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专家释疑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难点!我国正研制亚轨道飞行器等

南方都市报
+ 订阅

在2019年全国“两会”中,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未来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将进入航天发射序列。近日,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副总师李聃告诉南都记者,我国一直在开展可重复使用火箭的研制,在探索翼伞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同时,我国也在开展亚轨道飞行器的研制工作。

垂直回收方式。来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李聃向南都记者介绍,我国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研究方面,目前正在开展子一级单个助推器的回收和控制工作,这是火箭可重复使用的前提。而火箭的可重复使用,需要火箭发动机具备强大推力,我国科学家也正在这方面开展攻关工作。

伞降回收方式。来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火箭总体设计师汪小卫介绍,目前火箭回收主流方式有伞降回收、垂直返回、带翼飞回。其中,伞降回收难度最低,技术成熟度最高,对运载能力损失、设计影响最小。采用这种回收方式的火箭既可以降落在海上和陆地上,还可以采用空中直升机回收,但如果降落在陆地上,需要火箭着陆区地势较为平坦。

伞降回收方式。来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汪小卫说,垂直回收的火箭,返回时火箭发动机需要重启,必须预留推进剂。垂直回收火箭的最大难题在于,在火箭返回下降过程中,需要发动机再次启动来减速和调整落点,并且由于结构过载问题,需要调整发动机的推力来满足过载等需要,这就需要火箭发动机具备大范围推力调节能力。同时,回收过程中还要对火箭的速度、下降姿态、着陆精度等实施高精度控制。而且,还需要增加着陆支腿。

对于带翼飞回技术,汪小卫解释,这是利用空气动力,让火箭像飞机一样滑翔降落。因此,不但需要滑行跑道,火箭还需要增加机翼、起落架等,这对火箭运载能力带来影响。带翼飞回的最大难点在于,首先,增加了机翼、起落架等结构,对火箭总体设计影响较大;其次,返回控制技术要求高,火箭最终需在跑道上定点着陆;此外,对整个结构布局设计要求高,比如新增的翅膀、起落架等安装在火箭什么部位最适宜,对火箭整体影响最小,等等。

采写:南都记者 吴铭

编辑:张亚莉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