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修”:做好文化遗产建筑的日常保养维护

广东省户外运动协会
+ 订阅

——全国政协委员许瑞生:设立完善文化遗产建筑“岁修”制度

  建筑是凝固的音符,文物建筑中凝固的是历史与文化的乐章。近年来,文物保护事业蓬勃发展,国家财政对文物维修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大批年久失修的文物建筑得到修缮。然而,一些被忽视的问题,如文化遗产建筑因缺乏日常保养维护而受损等,还没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

  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许瑞生提出了关于设立完善文化遗产建筑“岁修”制度的提案,把焦点关注到文化遗产建筑的日常保养维护上。

  所谓“岁修”,是我国古代长期形成的建筑养护优良传统。据清《钦定宫中现行则例》记载,对故宫“岁修”,即对其进行例行“粘补渗漏,抅抿墙垣,修饰地面之事”。历史上,通过保养维护来使古建筑保持良好状态的做法,有着悠久历史。无论是皇家宫殿还是民间建筑,“岁修”的作用也经过了充分的实践检验。

 

  文物建筑保护易入怪圈,“轻保养重修缮”现象普遍

  文物建筑历经岁月风霜,脆弱易损,需小心呵护、定期检查和监测。而如今,大量古建筑得不到保养维护,小毛病不能及时修补,直至拖到大修,而大修往往伴随着历史信息的丧失、真实性的削弱,很容易陷入“修缮—再破败—再修缮”的怪圈,可能使文物建筑的真实信息造成损失,其岁月痕迹荡然无存。

  在广东,粤北山区的文化遗产建筑大多是乡土建筑,由于缺乏日常维护,以及虫蛀、台风等种种原因,普遍受损较为严重,文物价值不断流失。例如,南方白蚁肆虐,一旦发生蚁害,将以惊人的速度蔓延,从而导致整座、整片建筑的木构件被侵蚀毁坏。只有坚持日常监测和养护,才可使文物建筑长时间维持良好状态。

  国家文物局早在2015年发布了《关于加强古建筑日常保养维护工作的通知》,当中规定:“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古建筑管理使用单位(个人)应充分认识日常保养维护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持续、规范、科学地开展日常保养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妥善处理病害威胁,保持古建筑的良好状态……。”该做法也是国际上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但实际上,古建筑的使用单位很少主动作为、履行日常保养维护职责。而且,文物建筑的产权人和使用人情况非常复杂,产权人和使用人经常不一致。由于缺乏经济鼓励政策,文物使用单位或产权人往往无力承担或不愿意支付日常养护费用,干脆对文物建筑问题一拖了之,拖到必须大修时再申请专项补助资金进行修缮工程。

  虽然,《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中有相关规定:“保养维护工程由文物使用单位列入每年的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在各省级专项资金的使用中也有着类似的规定。”但实际上,因文物建筑的日常保养工程尚未纳入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补助范围,导致文物建筑“有钱修缮、无钱保养”的现状。

  由此可见,设立完善文化遗产建筑“岁修”制度有其必要性。

 

  制定保养维护工作方案,延续文物建筑的“生命力”

  文物保护工程分为:保养维护、抢险加固、修缮、保护性设施建设、迁移工程等。其中,“保养维护工程”指的是,针对文物的轻微损害所作的日常性、季节性的养护,如补漏、油漆、除草等。通过加强日常保养工程,可大大减少文化遗产建筑大修的可能。

图为位于广东省开平市的“开平碉楼”。“开平碉楼”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因较早地建立了监测体系,有固定的管理机构,其日常维护由专员负责,文物建筑保护状态良好。(图片来源于网络)

  基于当前文物建筑“轻保养重修缮”、缺乏日常保养维护的情况,全国政协委员许瑞生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向纳入国家保护名录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拨付日常监测和保养维修的政府财政专项资金,将古建筑保护思路真正转变至“以日常保养维护为主、尽量减少修缮”。

  二是,将日常保养维护和“岁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定期抽查各古建筑使用单位的年度预算计划、维护资金安排情况并对社会公布。

  三是,建立工作制度,及时发现、记录、汇报和妥善处理古建筑病害,保持古建筑整洁、安全、稳定的良好状态,避免小病拖成大病、小修拖成大修,文物保护才能真正地由“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

  四是,将文明城市评比中“保存完好率”的指标,细化、增加若干项操作性强的子指标,作为刚性指标,并明确“文化遗产”的范围仍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各市确定的“历史建筑”名录等。

 

  “花小钱”避免“办大事”,广东已有“岁修”案例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三大会议旧址(简园)”,就是一个通过日常保养维护而避免了文物建筑进行大型修缮的典型例子。

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三大会议旧址(简园)”的附属建筑。(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驻简园以后,制定了一套定时巡查制度。2018年,该所工作人员在一次例行巡查维护的过程中,发现屋面有一根檩条有白蚁活动的痕迹,立刻安排白蚁防治公司上门检查确认。专业的白蚁防治公司上门检查以后,发现有五根檩条存在不同程度被白蚁侵蚀的情况。由于发现及时,白蚁对檩条的破坏处于初级阶段,尚未造成结构性的破坏。另外,门框、窗框已经被白蚁侵蚀,但是门暂未遭到破坏。

图为被白蚁损坏的木门框。(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白蚁防治人员立刻现场对白蚁进行了查杀,并对檩条重新喷涂了防白蚁药,将被蛀空的门框、窗框拆了下来准备后期更换。通过这次例行巡查,业主单位仅用了几千块钱的保养维护小支出,就避免了对整个屋面的揭顶重修工程以及门窗整体更换工程。

图为檩条上被白蚁公司投放了杀白蚁的药。(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表示,通过这样的日常保养维护工程,能够及时发现文物建筑的一些小问题,只要尽快解决就不至于发展成大问题。同时,还能更好地保留文物建筑的历史信息,延长其“寿命”。

  而在广东,一些城市早已意识到“岁修”的重要性。例如,惠州在2014年印发了《惠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扶持办法》,当中规定“被列入省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给予保护责任机构每年5万元的日常管理运作补贴”,明确了文化遗产建筑的日常保养维护工作。据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朱伟思介绍,惠州当地重视此项工作的落实,龙门县的功武村、鹤湖围,惠城区的宾兴馆、东湖旅店,惠阳区的邓承修故居、邓仲元旧居,博罗县的陈百万家族建筑群等文保单位均设有专门人员对文化遗产建筑进行日常检查维护。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文保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落实关于设立完善文化遗产建筑“岁修”制度,广东将会在这方面有所行动,省级财政拟计划在今年专门设立文化遗产建筑的日常维护补助经费。此外,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与扶贫办合作,联手在文化遗产资源较丰富的贫困村开展文物建筑负责人培训。

打开APP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