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栉风沐雨,六十年春华秋实。
时间来到2019年3月,距1959年3月2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茂名市,这座年轻城市走过了一段辉煌历程。
高楼林立的中心城区西粤路。扩容提质使茂名城市品质不断提升,都市气息更加浓厚。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丘立贺 摄
60年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届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闻鸡起舞、日夜兼程,谱写了砥砺前行、奋勇前进的壮丽诗篇,实现了从工矿业城市向现代化滨海城市的巨大飞跃。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茂名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薪火相传、团结奋斗、苦干实干,昂首阔步踏上了新时代建设更美好家园的新征程。
茂名,昔日产业结构简单的传统农业市,经济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进入了快速发展的上升通道,成为镶嵌在南海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
村民在好心湖畔建起生态采摘园、垂钓农家乐等。“好心湖畔”田园综合体项目也已选定,正在推进实施。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丘立贺 摄
建市初期,茂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占绝对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主要以传统的小商品买卖为主。经过60年的不懈奋斗,茂名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1959年,茂名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仅有2.69亿元,到1975年突破10亿元。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全市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经济社会事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地区生产总值于2008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之后继续高速增长,2013年突破2000亿元,至2018年突破3000亿元,达到3092.18亿元,平均每5年增加1000亿元。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59年的99元增至2018年的49406元。茂名经济总量自2001年以来,连续18年在粤东西北保持首位。
茂名荔枝通过快递送达全国各地。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黄信涛 摄
改革开放40年,茂名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2%;1990年起,全市经济保持了18年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速,年均增长15%。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经济追求高质量发展,增速开始放缓,最近10年平均增速1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5个百分点。
建市60年来,茂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大产业比重从1959年的62.1:12.6:25.3,调整为2018年的16.0:38.1:45.9,非农产业的比重提高了46.1个百分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9年的1.24亿元到2014年突破1000亿元,2018年达到1541.37亿元。
茂名,昔日工业底子薄弱的油页岩基地,率先走上了特色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发展成为一个实力雄厚、国内外闻名的石油化工一体化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1955年5月,毛主席亲自决策,在周总理的亲自指挥下,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广东茂名筹建页岩油厂,茂名赶上了新中国第一次工业化浪潮,从此开启了特色发展的历史新纪元,来自大江南北的11000多名建设者及当地村民,掀开了“从石头里榨出石油”时代大幕,为我国甩掉“贫油国”帽子、奠定现代石化工业基础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新中国第一家从页岩里炼油的石化企业,已发展成为全国生产规模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企业之一,炼油能力达20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达110万吨/年,跻身全国前列。茂名石化成立63年来,共提炼页岩油270万吨、加工原油4.18亿吨、生产乙烯1648.6万吨,向社会供应炼油化工产品4.8亿多吨,共向国家和地方上缴利税4033.88亿元,其中2018年利税再次突破400亿元,2010年到2018年连续9年蝉联广东省纳税百强企业之冠。
60年来,在茂名石化的发展引领带动下,茂名的石化下游企业发展也是百花竞放,构建起石化产业群落,成为了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和能源基地,给地方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如今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加工、特色轻工纺织、医药与健康、金属加工及先进装备制造这“六大主导产业”正以百舸争流之势齐发并进,形成了“多核驱动”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市石油化工年产值1300多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稳居六大主导产业之首。201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038.56亿元。
茂名,昔日交通闭塞、基础设施滞后的“边陲小城”,逐步构建了完善的立体式、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致力打造海陆空相互协同、无缝连接的粤西重要交通枢纽。
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近几年,是我市交通投入最多、发展最快、项目最集中的时期,2013至2017年,交通运输投资累计完成约422亿元。交通基础设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8年7月1日,深茂铁路江茂段开通运营,茂名正式迈入“动车时代”,这是茂名改革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是茂名全面融入珠三角、与时代同步、与世界接轨的新起点。
●另外,茂名综合客运枢纽项目加快推进,茂名港铁路即将动工建设,“五横两纵”铁路网(“五横”:河茂、广茂、茂湛、深茂铁路和筹建的广湛客专,“两纵”包括洛湛铁路茂名段和筹建的茂名港铁路)加快形成。
●2000年底,茂名首条高速沈海高速茂名段建成通车,到2015年、2017年,包茂高速茂名段、汕湛高速茂名段相继建成通车,云茂高速先行段开工建设,规划建设中山至高州(粤桂界)高速公路,逐步实现从无到有、从单一线型向网格化的跨越发展。至2017年底,全市高速公路里程达到360.8公里;云茂高速茂名段建成后,将突破450公里。
●市域组团之间初步形成“六纵三横”(六纵:包茂大道、潘州大道、茂名大道、中德大道、省道291改造项目、西部快线等;三横:沈海高速公路、国道228线和正在规划建设的广东滨海旅游公路茂名段)快速干线路网,茂东快线、潘州大道等一批干线道路建成通车,广东滨海旅游公路茂名段加快前期工作,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中心,辐射各区(市)的“1小时生活圈”。全市公路里程由1959年的817公里增至2017年的17608公里,公路网密度由1980年末的46公里/百平方公里增至2017年底的154.1公里/百平方公里。
●粤西机场迁建和茂名深水大港建设也在加快推进,茂名构建海陆空协同的粤西重要交通体系正逐步形成。
茂名,昔日经济落后的“工矿区市”,焕发新机,成长为一座“港业城”相互融合、蓬勃发展的开放型现代化产业新城,“向东向南靠海”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博贺湾东西防波堤。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闵灿 摄
茂名人的“滨海梦”始于建市之初,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滨海发展的认识在传承中深化提升、在探索中坚定前行。
●2001年1月,成立茂名市的第二个市辖区茂港区;2014年,原茂港区与电白县合并设立电白区,初步实现了茂名从工矿城市向海滨港口城市的空间形态转变。
●2012年4月26日,广东茂名滨海新区揭牌成立,拉开了滨海大发展的序幕,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滨海新区起步区从一穷二白中开局、在一片荒滩上起步,迈出了大港时代的新步伐。
●博贺新港区东西防波堤主体完工,通用码头建成,重大项目加快建设。茂名港博贺新港区今年3月正式开港。至此,一代伟人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中规划建设茂名商港的梦想照进了现实。这是一个港池面积达6平方公里,可建设大型深水码头的大港口,将陆续建设33个3-30万吨级生产性泊位,形成吞吐能力1.5亿吨,成为南海能源的新通道,为茂名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提供重要支撑。
茂名港水东湾港区。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丘立贺 摄
●此外,茂名港大道、博贺湾大道(一期)建成通车,博贺湾大桥即将建成,茂名港铁路加快推进。建成浪漫海岸、放鸡岛、冼太夫人故里三个AAAA级旅游景区。
●茂名高新区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平台,先后五年位居“中国化工园区20强”,成功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拓展至13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累计落地项目159个,总投资224.42亿元,其中建成项目102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2家,占全市高新企业总数的78.6%;单位面积产值单项排名位居全国第四。巴斯夫、奥克、鲁华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园区,携手德国巴伐利亚化学集群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中德(茂名)精细化工园,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高端产业集群。
茂名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角。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丘立贺 摄
●水东湾新城按照“一岛、一城、一湾”的发展定位,重点打造南海旅游岛、高地智慧城和中国第一湾。水东湾大桥、歌美海大桥、智城大道、环湾路、海城西路等相继建成或在建中,新城的骨架已基本形成。市中心医院、水上游客服务中心、国际会展中心、歌美小镇、歌美海公园等一批项目建设提速,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南海旅游岛·中国第一滩”获评广东省“十大美丽海岸”和国家级AAAA旅游景区,高地智慧城是广东省新型城镇化智慧城乡试点。
茂名构建的“三大平台”正日益成为发展主引擎,向海而兴的茂名滨海梦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茂名,昔日城镇化程度低、发展粗放的穷乡僻壤,充分沐浴了现代文明,旧貌换新颜,城区不断扩大,发展成为一座繁华都市与碧水蓝天相得益彰的美丽滨海绿城。
建市之初,茂名建成区面积仅为3.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7.5万人,城镇化率仅为12.4%。近年来,茂名紧紧抓住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机遇,着力推动城市扩容提质,形成了“北优、中联、南拓、东进”的四大城市组团式融合发展新格局。截至2017年底,城镇化率达到41.90%。
●在城市北组团,先后建成一大批城市新干线。站南片区、油城十路片区、东北五小区、江东片区、西城片区全面开发。中组团市民片区加快建设,商贸物流项目集聚发展、初具规模,共青河新城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编制。南组团水东湾城区旦场、高地、南海等片区不断拓展。东组团将规划建成综合性现代化港区和临港新城区。小东江十里休闲景观带初步打造为城市会客厅。万达广场、城光世纪城、保利中环广场、爱琴海购物公园、东汇城等多个城市综合体落地,不断适应群众中高端消费需求。探索新型城镇化新路径,启动电白沙琅、信宜钱排、高州长坡、化州合江县域副中心建设,推动城镇化发展。开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城市越来越美好。
上世纪70年代以前,茂名曾是全国18个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之一,得益于绿色发展新理念的有效落实,目前蓝天碧水净土成为茂名生活居住环境常态。
●铁腕整治鉴江、小东江和高州水库等江河流域及水库水源保护区污染行为,综合污染指数持续下降,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主要污染物总量考核保持优秀水平。
●绿化茂名大行动持续推进,推进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等工程,全市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32个,自然保护区数量居全省前列。各级森林公园97个、湿地公园11个,森林蓄积量4068.6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9.38%。高州市是全国绿化模范县,信宜市是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电白区是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成为工矿遗址生态修复的典型范例,被评为国家矿山公园。如今,茂名市区空气质量指数稳居全省前三,入选“中国氧吧城市50强”,昔日油气四溢、烟尘滚滚的形象,已变身青山环绕、林城相彰的“国家园林城市”。
●2017年,茂名参加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获得巨大成功,荣获“十佳魅力城市”和“最受观众喜爱魅力城市”称号,“滨海绿城,好心茂名”的形象广为传播。
茂名,昔日偏居一隅、文化生活贫乏的小城,积极挖掘、汲取文化精华并总结提高,特色文化品牌愈来愈响亮,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公共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茂名深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加快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短板,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擦亮茂名文化品牌,繁荣群众文化事业。广泛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打造冼夫人文化、荔枝文化、石油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品牌。实现了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市每万人拥有的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增加到2017年1188.46平方米。全市村(社区)按照省标准建设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1527个,占比80.28%。同时全市建设有农家书屋1916家,实现了行政村(居委会)全覆盖,2017年获全国“农家书屋全面建设十周年先进集体”称号,是全省获此殊荣的2个地级市之一。
城市文化形象逐步提升。茂名结合创建文化强市建设,推动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打造导向性、示范性、可持续性的“好心文化”文化活动品牌。组织“红荔飘香”年度文艺作品评选、少儿艺术花会、群众音乐舞蹈花会、群众戏剧曲艺花会等精品文艺活动品牌。化州“跳花棚”参加广东岭南民间艺术汇演获金奖;信宜镇隆飘色《欢乐神州》和《龙马精神》参加“第八届中国文艺山花奖·中国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获最高奖“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每年还举办新年音乐会、粤剧私伙局大赛、民歌民乐大赛、修身齐家演讲大赛、少儿美术大赛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既顺应了时代潮流,又提高了人民群众文明素养,充分展示了“好心文化”的城市内在精神魅力。
“好心茂名”2019新年音乐会。
茂名,昔日物质匮乏、条件简陋的粤西城市,致力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幸福之城,社会民生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茂名社会事业发展一度非常滞后,生产生活条件非常简陋。60年来,茂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钉钉子”和“拧螺丝”的精神、一茬接着一茬推进社会民生事业的进步,过去五年民生支出1095.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0%,年均增长18.6%。
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成功创建广东教育强市,各区(市)高标准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认定,高考上省专科线以上人数长期走在全省前列,基本构建了“二本四专”高等教育格局。2017年,茂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平台建设、发明专利申请、省级以上科技奖等多项工作都排在粤东西北前列。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期茂名精神,树立“好心茂名”城市形象。群众性文艺创作走在全省前列,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启动卫生创强工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启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高州被定为全国医改示范县。城乡低保、五保救助、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保障水平大幅提高。精准扶贫扎实推进,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预脱贫64561户147592人,分别占贫困户总数的94.72%、贫困人口总数的93.63%;到2020年全部农村贫困人口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依法治市步伐加快,“好心平安茂名”创建工作有效推进,重点地区整治获公安部充分肯定,严厉打击电信诈骗、飙车、涉毒、涉枪等突出违法犯罪行为,“全民创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危化品生产存储经营、道路交通、油气管道、公安消防领域安全管理体系更加牢固,突发事件应急联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同时,卫生健康、妇女儿童、民族宗教、残疾人、双拥、侨务、三防、人防、打假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茂名六十年的发展历程,每一步发展、每一个变化,都凝聚着几代茂名人的心血和汗水,这是全市人民克服了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才得以成就的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可以说,茂名这六十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埋头苦干、众志成城的创业史,就是一部顽强崛起、催人奋进的奋斗史,就是一部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发展史。
建市六十年,是茂名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一个奋进征程、续写辉煌的新起点。进入新时代,茂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打造沿海经济带新增长极的战略机遇,按照市委“1+4+6”工作布局,抢抓机遇,奋发有为,以不懈奋斗的姿态走好高质量发展的茂名之路,为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彰显茂名担当、做出茂名贡献。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建市60年以来,紧跟茂名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茂名电网建成了以500千伏茂名变电站为中心,茂名热电厂为支撑的南北双环网供电结构,成为粤西首个实现主网架构双环网格局的地市级电网。
1928年,信宜一富裕人家安装一台2.5千瓦直流发电机发电,用于家庭照明,从此拉开了茂名用电的序幕。
南方电网广东茂名供电局的前身,是1958年开始筹建、作为前苏联援建我国126项工程和国家“一五”计划之一的茂名热电厂下属的供电车间。1974年7月30日实行“发供”分家,供电车间从茂名热电厂分出,成立茂名供电公司。而在当时,茂名市只有屈指可数的少量电力,广大农村基本无电可用。
西电东送枢纽站之一:广东电网公司500KV茂名变电站全景。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全市水力、火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43万千瓦,只有110千伏变电站一座,茂名地区电网以35千伏电压等级联网并建立起10千伏配电系统。但因电网结构十分薄弱,茂名市区东西部联系薄弱,110千伏线路、主变压器检修或故障,都要大面积停电,严重制约了茂名经济建设的发展。
1981年11月,茂名供电公司改名为茂名市供电局。1984年4月,茂名市郊220千伏河东变电站建成投运,这是茂名市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拉开了茂名电网快马扬鞭建设坚强主网架的序幕。
2012年,茂名供电局开展“千台配变进村,万家灯火给力”专项活动。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茂名市郊榭平岭、电白泥乔、高州金山、化州天泰、信宜六运等220千伏变电站相继建成投运,标志着220千伏主网覆盖到茂名地区全部6个县(市、区)。1999年6月,500千伏江茂甲线和500千伏茂名变电站建成投运,这是粤西地区第一回500千伏线路和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从此茂名电网成为广东500千伏主网的一部分,连结起“两广”主电网,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通道。
茂名油城十路夜景。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丘立贺 摄
2008年,信宜六运220千伏输变电二期工程投产;2012年12月16日,高州利铁220千伏变电站竣工;2013年12月,220千伏那务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2014年12月31日,220千伏曙光到菠萝园线路工程建成。至此,标志着茂名地区完全形成了220千伏主网架双环网,实现了以500千伏茂名站为中心,茂名热电厂为支撑的南北双环网供电结构,成为粤西首个实现主网架构双环网格局的地市级电网。至2018年底止,茂名电网拥有220千伏变电站10座,110千伏变电站64座,35千伏变电站15座。电网构架日益坚强、布点日趋完善。
为“好心茂名”点赞!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邓义深
茂名发布编辑部
编辑:詹翔闵
初审:柯柱基
终审:孙广宇
来源:茂名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