滃江源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迎省验收,园内风景美如画!

南方+ 记者

生态保育区退耕还湿持续推进,湿地水质明显改善,道路、排水等后续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施工......阳春三月,翁源县滃江河两岸处处一派繁忙景象,笔者从翁源县相关部门获悉,滃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有了新进展,已进入省级验收阶段,无比秀美的湿地风光正一步步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滃江河两岸利用美人蕉、海芋、鸢尾花等植物开展湿地恢复。

滃江源湿地公园位于翁源县东部,规划总面积614.04公顷,其中湿地面积362.17公顷,湿地率58.98%。依靠北江支流滃江河供给及雨水积存,这里长年积水,水质优良、芦苇丛生、荷花飘香,其丰富的水系和分布广泛的湿地成为了翁源这座城市的灵韵所在。2015年12月,滃江源湿地公园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 

滃江源国家湿地公园自然风光。

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后,翁源县高度重视滃江源湿地保护与开发工作,连续四年将其列入本县“十大重点民生项目”,科学进行规划,并分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五个功能区,全面启动自然驳岸恢复、河道清理、湿地科普宣教设施、湿地公园综合环境提升、湿地公园生物资源调查及科研监测等顶目建设。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实施退耕还湿恢复增加湿地面积30多亩,种植湿地植被20多万株,恢复河堤自然驳岸约2公里,恢复河滩湿地植被7.8亩,逐步提高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能力,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构建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 

滃江源湿地公园已经成为市民亲近自然、游憩休闲的好去处。

据了解,滃江源湿地公园内现有维管植物140科546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植物苏铁,国家II级保护植物金毛狗、花榈木等共计6种;野生脊椎动物77科254种,其中,国家I级(野生)保护动物蟒蛇和黄腹角雉,国家II级(野生)保护动物斑林狸、黑耳鸢等共计18种。与试点建设初期相比,新发现植物39科200种,新发现脊椎动物15种,已基本建成湿地生态结构完整、水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湿地景观优美、科普教育与生态旅游功能兼备的综合性国家湿地公园。 

“翁源县将以此次省级验收为新起点,充分挖掘湿地人文文化,完善湿地科普馆、休闲、游览等服务功能,全面提高整体建设水平和示范作用,最终建成多功能、开放型、综合性湿地生态旅游胜地,实现湿地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绿色发展。”翁源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全媒体记者】毕式明 潘俊宇

【见习记者】唐音

【通讯员】何晓红

编辑 冯玉怡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