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ICE”原则科学应对崴脚

南方医plus
+ 订阅

“崴脚”学名叫踝关节扭伤,是运动中较为常见的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之一。崴脚后,不少人习惯用热敷或在伤处贴膏药以期缓解。对此,佛山市中医院足踝外科副主任医师邹运璇表示,这些都是崴脚后处理的误区,应采用POLICE原则,防止造成再次损伤。

崴脚五大误区

邹运璇表示,崴脚时应注意规避以下误区,避免发生“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等严重后遗症:

误区一,脚踝扭伤马上脱鞋子。有些脚踝扭伤的情况,虽然看似不严重,但有可能是伤害到肌肉、肌腱、韧带或骨头,如果急着脱鞋子尤其是比较紧的鞋子可能造成二次损伤。若发生瘀青、脚踝严重肿胀、疼痛感剧烈的状况,先不要勉强去脱鞋,最好先送医。

误区二,认为多扭几下或按摩会好得快。崴脚后,许多人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转动或者按摩,然而很多时候随便地扭动就会使损伤的部位症状加重。

误区三,喜欢热敷。很多人都会在摔伤或扭伤之后,拿个热毛巾敷在疼痛的部位,感觉这样会舒服些。但是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毛细血管出血了,热敷的话使血管进一步扩张了以后,血肿得更厉害,以后的愈合就慢了,如果是骨折的话,那更不能热敷了。

误区四,涂抹红花油。毛细血管破裂了后,涂抹红花油会促使血液流量加快,使肿胀加重。在损伤的急性期(24小时)内,如果使用红花油涂抹揉搓,就会加重损伤部位的血液渗出,加重肿胀。

误区五,贴跌打损伤膏药。跌打损伤膏药可以让药物通过人体皮肤迅速渗透,产生活血行气,舒筋散结的作用。可是如果扭伤处已经发生了骨折,膏药只能暂时缓解表面症状,骨头不会因此长好,还容易造成骨骼畸形。

掌握“POLICE”原则

邹运璇表示,崴脚发生时应遵循PRICE原则科学应对:

Protection(保护):保护受伤的部位,不要让受伤部位出现导致其受伤的相似动作,造成二次损伤。弹力绷带保持踝关节于轻度外翻位,有条件的可以用带气囊护踝支具固定。

Optimal loading(适当负重):研究表明,扭伤后静养对康复来说并无益处,早期消肿及疼痛减轻后,在支具保护下适当负重有利于踝关节韧带的康复。

Ice(冰敷):让受伤部位温度降低,减轻炎症反应和肌肉痉挛,缓解疼痛抑制肿胀。每次10-20分钟,每天3次以上,注意不要直接将冰块敷在患处,可用湿毛巾包裹冰块,以免冻伤。

Compression(加压):使用弹性绷带包裹受伤的踝关节,适当加压,以减轻肿胀。注意不要过度加压,否则会加重包裹处以远肢体的肿胀、缺血。

Elevation(抬高):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位置,增加静脉和淋巴回流,减轻肿胀,促进恢复。

扭伤后的一周内尽量减少患肢活动,包扎期间尽量穿拖鞋或宽松的鞋子。消肿后走动则应佩戴护踝,并尽量不要做激烈运动。大概要一个月左右才能恢复到原来的行走强度,防止造成再次损伤。

□佛山市中医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