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押金难退、购车保险捆绑销售、不法商家虚假宣传……这些消费痛点,你遇到过吗?
在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基于全年273728件消费投诉,概括出消费热点难点问题,为你送上最实用的维权攻略。
共享经济难共享 押金问题惹争议
近年来,共享经济热潮方兴未艾,继共享单车后,共享汽车也出现在大街小巷,并凭借自身优势很快成为各大城市消费热点。
但与共享单车一样,共享汽车也出现了各种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四方面:一是拖延或拒绝退还租车押金。相比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的押金问题更让人担忧,与共享单车99元至199元的押金相比,共享汽车押金动辄几千元,一旦出现押金无法退还的情况,消费者权益受损更为严重;
二是汽车质量难以保证。共享汽车的使用强度和频率较大,运营商无法对车辆进行及时检查,而消费者也无法获知使用车辆的真实车况,从而使得行车安全隐患大大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共享汽车多为新能源车,难以保证电量及时充满,导致消费者可能会遭遇半路没电而出现事故。
三是事故赔付违章罚款争议不断。汽车行驶中遇故障、交通事故、交通违章等情况,商家和消费者就理赔、缴纳罚款等问题无法达成一致,纠纷频发。
四是APP存在诸多问题。APP故障或者不完善,导致消费者用车过程中出现计费错误、停车位置引导错误、优惠券无法使用、停车费重复计算、提现通道不顺畅等问题。
【相关案例】
2018年底,广东省消委会、深圳市消委会收到900多宗共享汽车企业拖延退还押金的投诉。多名消费者从经营单位APP申请退还押金1500元。根据经营单位退款流程,消费者无用车服务20日后可申请退押金1500元,且申请后7个工作日退回到账户,但消费者迟迟未收到押金。
省消委会提醒广大消费者:在享受共享汽车便捷的同时,应注意维护自身权益:(1)要挑选口碑较好的共享汽车平台,以便降低事故风险,更大程度保障自己在用车时的人身安全。(2)认真了解共享汽车的使用条款、收费标准以及保险条款等重要信息。(3)使用前对汽车做检查。在用车前要观察车辆外观是否完好无损,如果发现有明显划痕或碰撞痕迹,拍照保留证据,并向共享汽车公司报备。(4)在使用共享汽车时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5)用车完毕后及时申请退还押金,及时查询押金是否在规定日期内到账,警惕企业以审核车辆违章等问题为由拖延退还押金,遇到押金超时未退要深入了解原因,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反映,寻求帮助。
汽车金融捆绑销售、强制续保成投诉热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不断升级,国民对于汽车的购买意愿越来越强,对于超前消费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80后、90后消费群体的崛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乐意借助各种金融服务或者金融产品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各大汽车厂家、4S店也顺势推出各种金融服务,充分激活了汽车金融消费市场。
但在汽车金融服务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却存在不少问题,消费纠纷时有发生。经分析,汽车金融消费问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一是捆绑销售。部分商家强制消费者在购车时必须在该店贷款或者购买保险,且收取高额的金融服务费,若消费者选择其他途径贷款或者购买保险,则不能享受优惠,且故意拖延或者直接拒绝为消费者的贷款程序提供车辆相关材料;
二是强制续保。部分商家强制消费者缴纳续保押金或续保保证金,要求其在按揭还贷期间,每年必须在店内续保,否则押金不予退还;
三是混淆信息。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对于金融专业术语、利率计算等知识的欠缺,偷换利息和手续费的概念,混淆利率计算方法,推销各种其所谓“优惠”的金融产品,但实际上消费者不仅没有得到实惠,还可能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四是以租代购。部分商家故意隐瞒以租代购的分期付款模式,或者以低利息、无条件提前还款、所有权无风险等承诺诱导消费者选择以租代购模式,实际却与其承诺严重不符。
【相关案例】
2018年10月,消费者刘先生在品牌汽车专营店以分期付款的方式预订了一辆汽车,先后支付了定金和首付款,并签订了正式的购车合同。但之后刘先生被要求签署一份汽车租赁合同,根据专营店事后的解释,该租赁合同实际上就是办理分期贷款的合同,因为刘先生的条件无法办理银行按揭,只能以租赁合同的形式通过金融机构办理贷款。刘先生认为租赁合同与初始购车合同不符,要求对方退回所有款项,但遭到拒绝。
省消委会提醒:首先,消费者在贷款购车前一定要理性对待商家的所谓“优惠”宣传,尽可能多途径咨询贷款产品,“货比三家”,对比各家的利率、手续费和相关优惠政策,特别是对于利率和手续费的计算方法,要仔细算一算账,看看低利率等优惠是否真的名副其实,对于高风险的以租代购模式务必谨慎选择。其次,如果消费者明确不接受购车店的金融服务,但商家强制搭售,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关于“不得强制交易”的规定,直接拒绝。再次,如果消费者决定接受商家的金融服务,要签订正规的书面合同,双方商定与金融服务相关的重要信息或者口头承诺都要在合同上详细注明,且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对相关的金融术语、利率计算方法等内容进行明确说明或者解释。最后,注意留存合同、录音、视频等重要证据,一旦发生纠纷,这些资料是责任认定的重要证据。
【记者】王佳欣
【通讯员】粤消宣
【校对】杨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