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奇妙夜”天天见?专家说:“没那么容易!”

三闻娱
+ 订阅

追逐骨头的霸王龙,爱捣蛋的猴子,暴虐的匈奴王,它们将一切弄得不可开交……这是来自经典科幻电影《博物馆奇妙夜》的场景。

不同于白天严肃的博物馆气氛,夜间的博物馆总是显得十分多彩、绚丽,仿佛在夜幕笼罩下,博物馆的一切都“活”了过来。

上个月,“网红”故宫博物院举办的“紫禁城上元之夜”用一场无比绚丽的灯光秀,让到场观众好好过了把瘾,也把网友们的瘾“勾起来”了。

夜场原来这么好看,能不能天天看?

其实,有不少博物馆已经陆续“试水”夜间开放,比如上海、甘肃等地的博物馆已纷纷开始将夜场展览排上日程。

没准再过几年,小燕子就能经常约你上漱芳斋放烟花。

听南方+记者为你讲解博物馆夜场的“前世今生”↓↓↓

晚上八点邀您“逛园子”

“小哥一千块求购故宫元宵节门票,因为我觉得我是阿哥!”也许承办者也没想到,故宫博物院夜展还没开始,网友购票的高涨情绪就催生出一堆网络段子。

故宫夜场活动让段子手充分发挥想象力

故宫夜场展览还引发了一轮抢票潮,让网上订票页面一度瘫痪。这足以说明大家对博物馆夜场活动的热情有多高。

3月24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腾讯新文创生态大会上还特意谈及了“上元之夜”,表示出现黄牛现象和交通拥堵等问题很遗憾,但正因为有了这些问题,他深感社会需要这样的文化活动。三闻娱往期报道<<<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分析,故宫夜展能成功举办,要归功于工作人员经营意识强,故宫作为历史遗迹的文化属性强,元宵节也是特殊时间点,共同早就一个超级IP的出现。

随着文化消费热的兴起,近几年公众呼吁博物馆开夜场的声音此起彼伏。大家对夜场有多热情?201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举办夜间展览时,夜间参观人数达到全体参观总人数的五分之一。

其实,不少博物馆已经开始试水夜展。北京自然博物馆已连续推出十多次夜场活动。3月23日至24日,上海外滩美术馆首次开放了顶层夜间项目。今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敦煌莫高窟也将推出“夜游莫高窟”系列活动。

广东博物馆开夜场也不是新鲜事。2018年5月18日“博物馆日”,广州有近10家博物馆开放夜场,其中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天黑请探墓”夜场活动,入场人数达到全日入馆人数近四成。

情景剧《天黑请探墓之南越奇遇记》,由南越王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分饰不同南越国历史角色,以对话、表演等形式,从墓室到展厅,一边走一边演,观众都说这种“讲解”的形式格外新颖。

南越王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李妍介绍说:“盗墓及墓葬题材的电影比较火热,许多年轻人对这个主题很感兴趣,而我馆又是在南越王墓原址上建立的,所以想出了这个活动,反响也是十分热烈。”

李妍介绍,展览包括“探秘王墓”VR游戏、“南越故事”露天皮影戏,情景剧式讲解“南越奇遇记”等10个活动项目。据她观察,前来参加活动的大多是中青年和带孩子参观的家庭,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满足了青年群体和少年儿童的好奇心。

夜场为何如此吸引人?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陈履生认为,夜间的博物馆有着不同于白天的视觉感受,由灯光、夜景等配合下产生了独特的整体氛围,这种独特的景观极具吸引力。

《博物馆奇妙夜》剧照

“好比电影《博物馆奇妙夜》那些动起来的文物一样,夜场活动代表了人们对博物馆夜间景观的一种特别的兴趣、猜想和创建。”陈履生说,此外,徜徉于夜间博物馆偶遇的观众很少,也为观众带来一种清净的气氛。

对博物馆夜场活动“叫好”的观众,不乏白天工作经常错过参观博物馆展览机会,或因为日间博物馆人流过多而特意选择夜场的人。

陈履生认为,博物馆的夜间专场反映的是博物馆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对于一些特别的展览,能够延长开放到晚间,使得展览有更大范围的观众覆盖面,反映了博物馆对公众的态度。

而博物馆夜场活动加入到城市的夜间休闲活动中,也反映了博物馆所在城市的文明水平和公众素质。在这个背景下,夜展常态化的呼声应运而生。

办一次夜展压力其实不小

既然博物馆夜场活动如此受人追捧,为何前几年没搞起来?这要从夜场活动概念的来源说起。

博物馆举办夜场展览的概念始于欧洲。上世纪末,不少历史悠久的博物馆陆续开放夜展,很快获得了青睐,也给博物馆机构赋予了新的活力。

故宫“上元之夜”1

国内博物馆开始夜间展览的尝试较晚,且大多没有制度化。这主要是因为夜场展览的诸多硬性要求,很多博物馆难以达到,只得望而却步。

陈少峰介绍,夜间展览要突破安保、消防和自身空间三重限制:安保人员在夜场短暂的时间内需要大幅增加,整个展馆需要重新进行消防安全审批,而国内大多数博物馆设计时缺乏能够举办夜间活动的场所,因此一些夜展活动只能选择在馆外广场举办。

2018年广州博物馆镇海楼之夜1

广州博物馆副馆长罗兴连介绍,该馆2018年举办“镇海楼之夜”活动备受好评,背后离不开博物馆工作人员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夜场活动我们每年都会办,但真的给博物馆带来的压力比较大。”罗兴连说。

“如果想要经常把夜场开放时间延长、次数增加,那真的需要好好考量一下。”面对一些网友提出的博物馆夜展常态化的期望,罗兴连表示了担忧。

南越王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李妍坦言,该馆没有将夜场常态化的打算,因为开一次夜场,增加的运营成本“不仅是简单的一倍而已”。且由于该馆依山而建、楼梯众多,博物馆为保护文物也无法多用照明系统,从硬性条件上限制了夜场活动的举行。

打扮成南越宫女形象的志愿者,从傍晚讲到天黑,这样听讲解特别带感!

夜场还伴随了不少不和谐现象:有博物馆管理人员坦言,夜展参与的儿童较多,在馆内呼喊打闹影响正常观展的情况屡有发生。

故宫博物馆举办的夜场活动中,票贩在网上高价销售黄牛票、伪造虚假“请柬”等行为,也似乎与博物馆作为公众机构的定位不甚相符。

正如刘玉珠委员在今年两会期间指出的,博物馆是公众文化教育和服务的机构,不是庙会、集市,也不是娱乐场所,需要坚持底线。

“夜展的娱乐属性较强,这是观众喜爱夜展的原因之一。群众喜爱灯光秀,但灯光秀是否一定要开在博物馆里?”陈少峰据此提出疑问。

夜场还要平衡公众需求和经济效益

尽管面对不小的管理压力和质疑之声,国内仍有一些博物馆管理者选择回应公众期待,不断为博物馆夜场活动探索出新的解决之道。

“尝试开展夜场活动,其实也是希望能更加贴近观众,让观众有机会利用夜间时间和家人一起走进博物馆,将夜场活动作为休闲或是了解知识的一个途径。”罗兴连说。

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好的互动体验,博物馆管理人员选择在展览内容上下功夫,让展览脱离高高在上的形式,更加“接地气”。罗兴连认为,如何将这种贴近大众的展览形式,与过度娱乐化的“庙会”活动区分开,这需要博物馆有更清晰的定位和宗旨,但这并不代表展览形式不能更灵活的展现。

博物馆能不能将夜展常态化,这还要看博物馆自身情况。例如,南越王博物馆每年的参观人数约为50万人,全年日最高参观人数约5000人,参观量远没达到博物馆的最高承载量。李妍认为,把夜场常态化开放的话,可能还会造成资源浪费。

陈履生表示,事实上对于那些并不是政府全额投资的博物馆或者私人博物馆来说,夜间的专场是扩大收益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与企业、与社会、与特定人群之间建立特别关系的机会,这使得夜间本来闲置的一些场所火起来,增加了收入,扩大了影响。

北京自然博物馆曾推出十几次夜场活动

陈履生强调,博物馆“夜场”实际上是一个比较混乱的概念。从理论上讲,他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夜场”应是像上述国外博物馆一样,在夜间时段整体对外开放。

不开放遗址博物馆内的展厅,而只是开放了某些与园林或遗址相关的部分,或者是在遗址内的party,或者是在遗址内的灯光秀等一些其他的聚会,在他看来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夜场”,而是“夜间专场”。

故宫“上元之夜”2

国外博物馆在每周特定时间延长夜间展出时间,整体向公众开放的做法,是“夜场”的真正价值所在。例如,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每周三和周五展览延长至9时45分,荷兰的梵高艺术馆每周五延长至晚10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每周五、周六延长至晚9时:将常规展览延长至晚间的常态化举措,满足了公众的需求,给城市公众的日常休闲带来了新的去处。

博物馆延迟至夜间开放,或者在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上开设夜场或专场,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这是博物馆管理运营中的专门的学问,牵扯到博物馆学的很多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提升的问题。

陈履生提出,博物馆应该表现出对城市的责任和对公众服务的基本态度。博物馆在特定时间延迟至晚间开放的机制,是博物馆与公众之间依赖关系常态化的关键举措。

“它不仅能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也能反过来促进博物馆各方面专业工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建立博物馆夜间展览的常态化机制,对于国内博物馆的发展,乃至整个城市夜间休闲和消费体系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陈履生说。

【记者】泠汐 杨逸 刘长欣

【策划统筹】伍青 刘长欣

【视频剪辑】王诗堃

【配音】泠汐

【校对】冯志坚

编辑 董晨晨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