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塘村,位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太保镇西北部,距太保镇政府5公里,县道X399线从村边经过,往南1公里通国道G323线。莲塘水、山口水分别从村东、村西流过。主要山岭有庙岭、龟背岭、竹山岭、白面峰等。 莲塘村曾被誉为“连山第一大村”,缘由有三:一是连山人口最多的村庄;二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是连山从政,从文人员较多的村庄;三是曾拥有良田数千亩,遍布太保、禾洞。
莲塘村历代人才辈出
“百花怎比柏花香”对“诸肉不如猪肉味”,此为莲塘彭希商13岁应试应对学宪的答题,结果被人称神童而入泮,于明朝嘉靖辛酉科由拔贡授福建永州府教授(七品以上官员)。
莲塘彭鹗荐,明朝天启辛酉科拔贡,选授山阳县丞,后任云南永平县知县(七品以上官员)。《广东连山县志•人物》(民国十七年版,凌锡华修)有彭鹨荐记载:“廉明有惠政,期年即辞归,民换之不得,立祠礼 焉,家居表正乡闾,子孙多贤俊。”
清朝,莲塘任七品以上官员有:彭凤尧,乾隆年间举人,曾任湖南、溆浦、安化、善化、长沙等县知县及永绥厅同知、沅州府知府。彭统亮: 同治年间拔贡,曾任直隶州州判。彭嗣赓,光绪丁酉科拔贡,曾直隶州州判。清朝取得拔贡、岁贡生、附贡生,《广东连山县志•人物》记载的有彭镗、彭祖松、彭凤育、彭炎、彭立心、彭佩苏、彭佩萸英、彭飞鸿等十多人,其中彭镗,岁贡生,清康熙十年任琼州澄迈县训导,清康熙三十二年任《连山县志》编纂。彭凤育,《广东连山县志•人物》记载:“敏而好学,能将藏书遍读一过。故其为文亦宏博典丽,充乾隆乙酉科拔贡。任琼州府定安教喻。时与诸生讲学论文,多士仰之,有经师人师之誉。在任十一载,卒于学署。生平博闻强记,凡所阅书皆手筏释之。所著诗古文辞,卷帙甚丰,咸丰间悉归兵,士林惜之”。彭佩萸,乾隆己酉科拔贡,曾任龙川县教谕。彭飞鸿,道光丙午科岁贡,恩赐举人,曾任肇庆府开平县教谕。
民国时期,莲塘主要人物有:彭统见,清末岁贡生,曾任省议会代议士,民国四年任连山修志局局长。彭徽钦为黄埔军官学校第七期国立陆军大学参谋班毕业,曾任中国远征军第六军五十五师第二团上校团长、师少将参谋长、广东第二行政督察公署保安部副司令,赴緬甸抗击日宼。彭徽朝历任连山督学局局长、劝学所所长,兼视学、教育局长。
近当代,莲塘主要人物有:彭徽煌,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曾任四川省中石油公司领导职务。彭徽浦,曾参加解放广州战斗,革命烈士。彭厚渭,曾任韶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彭厚望(1916—1984),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科政治系肄业,先后参加“抗日先锋队,东江纵队,曾任粵赣先遣支队扩编的北江第一支队三团一营政治委员,司令部军需代理主任;1949年12月,受组织派遣参加解放连山工作,历任连山工委组织部长、副县长,始兴县副县长,韶关地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去世后家属捐款在学院建成厚望亭。彭浩,曾任清新县(区)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
莲塘村文化积淀深厚
“层峦高奪拋嵯峨,霁色凝眸积素多。丽日笼山明野壁,晚霞倒水汪晴波。鹳栖老树形疑似,鸦点残阳影于摩。欣遇时平看虎渡,何妨庐结向岩阿。”此为清康熙三十二年任《连山县志》编纂的彭镗,描绘清康熙年 间评定的连山(昆湖)八景之“峨山晴雪”诗句。
莲塘村民崇尚文化,文风堪兴。村中文人吟诗作对是常事,多有诗对闻名遐迩,其中彭镗所作的清代连山八景诗“石阁云梯、白沙樵唱、茂古 牧歌、峨山晴雪、惠泉飞瀑、连溪垂钓、茅铺寒烟、横水乐耕”;彭永淑 (清监生)所作的清代连山八景诗“茂古牧歌”;彭永淳(清监生)所作的清代连山八景诗“惠泉飞瀑”,收录入《连山县志》(清康熙版,刘允元修)。彭凤宠所作的清代连山八景诗“石阁云梯、白沙樵唱、茂古牧歌、峨山晴雪、惠泉飞瀑、连溪垂钓、茅铺寒烟、横水乐耕”,收录人 《连山县志》(民国十七年版,凌锡华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本寨近处之林乃住场风景攸关,若族中有人盗砍近处林木者除家法外另行赔罚。”此为清光绪十九年,莲塘赛修木刻印版《彭氏族谱》制定的六条族规之一。由此可见对树木和树人之重视。 《彭氏族谱》把当时评定的莲塘八景“丰嘉远眺、杏堤品駿、溪碓舂云、 桂池印月、中流汲引、双株垂青、枧林夕照、塘下评畴’,,配以木刻版 職,并附以文字说明收录其中。表明该村重视人文环境,有一定的审美情 操。村中自评“八景”,堪称连山第一村。
彭凤亮于大富从教时所著的《警诸生文》,被连山人称为“劝学之辞:“九天之春浩荡,不能发无本之苗,五都之市琳琅,难以饱空囊之欲。”“自昔少仪不习,语言动作。时露轻浮;迄今秉性难移,进退周旋,率多鲁莽•。慕关东之豪杰,其如实之不孚乎;希江左之风流,只恐虚 有其表耳。故整衣冠于乡国,堂堂朗朗,不难遨俗日数称;考笔墨于党 庠。木木麻麻,可足当识者一响。”“始而管中窥豹仅见豹之一斑;继而 坐井里观天,转言天之甚小。缘笃志近思无有,致使高明偕愚鲁同归。”
“有能字里怀惭,行间抱愧,识婆心之切,不干原是相干;戒夙昔之非,一误何堪再误。则东隅失借桑榆之补;二三子不难个个杨眉;西席荣分桃李之光,予一人亦得时时刮目。”
才女彭丽贞所作的《梦梨阁》,广为人知。
连山民国时期的15名大学本科生,莲塘村占据5席,其中彭徽柔获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为当时连阳唯一的留洋博士;彭徽钧、彭厚轲 (彭涛)曾任中学髙级教师。
“莲塘戏”闻名连阳四县
莲塘业余戏剧风靡一时。1940年,莲塘设立公助民办的小学,第二任校长彭进科爱好文艺,每逢学生毕业,都选拔学生自编话剧,以示庆祝。1945年,莲塘小学第四届学生将毕业,彭进科组织学生自编了话剧《水冰心俏胆移花》,经艺人师傅封庆云指点,改成粤剧,莲塘人自演出的第一场粤剧问世。随后,该村成立莲英剧团(后改莲星剧团),业余排练演出。1957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为庆祝农业合作社第一个丰收年,演出大型粤剧《王佐断臂谙文龙》,吸引了连山、阳山、连县的2000多名群众前来观看,自此,“莲塘戏”名声大振。该社农闲时聚,农忙时散,召之即来,来之能演,走遍连山各地村寨,多次在连山县城会演、调演,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冷落。
莲塘稻:从朝廷贡品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莲塘特色物产主要有银杏、水稻等。银杏已有数百年的种植历史,村边种植有一片银杏树,百年以上树龄有十多棵,其中一棵“白果王”要3人才能合抱。水稻种植名声远扬,《广东连山县志》(民国十七年版)记载:“香粳、大糯名驰上国,香粳、大糯,清代曾列为朝廷贡品,香粳,民国4年经北洋政府农商部鉴定为全国最优秀的稻种。”香粳、大糯便是在当时的茅铺(今莲塘等地)所种植的水稻品种。
莲塘村利用昼夜温差大、空气清新、水质良好、无工业污染的得天独 厚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产品,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种 植有机稻,分别取得香港有机认证中心和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先后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银奖、第三届中国华南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金奖等奖项,并于2014年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 疫总局批准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所产大米不含农药残留、绿色环 保、米香质软、风味极佳,成为供不应求的安全健康食品,远销香港、澳 门地区及广州、深圳、珠海等国内大中城市。
莲塘的古建筑和传统习俗
莲塘现留存有清末建造的青砖瓦房多座,砖木结构,硬山顶,石门框,石窗框,门边、门檻铺设青石条,街道铺上石子,屋檐下雕刻有图案,寓意吉祥如意、福寿康宁。保留有彭氏门楼,建于清末,为青、红砖 混合结构,门前铺青石条,门脚两侧砌石墩,代表性匾额有“大夫第” 。村南、村北、村西分别建造门楼(牌坊),刻有楹联,南门楼楹联为:连映村容四面峰峦兴万代,塘辉屋貌八方昆玉盛千秋。北门楼楹联为:门吐龙珠水秀莲塘随鱼跃,楼朝雾岭山明茅铺任鹏飞。
莲塘传统习俗主要有节庆请客、订婚酒、结婚酒、嫁女酒、新屋酒、生日酒、满月酒、恭贺、认“同年”、报丧、做斋、烧七等。每年农历三月三,村民摆设宴席邀客光临,并制作汤糍为“手信”送客人,家家以客多为荣,以显人缘好,家境殷实。
新屋酒亦称入伙酒,喜迁新居时,主人邀请为建屋出过力、赠过物、借过钱的人,及亲戚朋友欢聚一餐,也有村民前来恭贺,揍钱购买爆竹于新屋门口燃放,以示庆贺。入伙酒的礼物,出嫁女均有一面贺喜镜屏及鸡、鸭、米相贈,亲戚朋友一般只是担米九斤,鸡鸭各一只,亦有赠送镜屏。主人在挂镜屏时,必须把舅父的镜屏挂在大厅中间,否则,会被认为外甥小看舅父而退席。现时是封“利市”,金额视家境、与主人的关系而定。
姑娘婚嫁,旧时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代替,相亲、定亲皆用“生辰八字”撮合。姑娘出嫁前十天半月,多数不干家务、农活,而是坐待闺房或楼上,与村中姐妹聊天、做针线活。出嫁期近,姑娘往往有感于日后离别父母兄妹,及婚后命运未卜,不时痛哭流涕,并用哭嫁歌抒发离别情、心中怨。哭嫁歌分骂、叹两部分。骂歌部分,有数落媒人贪吃贪杯的“嘴巴大大又一块(肉),伸嘴一吮又一杯(酒)”;有嘲讽轿夫、乐师行为的“大轿杠来烂猪笼,唢呐吹响烂鸡棒”;有埋怨父母将女儿嫁到山旯旮的“山里的雀儿飞着出,你将女儿嫁转入”。叹歌部分,多叹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的养育之恩,叹祖父“孙女小时你疼爱,高山甜果拾我吃”;叹祖母“孙女洗衣种菜刚做事,如今就嫁她人家”;叹父亲“辛苦劳碌抚养我,还未帮爸半点事”;叹母亲“吾妈养我心疼爱,心忧女寒夜针衣”等等。姑娘所唱之音韵悲凉,离别之情,往往催人泪下。待到出嫁之日,新娘还将门口和楼梯用石头、砖块封阻,以示不愿出嫁。当出嫁时辰已到,新娘的兄弟与几个强汉,头顶竹箩强行上楼,将新娘说服落楼,此举称为“打楼”。之后,新娘梳洗打扮一新,由送亲娘伴到厅堂,拜别祖宗神位,俗称“辞神”,然后辞别父母亲朋。步至门檻时,猛踏三下,意为不愿出嫁。新娘到婆家当晚,不吃夫家饭,随嫁已备好晚餐,食品中的鸡腿,必须一刀砍断,不能有所丝连。嫁妆多少看穷富而定,一般人家有整套家具及床上用品,富有人家除有丰厚的嫁妆外,还有田地数亩。新中国成立后,“哭嫁”、“打楼”等婚俗逐年消失。
(作者单位:连山史志办公室)
本文来源于《清远古今》2018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