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图)
独生子女往往被打上自私、娇生惯养和责任感差的印记。但影响孩子成长的最大因素是教育方式,而不是有多少兄弟姐妹。一些研究则认为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更紧密,还有研究认为独生子女在创造力方面优于非独生子女。
文 |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祝叶华
责任编辑 | 朱力远
长期以来,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被认为是被宠坏的、霸道的和自私的。关于独生子女的负面报道从何而来?今天的独生子女家庭应该担心吗?
1
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
与有兄弟姐妹的同龄人相比,独生子女往往被打上霸道、自私和娇生惯养的烙印。从历史上看,人类对独生子女的偏见源于农耕文化。在农耕文化中,生更多的孩子意味着可以有更多人帮助耕作;进入后工业时代后,美国心理学会首任会长格兰维尔•斯坦利•霍尔(Granville Stanley Hall)首次提出对独生子女的偏见。但是格兰维尔的偏见并非来自实际研究,而是来自他与许多兄弟姐妹一起长大的经历。他写了大量反对独生子女现象的文章,他宣称,“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疾病。”一百多年前,欧美国家开始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学界从那时就开始了对他们的研究。1896年,马萨诸塞州克拉克大学的教育学家E. W. Bohannon就发表了一项针对特殊儿童的研究,详细记录了问卷调查的结果。在调查中,他询问了受访者所了解的独生子女的特点。在196个案例中,参与者描述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被过度溺爱。到了20世纪初,有些人还担心在没有兄弟姐妹的情况下长大会导致孩子变得高度敏感。
这个偏见的另一个版本来自中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曾生一孩的家庭户为12004万户,尽管二孩政策已经开放,但独生子女仍然是这一代的主流。2013年澳大利亚科研人员调查分析了421位北京居民的心理和行为状态。他们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的文章称,在该调查中,中国的“小皇帝”们的信任感、责任感和竞争力都比较差。这篇文章一经刊出,就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毕竟独生子女政策在中国已经推行了许多年。这样的一项研究成果受到了部分学者的质疑。同济大学赵旭东教授随后也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评论文章为中国独生子女正名。
2
多项研究挑战偏见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人们对兄弟姐妹和独生子女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研究了兄弟姐妹关系(或他们的缺席)是如何塑造孩子的。一个世纪以前霍尔提出的对独生子女偏见的说法,已被数百项研究驳斥,这些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并非是我们刻板印象中的那样,他们同样具有较高的社交能力和学习能力。
得克萨斯大学的教育心理学教授托尼·法尔博(Toni Falbo)是与独生子女综合征“死磕”多年的科学家,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从事独生子女相关的研究,他是霍尔理论的主要反驳者。在与丹尼斯·波利特(Denise Polit)合作进行的一项分析研究中,两人发现:有兄弟姐妹和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的特征没有区别。他们在发现中还强调,与非独生子女唯一的不同是,独生子女似乎比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更紧密。
Time(《时代》)杂志撰稿人杰弗里·克鲁格(Jeffrey Kluger)在他2011年出版的《兄弟姐妹效应:兄弟姐妹之间的纽带揭示了我们的什么》一书中赞扬了兄弟姐妹的好处,但他也认为独生子女比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更有优势。他在书中提到,独生子女往往拥有更好的词汇量和更成熟的幽默感,这是因为他们在父母人数超过自己的家庭中长大。
2018年,法兰克福应用科学大学的安德烈亚斯·洛克(Andreas Klocke)和斯文·施塔特米勒(Sven Stadtmuller)利用大约1万名德国学生的纵向数据,追踪了长子长女、独生子女和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的特点。除此之外,他们还考察了亲子关系的质量。结果显示,25%的独生子女认为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是积极的,24%的长子长女、20%的中间孩子和18%的最小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很好。
3
可能会改变大脑的结构?
科学家发现,独生子女不仅会导致行为上的些许差异,使孩子与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区别开来,还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2017年重庆西南大学的一项研究则想找出这种差异是否有神经基础,研究发表在《脑成像与行为》(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上。研究人员对250名大学生(其中大约一半是独生子女)进行了研究,在扫描他们的大脑的同时,还测试了他们的个性、创造力和智力。测试证实了之前的发现,独生子女在创造力(灵活性表现)方面优于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但在“讨人喜欢”的性格特质方面得分较低。
参与实验的学生们要求完成一项名为创造性-托兰斯创造性测验的创造力测试。例如,他们必须想出许多日常用品的原始用途,如锡罐。事实证明,独生子女似乎更善于灵活思考,这意味着他们能够更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尤其是在灵活思维范畴。作者解释说,这可能是因为没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往往不得不依靠自己,因此被迫在很小的时候就变得有创造力和足智多谋。但这还不是全部。核磁共振检查显示了大脑结构的不同。在与创造力和想象力相关的大脑皮层区域中,研究人员发现独生子女的灰质更多。然而,研究人员发现,与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相比,独生子女的前额叶皮层灰质细胞更少。这种结构特征似乎伴随着较低的耐受性。早期的研究还将重要的功能归因于处理情绪信息的大脑区域,包括将感情归因于他人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的能力。
在文章作者之一邱江看来,仅对“是否独生”与其他三方面的变量(智力、创造性与人格)进行了一个关联性的描述,不能对结果进行过度推测。他们的结果发现,独生子女的创造性得分更高,但相关研究并不能下因果性结论,就此问题而言,“是否独生”很可能仅是一个中间变量,生长环境、父母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或许才是真正影响创造性的早期基础(而恰好独生子女的生长环境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某些潜在的特点,影响了创造性和大脑的发育)。
同时,在大脑塑造的问题上更不能下因果性的结论。大脑的自我塑造是一个动态过程,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之中,我们只能说早期的经历可能对大脑塑造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但若想解释是什么让大脑成了“现在的样子”,绝非几个生长环境变量可以说明的。总而言之,若想说明“是否独生”会改变大脑的结构,必须通过更精细的研究设计,同时配合以纵向追踪的数据予以支持,相关研究不能下因果性结论。所以,不能笼统地说是否独生的成长环境对子女的性格塑造起到了积极或是消极的作用,必须明确具体变量才能下特定的结论。
独生子女的身份有多大影响是值得怀疑的。这可能取决于独生子女经常有多少其他机会发展自己的社交和认知能力。独生子女并不是与社会环境隔绝的——例如,在幼儿园的接触,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训练场所。父母可能需要更加努力地为独生子女提供锻炼社交技能的机会,让孩子们能够分享他们的玩具、书籍和父母的关注。否则,创造一个充满爱和平静的环境似乎比一个家庭有多少孩子更重要。重要的不是兄弟姐妹的数量,而是关系的质量。完美的家庭规模是不存在的。事实上,独生子女的成长是有好处的,但是有兄弟姐妹也是有好处的。影响孩子成长的最大因素是你的教育方式,而不是你有多少孩子。现在的父母在决定要几个孩子时,有很多事情要考虑。除了生理因素,比如他们的年龄,父母还应该考虑他们能在情感上、心理上和实践上应付多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