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南方日报的听众朋友大家晚上好,这里是宁听,我是王宁,每周末晚上10点与您准时相约。
作者:一读
来源:一读
微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方式,也和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
我们在里面与爱人说情话、和朋友吐槽、与客户沟通,也通过它认识很多陌生人……我们在里面展示着自己的生活,也做别人过日子的看客。
可以说,微信已经成了一个社交场。看一个人如何聊微信,便能对他性格品行略知一二。
01喜欢发长语音
“微信语音”这个功能的确给不少人提供了便利,但这种便利大多是对“发”的人而言。
很多人喜欢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地发语音,自己说得痛快了,但听的人可就惨了。
有可能因环境嘈杂听不清,有可能因条数太多无法把握所有内容,错过重要信息,还有可能不小心断掉,又要从头开始……
其实沟通是一种互动,需要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实在需要发语音,可以提前问一下对方是否方便接听。
能否在小事上为别人着想,体现着你的品行修养。
02聊天先问“在吗”
之前看过一个投票“微信聊天里你最厌烦的字是什么”,点赞最多的是“在吗”。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如果对方问了“在吗”之后,长时间不说具体的事情,你就会忍不住猜测,是借钱?是有大事相求?还是说有什么要求生怕被我拒绝?
“在吗”,这个开场白,总透着一股套路的味道。
这个求快的社会,很多无所谓的寒暄看似有礼貌,其实是在浪费对方时间和精力。大家都挺忙的,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不好吗?
“有事说事,开门见山”是微信礼貌之一。
03有事了才找你
几天前,偶然发现和一个好友的对话居然是这样的:
朋友圈第一条求点赞哦。
已点。
麻烦帮我女儿投上一票,谢啦。
已投。
……
总之除了点赞就是投票,最近还加了一项帮抢火车票。看着我们的对话,只有一个感觉,我不是她的朋友,不过是她集赞求票的工具而已。
微信中有些人,只在有求于你时才出现,甚至你帮了他,他连声谢谢都没有。他们不觉得打扰别人应该抱歉,反而觉得你帮他是理所应当,你不帮就是冷漠。
求朋友点赞是小事,但也从侧面看出来这种人多少有些自私。
每到假期,最怕很久不联系的老同学突然发个“在吗”,因为大概率情况下,要么是马上结婚了,找你要份子钱。要么是要到你所在的地方旅游,求吃饭求招待。
这种人根本没有把彼此的交情放在心上,什么寒暄客套不过是权宜之计,目的性太强。
朋友就是以心换心,对于那些总想着索取,从不付出的朋友不交也罢。
04聊天突然不回消息
前几天“聊天突然不回消息”这一现象上了微博热搜,足见太多人深受其害。
有时候你正聊得开心,正和对方分享你的心情,却发现对方丝毫回应都没有,已经下线,好心情顿时无影无踪。
有时候你隔着屏幕正等着对方的回复,结果等来的只有长时间的沉默,自己结束也不是,继续也不是。
的确,生活难免有各种插曲发生,但只要说一句“我要去忙了,下次聊吧”“稍等一下,有点急事”,大家心里都舒服,也不至于让那个主动联系你的人寒了心。
有段时间非常忙,经常会错过朋友的信息,我就给自己定了条规矩,每天入睡前将微信、邮箱都看一遍,该回复的回复,该标记的标记。
及时回复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对人的尊重。如果实在忘记了,回复不及时,空闲下来定要解释。
所谓靠谱的人,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希望我们都能做个靠谱的微信使用者。
微信是个小社会,一条朋友圈,一段对话,一个评论或多或少都会透露出一个人的情商和品行。
有的人无事不出现,每次出现都是为了求别人帮忙。有的人总在对方聊得兴冲冲时,用冷漠的“嗯”回复,不时搞失踪……这样的人并不值得深交。
微信聊天也是一种社交,能在交流时体贴别人,才能换来对方的真心。
今天的宁听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聆听,我们下期再见。
另,宁听栏目现接受作者投稿,投稿请直接在后台留言,期待在下一期宁听里听到你的作品,欢迎自荐。
【主播】王宁
【录制】董晨晨 黄泽伟
【校对】居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