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部国产动画电影《江海渔童之巨龟奇缘》(简称《江海渔童》)上映。与当下常见的动画电影不同的是,该片将中国传统的剪纸、皮影等元素运用在了影片当中——“让剪纸美术片重回大银幕”是一大特色。
这样的风格让小编很感兴趣。说起剪纸动画,对于年长一些的中国观众来说,可谓是“童年回忆”。不过以往的剪纸动画都是作为电影开场前的“加映片”出现在大银幕上,而《江海渔童》则是作为一部长片,让其重新回到大银幕上。这不仅弥补了近些年来剪纸动画在影院鲜有上映的遗憾,也引发了观众对剪纸动画这一中国传统动画类型的热议。
各地民间传统文化的大集合
和水墨动画、木偶动画一样,剪纸动画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所谓剪纸动画,就是借鉴民间剪纸,同时吸收皮影戏在运动和造型上的特点,制作成平面关节纸偶,然后用逐格摄影的方法把分解动作拍摄下来。
和我国早期动画片或多或少受外国片启发研制而成不同,剪纸片根植于民间艺术,一开始就显示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堪称是全国各地民间传统文化的大集合。
戳视频:
被尊称为“二万老”的万古蟾,1958年成功拍摄了第一部彩色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运用了豫北剪纸的造型风格,用了红色、黄色这些民间剪纸的常用色,而且和京剧中的服装相结合,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又如剪纸动画大师王柏荣导演的《抬驴》,使用了河北蔚县剪纸艺术风格,色彩饱和,冷暖对比强烈,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
在剪纸动画的基础上,创作者还创造了拉毛剪纸动画。拉毛的意思是把纸剪出来后,先放在水里泡,泡完之后纸就出现了毛边。根据民间童话“猴子捞月”改编,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1981年创作的《猴子捞月》就是拉毛画。
更具民族风格的是借鉴剪纸艺术和水墨画的“水墨剪纸片”。让许多孩子记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剪纸动画《南郭先生》中,精确地考证了战国时期装饰纹样,并融合了水墨动画的素雅风格。
其他知名的剪纸动画作品还有《渔童》《人参娃娃》《红军桥》《金色的海螺》等。
要说“80后”最为熟悉的剪纸片代表,当属葫芦娃。1986年,由美影厂出品的13集《葫芦兄弟》作为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系列片,将剪纸动画这一形式从艺术短片的“高台”上迎接下来,成了几代人童年的好朋友。
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美影厂的老一辈动画人把水墨、皮影、剪纸等元素融入到动画中,诞生了享誉世界动画界的“中国学派”。对于那个时代,宫崎骏也曾说:“最好的动画在中国!”
但种种荣誉,并没能改变剪纸动画在上世纪90年代急剧衰落的命运。当今的中国动画里,几乎都是数字绘画和CG,几乎再找不到剪纸动画的痕迹。
《江海渔童》片方称没考虑过票房
以前的剪纸动画都是作为电影开场前的“加映片”出现在大银幕上。2011年的好莱坞动画电影《功夫熊猫2》,片头片尾就是以剪纸动画呈现,体现了导演詹妮弗·余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剪纸动画的致敬。
而《江海渔童》则是作为一部长片,让剪纸动画重新回到大银幕。
影片创意取材于《列子·汤问》中“龙伯钓鳌”的传说,讲述了捕鱼少年满江与巨龟“大山”之间的奇遇,并与无良商人马老爷斗智斗勇,最终守护了江海一方安宁的故事。
导演张立衍称,“江海文化+江海边的孩子”的故事,是片名的由来。之前有一部脍炙人口的剪纸动画片《渔童》非常经典,刚好暗合创作团队传承经典和向老艺术家致敬的心境。
戳视频: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播出的《新葫芦兄弟》,导演正是张立衍。当时该系列动画片引发不少吐槽,“原作好好的剪纸片风格为什么没有沿用?改为无纸动画就是毁经典!”
这样的反馈也是张立衍拍摄《江海渔童》的动力之一。
影片的场景、道具、人设上融合了剪纸、皮影、年画等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对比一下可看到,《江海渔童》的角色在躯干的连接部分有拼接的效果,但在画风上多少能看出《新葫芦兄弟》的影子。
严格意义上,用《江海渔童》是剪纸动画风格来表述更为合适。
主创也是这么说的,“制作上尽量还原剪纸美术片特有的表现形式”。主创称,影片将二维动画、民间剪纸艺术与3D视觉技术融合起来,使整个画面效果更加立体、更富有层次感。
在美术设计上,让张立衍引以为豪的是海水的设计,在参考中国传统“海水江崖纹”特色的同时,将中国画中水的技法融入动画中,使整个大海在富有装饰感的前提下,更有动感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制片人杨硕所在的启泰文化曾经制作过不少优质电影,如《战狼2》《我不是药神》等。15日他在北京受访时直言完全没有经济层面的考虑,“票房方面我们完全没有想,这部电影是难得一见的剪纸动画,所以便毅然决然地接下出品和宣传的工作。”
遗憾的是,影片3月16日上映首日票房仅62万,从观众反响看也有争议,有人称冲着画风来的,体验了一把剪纸动画的“回忆杀”,也有人表示剧情较低幼。
【记者】刘长欣
【视频剪辑】王诗堃 刘长欣
【校对】居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