动计划》,为港澳青年来穗创新创业、施展才华、追梦圆梦提供更加优质的环境。  

谈交通枢纽▶▷实现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12小时全球航空交通圈  

南方日报: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未来广州将如何发挥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推动大湾区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张硕辅: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是国家赋予广州的战略定位,也是广州的优势所在。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一流湾区无一例外都拥有高度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明确了广州所要担当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广州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与大湾区各城市特别是港澳的交通联系日益便捷,在大湾区综合交通体系中的服务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未来,广州将进一步发挥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共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12小时全球航空交通圈。主要在五个方面发力:  

一是共同提升大湾区港口群国际竞争力。按照《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提升广州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增强广州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与香港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港口、航运、物流和配套服务体系。具体来说,加快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南沙港区四期、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琶洲港澳客运码头、南沙港铁路等项目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推进港口资源整合,积极拓展外贸集装箱航线,依托广州航运交易所共建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航运联盟,加快建设国际海事服务产业集聚区。  

二是共同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按照《规划纲要》要求,坚持大湾区机场群错位发展、良性互动,提升广州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具体来说,加快实施广州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第四、第五跑道和第三航站楼,推进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规划建设,加强空域协调和空管协作,拓展机场空域资源,发展中远程国际航线和洲际航线,培育壮大航空维修制造、通用航空、航空物流等产业,高水平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  

三是共同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按照《规划纲要》要求,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当前,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又一快速通道——南沙大桥即将运营通车,我们还将加快推进广中珠澳、深茂铁路深江段等高铁项目,广佛环、穗莞深、佛莞等城际项目以及深中通道、莲花山过江通道等高快速项目,编制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推动与佛山地铁线网全方位对接,推动广州地铁18、22号线等向中山、东莞等周边城市延伸。  

四是共同畅通对外综合运输通道。按照《规划纲要》要求,加快构建以广州、深圳为枢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等广东出省通道为骨干,连接泛珠三角区域和东盟国家的陆路国际大通道。具体来说,加快推进赣深、广汕汕、广湛、广河、广清永高铁等项目,有序推进沈海高速和京港澳高速等高速公路交通繁忙路段扩容改造,完善大湾区经粤东西北至周边省区的综合运输通道。  

五是共同提升大湾区客货运输服务水平。按照《规划纲要》要求,重点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等引入机场,提升机场集疏运能力。加快发展铁水、公铁、空铁、江河海联运,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有效对接,构建现代货运物流体系,提升粤港澳口岸通关能力和通关便利化水平,促进人员、物资高效便捷流动。推进大湾区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推广“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服务。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创新集成应用。积极推动铁路、地铁等重大轨道枢纽场站综合开发,带动先进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发展。  

谈文化建设▶▷着力建设文化强市,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南方日报:《规划纲要》提出共建人文湾区,广州作为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将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张硕辅: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时,第一站就来到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对广州提出了实现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的明确要求。《规划纲要》提出共建人文湾区,支持广州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为我们实现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指明了方向、找到了突破口。广州要全面、积极参与人文湾区建设,必须在实现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中展现广州担当和作为,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着力建设文化强市,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广州有2230多年历史,自古以来就是广东乃至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历史文化片区、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和红色史迹星罗密布,岭南传统艺术、工艺和民俗特色鲜明,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优秀人文传统,形成了“敢为人先、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近年来,广州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壮大,城市传播能力极大增强,为广州共建人文湾区提供了坚实基础。在参与人文湾区建设中,广州将努力在以下五个方面发挥作用:  

第一,发挥大湾区教育高地作用。具体内容和项目在前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部分已经阐述过了,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广州将以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穗港澳教育交流、促进穗港澳三地在国际一流大学建设、高端科研平台共建共享、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促进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推动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等大湾区教育交流多平台建设。研究制定港澳籍学生与广州居民子女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政策,促进港澳籍学生就学便利化。  

第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心作用。深入挖掘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岭南文化中心地、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等文化资源,传承岭南文脉,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优秀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凝聚湾区人民的家国心、故乡情,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推广永庆坊改造经验,用绣花功夫推进历史文化片区改造,加强优秀岭南传统文化保护开发,加快推进广州粤剧院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更好发挥广东粤剧院、红线女艺术中心、广州歌舞剧院等文化场馆作用,不断推出具有中国风骨、岭南风格、广州特色的文艺精品力作。牵头推进大湾区城市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等领域的合作,促成港澳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共同推进海丝申遗工作。  

第三,发挥文化资源要素配置平台作用。大力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打通湾区内文化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渠道,充分利用广州文交会、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中国国际漫画节、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等文化节展活动,为湾区城市提供文化资源展示和合作发展的平台,鼓励支持港澳企业来穗发展文化产业。与香港、澳门、佛山(顺德)做大做强特色饮食文化,共建世界美食之都。联合香港深化共建从化国际马匹检验检疫监测中心,推广发展马术赛事,打造“穗港赛马产业经济圈”。培育扶持文化新业态发展,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商贸、旅游等领域融合创新,为湾区城市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探索路径、创造条件。  

第四,发挥优质文化服务辐射作用。携手湾区城市完善大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广东当代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及广州市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等重点文化设施项目,争取国家级文化设施布局广州。打造公共文化云平台,创新个性化、智能化服务方式,不断提升广州文化服务质量,共享优质文化服务资源。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激发文化消费市场活力,形成可满足湾区高端文化需求的文化消费市场。加强文明广州、慈善之城、志愿之城建设,与湾区城市共同维护向善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  

第五,发挥对外文化交流门户作用。推动广州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向湾区城市延伸,打造国际优秀文化进入中国以及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精心办好广州国际传播年暨城市品质提升年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渠道、新平台,探索文化对外开放与合作的新模式,增强文化对外开放与合作的质量效益。办好“穗港澳青年文化交流季”,推动湾区青少年交往交流。  

【记者】陈思勤 陈邦明  

【统筹】郑佳欣 黄颖川  


编辑 张波尔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