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月
来源:有书(ID:youshucc)
各位南方+的听众朋友大家晚上好,这里是宁听,我是王宁,每周末晚上10点与您准时相约。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纪伯伦
01
最近,备受关注的第91届奥斯卡奖项名单揭晓,苦于华语电影获奖不多,中国影迷的期盼一年比一年更甚。
然而在今年,情况出现了大改观,由华裔导演拍摄的动画短片《包宝宝》,喜摘最佳动画“小金人”奖。
消息一出,一片哗然。
这部时长不足8分钟的短片,没有一句对白,却让中国式亲子关系在网上引发热议。
短片的主角是一位母亲,一天,她意外收获了由一枚包子变成的小男孩,点燃了她做母亲的热情。
她每天把“新儿子”捧在手心里,给予他悉心的照料,洗澡、喂食、逛街。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妈妈满是欣慰,也因孩子慢慢长大,妈妈的痛苦也随之来临。
一天,“包子宝宝”想加入踢球的小伙伴,妈妈生怕他受伤,便阻止了他。
回家路上,生气的他不再吃妈妈递来的面包,两人开始有了第一次分歧。
渐渐地,不满被控制的“包子宝宝”,有了自己生活,也有了自己的朋友圈。
被冷落的妈妈想挽回,可“包子宝宝”却视而不见,每天和朋友出去兜风。
看着渐行渐远的儿子,妈妈非常气愤,认为儿子翅膀硬了,开始不听话了。
终于有一天,“包子宝宝”回家了,母亲满心欢喜开了门,却迎来了他的新女朋友。
更让她崩溃的是,“包子宝宝”是回来收拾东西,离开家。
难以接受现实的母亲去阻拦,她不愿看到儿子不听话,更不愿儿子“逃出自己手掌心”。
几次把儿子拉回来,但都无果,在“包子宝宝”再一次想要离开时,着急的母亲,做出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
她一把攥住“包子宝宝”,张开大嘴,一口把儿子吃了下去。
看到这惊人的一幕,我突然呆住了,脊背一直冒冷汗,这位母亲的“掌控欲”直接杀死了自己的儿子。
视频传到网上,立刻引来了大批网友围观。
很多网友都看哭了,直言找到自己家庭的影子。
和短片不同的是,生活中的孩子们并没有被吃掉,但父母过分的掌控欲,也在无形中“吃掉了”孩子的人生。
很多父母不解,为何自己的付出没养出感恩的孩子,反而给亲子关系带来困扰。
其实是没有明白,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在踏入社会,经历碰撞的过程中成长,而不是在父母的控制中长大。
真正的教育,是懂得撒开手,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02
还记得闹得沸沸扬扬的“台湾大学生孙安佐在美国被捕”的新闻么?
新闻中的“嫌疑犯学生”,正是台湾影星狄莺的儿子。
很多人好奇这个有钱的“星二代”,为何沦为制造恐慌的恐怖分子。
但如果纵观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就会发现其实早就埋下了伏笔。
狄莺参加综艺时,曾提及对儿子的教育,奇葩程度,惊诧旁人。
她“规定”儿子上什么学校;“规定”考试的分数标准;“规定”儿子该交什么样的朋友;“规定”儿子18岁之后才能独自出门。
除此之外,她还要求儿子吃饭必须吃到成人的量,儿子不愿意就盯着他吃,一天光盯他吃饭就长达七个小时。
在外人看来,她的教育方式近乎变态,可她固执地认为,这是对孩子的保护。
当儿子抗议时,她还晓之以情动之以礼地说:“妈妈都是为了你啊。”
被这样高压“保护”了20多年后,孙安佐独自一人到美国上学。
孤僻的他很难用平和的心态看待挫折和矛盾,便产生了枪击同学的恐怖想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尝试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去做,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很多父母以为的“爱”孩子,就是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企图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孩子规避可能遇见的风险,甚至安排他的终身。
可孩子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不属于你,正确的养育孩子,是让他们活出自己。
03
知名人生导师刘墉,有一双很有出息的儿女,但当被问及如何教育子女时,刘墉也坦言走过不少弯路。
他说:“以前我对儿子,也是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后来发现这让他越来越叛逆。”
有天刘墉问儿子刘轩:“你为什么这么叛逆?”
刘轩的回答让他吃惊:“因为我觉得我长大了,不该什么都听你的,我也不想听你的了,你叫我往左,我就偏往右!”
听了儿子的话,刘墉反思了自己的错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的教育画风是这样的:“儿子哈佛研究所念一半,突然说要休学去阿拉斯加,我说:‘想好你就去!’。女儿毕业后去往北京,连工作都没找到,居然说要留在北京,一待就是三年,我也毫无任何阻拦。”
有人问他如此“放任自流”,就真的放心吗?
他的回答是:“我确实不放心,但是我也知道,孩子大了,翅膀硬了,能飞,就让他飞吧!”
身为父母,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除了要学会“撒开手”,还要学会把孩子“推出去”。
高晓松在《如丧》中描述了和母亲的一次对话:
我:“妈妈。”
妈:“你在哪?干吗呢?”
我:“我在厦门,没钱回来,你借我一千块钱吧。”
妈:“我的地理知识没出错的话,厦门有码头。”
我:“是的。”
妈:“我没记错的话,你20岁了。”
我:“是的。”
妈:“一个20岁的大小伙子会在码头活不下去吗?”
我:“好吧,我懂了。”
有人会说高晓松妈妈“绝情”,但相信她和刘墉一样,领会到的是: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变成参天大树也好,变成废柴也好,这都是孩子的自由选择。
诗人于戈说:“你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他经历不到这些,他就没有对生活的获得感。”
孩子成长的最好方法,就是父母学会让孩子自我成长。
04
音乐家龚琳娜在一次采访中说,她一直思考亲子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后来她终于明白,父母和孩子之间不是亲子关系,不是平等关系,而是前后关系: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让他们自主选择想做的事,想走的路,父母能做的只有慢慢地目送。
有一位笔名为三秋树的母亲理解到了这点,可惜已到晚年。
退休后的她,还照顾儿子和媳妇的起居生活。
还为此搬到了儿子的小区,每天为儿子烧饭、洗衣、打扫卫生。
当有一天,打不开儿子的家门,她才意识到是儿媳妇换了门锁。
老伴安慰着他,带着她去了从未去过的大草原。
驰骋在大草原上,她有着从未有过的欢快和愉悦。
再次回到家,她终于告诉儿子和儿媳:准备和老伴过晚年生活了,再也不为他们的事操心了。
听到这句话,儿子长舒了一口气。
很多父母,自从有了孩子就变成了“孩奴”,生活重心全部围绕着孩子,替孩子安排一切,甚至包办一切,一直到孩子成人成家还不松手。
这样的父母,眼睛只盯着孩子,也正因如此,孩子的一生都活在父母的压抑之下。
北大才女赵婕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地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为人父母必须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一种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
父母对孩子的人生介入越深,孩子背负的精神压力就越大,自由也就更少。
父母懂得放手,孩子才会走得更远,并且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愿每位书友们都能理解,孩子年幼时给他足够的爱,而当孩子渐渐长大了,一定要去践行那一场,得体的退出。
共勉。
今天的宁听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聆听,我们下期再见。
另,宁听栏目现接受作者投稿,投稿请直接在后台留言,期待在下一期宁听里听到你的作品,欢迎自荐。
【主播】王宁
【录制】黄泽伟 姚昱旸
【校对】符如瑜
【作者】明月,有书原创作者。有书,让阅读不再孤单,2000万阅读爱好者都在关注的公众号,关注公众号:有书。本文原创首发于有书,转载授权请联系有书主编,微信号:youshu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