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博罗嶂背畲族小学校长雷金球:是“翻译员”,也是“带盐人”

南方+ 记者

“现在,我们学校的老师,常用句子都会说;课间活动时,畲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可以用简单的畲语交流。”说到在学校推广畲语教学多年后的变化,嶂背畲族小学校长雷金球认为,他们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对畲语认识的转变最有价值。

与学校很多老师一样,雷金球最初也并未特别在意保卫畲语传承的意义。从20年前开始,陆续有国内外专家学者到博罗县嶂背村进行畲语考察和素材采集。由于一直充当来访学者的畲语翻译,久而久之,雷金球才慢慢对本民族语言产生“自觉”。

2011年开始,雷金球与来此研究的暨南大学教授范俊军一拍即合,决定在嶂背畲语小学共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基地,包括收集语言材料、录制多媒体材料、开展畲语母语教学等。一开始,由于没有课本、畲语教学没有规划和标准,教学几乎难以开展,只能简单聊天。

经过3年多的努力,范俊军带领研究团队和雷金球深入各家各户、田间地头,在全村收集并整理了畲语传统词汇3000多条,日常用句1000多句,并收录了一批传说、故事。终于编订《畲语拼音方案》、《畲语规范词表》,以及畲族语言和文化教材初级版《畲语课本》。2015年10月,《畲语课本》正式走入畲族小学课堂。

与没有教材之前的闲聊天不同,有了教材之后,畲语课堂逐渐规范起来。每个年级每周上一节课,低年级是每周二下午,高年级是每周四下午;而且,从最初只是为畲族学生上,变成为汉族学生一起上。

“同时,我们把课本发放到畲族家庭,也转变了很多畲族人的观念。他们之前认为这个语言不是很重要,现在看到有了课本,感觉受到重视,家长也自觉在家中与孩子用畲语沟通,很多由不是很会说变成说得很流利,为畲语的推广拓展了重要的家庭渠道。”通过一点一点的努力,雷金球推动着嶂背村畲语传承的改变。

与此同时,从2012年当选惠州市人大代表的雷金球也开始就畲语保护和传承提出有关建议。建议提出后,政府和相关部门很重视,分别从市和县级财政拨款18万元专项经费,2017年8月,横河镇政府专门投入60多万元,把嶂背小学改造成民族特色学校,并每年出资5万元为学校聘请合同音乐教师,专门教授畲族舞蹈和音乐……看到畲语和畲族文化慢慢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他深感欣慰。

也正是因为可喜的变化,雷金球认为,在此基础上出版的《广东博罗畲语800句》和后续的《畲语课本》,进一步扩大畲语的传播范围,对畲语的传承和传播一定会有价值。

此外,他也深深感到,要进一步让畲族群众认识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多样性,需要逐渐在畲族村开展畲族传统文化的展示、表演活动,培养畲族文化代表作和传承人,让更多的人了解畲族文化。他还建议,结合特色新农村建设和文化旅游业发展,打造畲族民族风情村,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产业,实现村民受益和地方发展的双赢。

【记者】周 春    

【摄影摄像】梁维春

    

编辑 谢志清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