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社工路!她用“三心”帮无数人走出困境, 只因被害妄想症患者说了这句话

一面
+ 订阅

在很多人眼里,“社工”是穿着各色马甲穿梭在社区邻里的忙碌身影。实际上,“社工”每天都会接触有困难有需要的社会群体,帮助无数人走出生活困境。

今天是第13个国际社工日,在广州从事社工十年的周海明,向“一面”分享了这一职业背后的酸甜苦辣。

“社工不是义工,而是助人职业”

今年33岁的周海明对于社工的最初印象,来自于香港电视剧《肥猫正传》。在剧里,郑则仕饰演的肥猫幼年因病导致中度弱智,父亲一走了之,母亲独自将他抚养长大。善良的肥猫在生活中常受歧视和欺负,所幸的是社工康春明一直帮助他,陪他渡过难关。

“当时觉得社工像是别人生命里的助力者,做的事情很有意义。每个人的生活总有不如意的时候,有社工的关爱和陪伴,也许路会好走很多。”周海明回忆,正是这一影视角色让她萌意从事社工。

2005年,周海明如愿报读了广东工业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出生于清远农村家庭的她,原本很内敛,不善于与人交流,但大学参加许多志愿活动后,逐渐变得外向而开朗。对社工专业理解越深,她也越发坚定自己的选择。

“十年前,很多人会以为社工就是义工、志愿者,但实际上社工是一个科学助人的职业,专业性非常高。”周海明说,社工开展服务需要运用专业的助人技巧、方法和心理学等知识,同时链接各种社会资源去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

不过,周海明的家人一开始对此并不理解,一度担忧这个职业能否让她养活自己。周海明回忆,当时社工服务行业发展尚属起步阶段,社工的工资很低。她做社工领到的第一份工资是两千多元,尽管如此,她还是想尝试这个“颇有挑战性”的工作。

周海明称,社工常常面对社会上各种困难群体,服务对象不仅有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还包括受暴人士、吸毒人士、社区矫正人员等高风险人群。“我们会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工作手法来帮助这些群体开展心理辅导、家庭关系修复、职业康复、就业帮扶等,从而让他们走出困境,回归健康的社会生活。”

真诚服务让医院病区“变暖”

毕业后,周海明就职于广州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不久就被派驻到广东省第三荣军医院,与另一名社工一起负责医院的精神康复社工项目,服务160多名精神病患者。

初入行,经验尚浅的周海明遇过不少阻力。由于不理解社工职业,当时医护人员和患者对她工作的接纳度不高,甚至抗拒社工服务的介入。为此,她用心研究精神康复知识,到病区认真了解患者的需求情况,制定细致的服务介入计划,改善医院服务环境,经常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

为帮助患者精神康复,周海明努力做了许多新尝试,比如在病房温馨的布置装饰,在医院举办各种活动,让医护人员和患者同台演出,把患者唤作“休养员”等等。慢慢地,医护人员了解到这些平常举动的确可以有助于患者的精神康复,后期更多的医生、护士加入,在医院里成立了一个20多人的专兼职社工服务队伍。

“院长说我们来了以后,整个医院的氛围都变得更温馨了,多次在全院会上来宣传社工服务,把社工服务融入到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服务体系中来。”在这期间,周海明印象最深刻的,是被害妄想症患者阿志的变化。

40多岁的阿志住院多年,一直对人有强烈的戒备心,只有排队吃药时才会靠近人。起初,周海明每次和搭档进病区开展活动,阿志都会躲在角落悄悄观望,不时指着她们兀自小声嘀咕。

后来,她留意到阿志会偷偷看她们做的宣传栏、帮病人办的生日会。她知道,他在一步步靠近。

三个月后,周海明来到病区招募音乐治疗小组的组员时,意外收到了阿志的报名表。在小组分享环节中,阿志十分投入,甚至露出了极少见的开心笑容,开口对周海明说,“这个冬天不太冷,谢谢你们给了我一丝丝的温暖”。

那一刻,周海明被震撼了,她从没想过一个被害妄想症患者会卸下重重心防,对她说出这一句话。“这就是社工的魅力和价值吧,能在别人的灰色人生里给予他一点光明。这也让我得到在社工行业继续做下去的动力,所以一直坚持到现在。”回忆起这一幕,周海明忍不住眼眶湿润。

耐心陪伴助吸毒者脱离毒海

这些年,周海明不断精进专业技能,陆续取得助理社工师、社工师、督导资格证等专业认可。2014年起,她在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先后担任党支部书记、副总干事、督导、家综主任等职务,协助带领机构及项目团队开展多项社工服务。

周海明介绍,广州大同目前一共有300多名社工,主要承接政府的家综、戒毒等项目。其中,他们的禁毒社工与多地禁毒办合力推进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九年来已经服务5000多人,成功帮助超过200人戒毒,近500人改善了家庭关系,300多人找到工作。

“赢得吸毒者的信任,是帮助吸毒者戒毒最难的一步。”周海明表示,他们上门探访吸毒者时,经常会吃闭门羹,遭遇戒毒者或家庭的冷遇。不少吸毒者不相信社工会来帮助自己,甚至会以为戒毒社工会把他们带去强制戒毒。若要与吸毒者交心,短则大半年,长则数年。

2016年,周海明曾经督导帮扶过一个反复吸毒十年的大叔,他的家属早对他不抱任何希望,家庭关系十分恶化。对此,他们用近一年的陪伴打开他们的心扉,说服他的妻女重新接纳他,帮助他成功戒断毒瘾。

在周海明看来,从事社工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三个“心”,“一是爱心,要把服务对象看作是共同成长改变的人,要用爱心去陪伴他们。二是真心,要用真心对待他们,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三是用心,比起更多的技巧理论,社工的用心才是更强大的支持力量。”

许多像周海明这样有爱心的社工一直发光发热,改变了社会大众对社工的刻板印象的同时,也吸引不少人投身到社会工作中。

“以往是我们上门去寻找有需要的服务对象,现在已经有人主动来社工服务站咨询,有的是寻求帮助,有的是想做义工。”周海明表示,除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以外,一些受他们帮扶的服务对象,也愿意和他们一起来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一些成功戒毒人士甚至愿意做同伴教育员,以过来人的身份向青少年宣传远离毒品。

周海明称,近年来在政府主导下,社工行业蓬勃发展,社工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对于未来,她期待有更多人加入到社工队伍,一同帮助更多有困难、有需要的个人和家庭渡过难关,协力解决社会问题。

【记者】欧楚欣

【视频拍摄/剪辑】欧楚欣

【图片】受访者提供

【策划】曹嫒嫒

【实习生】谢锐鹏 钱惠娴

【校对】居伟强

编辑 董晨晨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