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开始吧!”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来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全国两会全媒体访谈室,接受记者专访。
创办36年的深大,因改革而生,应开放而动。近年来,深大是新兴高校的一匹“黑马”:频频闯入国内外排行榜,许多指标稳定在全国50名左右;招生投档线稳居广东第四位;在广东两轮高水平大学建设中跑出加速度,从项目建设高校跃入整体建设高校名单。
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李清泉快言快语,有问必答,回应了系列热点话题:粤港澳三地高校如何协同发展?深大有什么新办学目标?如何应对新挑战?他建议,经济特区要有“高等教育特区”,赋予更多先行先试的改革政策。
谈建议:
经济特区也要有“高等教育特区”
南方+:去年全国两会,您带来了“创建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大学”建议。今年大湾区建设提速,又会带来什么建议?
李清泉:一年来,“创建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大学”的建议有新进展。一方面是引发了共鸣、达成了共识,东莞提出了创办湾区大学,前几天我们的马化腾校友也建议设立政府投资建设、社会力量管理运营的“湾区大学”。另一方面,我们和香港理工大学共建了创新学院,招了首届创业博士……一年时间不长,但很多设想开始变为现实。这也说明,大湾区高等教育正在加速协同创新发展。
今年我建议在深圳建立一个“高等教育特区”,国家赋予特区一系列高等教育先行先试的改革政策。
南方+:深圳是经济特区,但还不是高等教育特区。高等教育特区怎么建?
李清泉:“高等教育特区”是希望支持内地高校在港澳地区办学;引进国际顶尖大学到特区,与湾区相关高校组建联合学院、特色学院;地方政府自主确定办哪些大学、办哪些专业、招多少学生,从而构建湾区大学发展的对等政策环境。
目前,现在深圳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很大,但高等教育明显存在短板,要补短板。我有信心,以现在深圳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城市的治理能力和市民的素质,足以支撑“高等教育特区”建设。
谈湾区教育:
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满足所有需求
南方+:现在粤港澳三地高校的发展政策环境不同吗?
李清泉:在我们的办学过程中,我感受到,现在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存在一定的壁垒。举个例子,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和方向,港澳高校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确定招生专业、人数,而内地高校则没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地高校的协同创新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调创新发展,不仅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更要大胆突破,构建更加对等的政策环境。
南方+:壁垒如何打破?
李清泉:三地高校协调创新发展,要有实招、真招,让政府和高校受惠,老师和学生受益,实现多方共赢。比如政府设立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基金,保障学生交流有奖学金、学分互认有补助、科研合作有项目。相信在基金的推动下,三地高校会有更多的融合,更实质的合作。
南方+:近年来,三地高校融合步伐加快,共建实验室、共培养学生甚至共建校区。
李清泉:这几年,深圳创办了南方科技大学,建设了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引进了中外合办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每个高校的名字都很响亮。这是好事,说明深圳正在加快补上高等教育短板。
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学一定会越来越多,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不过粤港澳大湾区对人才、技术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这个时候,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满足湾区所有的需求,但也为大学提供更多可能。
谈深大:
发展要跟上大湾区建设步伐
南方+:深大扎根于经济特区,得益于改革开放。这几年,深大的发展迅猛,大家都说是广东高校里的一匹“黑马”。
李清泉:应该说,我们是进步比较快的高校之一,抢占先机、拔得头筹,但还不能叫“黑马”。毕竟,深大是起步比较晚的地方高校,与国内和国际上的“双一流”大学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当我们在为排名前进高兴时,兄弟高校已经不在乎排名了,这是差距吧?
不过,深圳大学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是学校各类指标排行是全国50名左右,甚至更靠前。这几年,我们科研经费、论文数量、教师人数由少到多,招生投档线由低到高,是量的变化、外延式增长。但这是有限度的,下一阶段要实现质的提升,特别是优化专业设置、吸引优质生源、整合科研平台,完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实现国家级平台、奖项的重大突破……这些事情,往往比简单的数量提升增加,要难很多。
深大进入了改革深水区,更需要认真的去思考、去学习、去研究。这个过程中,要能够制定出适合深大发展的新举措,举措够顺利实施,才能够把深大带到一个新高度。
南方+:从外部环境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不是新机遇?
李清泉: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是会增加全球曝光度、增长经费投入、吸引全球人才、招收优秀学生。挑战是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壁垒”逐渐消失,深大会面临更直接、更激烈的竞争,做得不好可能会被淘汰,所以一定要抓住机遇、稳扎稳打、乘势而上。
但我坚信,深大的机遇大于挑战,关键是要如何抓住这个机遇,然后迎难而上,创造下一个辉煌。我充满信心!
南方+:在您心目中,未来的深大应该处于怎样的新高度?
李清泉:深大要成为一所特色大学。
例如,我们强调创新创业特色,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创办创新学院,招收了首届创新创业博士。我们正在建设智慧校园,可以把整个项目交个师生来做,推出各种各样的智慧校园应用。他们做好了,可以推广到其他校园,孵化成一个创新创业项目。类似的案例很多,我们希望给师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环境,培养更多创新创业的领军者。
深大类似的改革很多,我们希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要有独有的特色,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占有一席之地。
南方+:来参加全国两会,您可以见到很多大咖校友,如世界500强企业腾讯创始人马化腾、雪松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劲。估计经常有人问,深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独树一帜,能否培养更多马化腾?
李清泉:很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但很难回答。像马化腾这样的杰出校友,可遇不可求,因为更多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他天赋很好又机缘巧合,才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
对于大学来说,我们关注更多的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过去30多年,我们的办学定位是培养特区的建设者,培养了一批优秀企业家。未来30年,我们要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培养大湾区建设者,更要培养行业领导者。
谈大学治理:
深大暂时不再办分校区
南方+:前段时间,传深大计划在异地办新校区,是否有这样的计划?
李清泉:暂时没有。现在深大的办学空间足够,2012年校园建筑面积有70万平方米,去年增加到150万平方米,目前有50万平方米在建,再加上已经开业的深圳大学总医院(第一直属附属医院)第一期20万平方米,以及在建的深圳大学总医院二期和第二附属医院80万平方米,未来深大的办学空间达到300万平方米。
刚刚讲了,深大正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需要一段时间来完善制度建设,降低办学成本,实现内涵发展。
南方+:刚刚提到高校办学规模问题,这几年国内高校有的是大而全,也有的小而精。在您看来,哪种状态更理想?
李清泉:这是两种不同模式。从全球来看,公立大学的规模比较大,为什么?因为公立大学讲究教育公平,以政府的生均投入为主,一般规模维持在2至3万人。另一类是私立大学,政府不拨款,以捐赠和学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某种程度上讲,这类学校有一些不对外公布的招生规则,主要是服务捐赠者。这样一来,公共财政建设小而精的学校,可能经费不足,很难走下去,但一些社会捐赠建设的私立学校,可以建成小而精的高水平大学,成为公立高校的有效补充。
南方+:大学治理,您有什么理想?
李清泉:我常说,一所大学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就是有一套成熟的大学治理制度,谁来当校长都一样,都可以办得很好。
现在国内外都有很多大学已经做到了,例如国外的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国内的清华、北大,都有一套成熟的大学治理制度。但这套制度,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慢慢沉淀,才能造就一所杰出的大学。
【采写】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 吴少敏
【摄影】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 朱洪波
【视频】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 姚志豪
【校对】冯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