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勒流冯氏大宗祠,感受源远流长的仁厚之风

匠心勒流
+ 订阅

“光大社区总结为八字,仁厚之风,发扬光大。”81岁的光大社区居民冯伯自豪地说道。

茶余饭后,村民聚集在社区康乐中心娱乐、跟乡里谈笑风生……殊不知,原来光大社区居委会,包括康乐中心,那一带在四百年前原是冯氏大宗祠。

村民们看到来客,笑脸相迎▲

据《顺德县地名志》记载,光大,原属大晚村,后因与大晚相隔,自成村落,于1975年单独成立农业生产大队,取“发扬光大”之意而取名,2002年命名为“光大社区”。地处勒流中心位置,现有冯氏宗祠、冯氏私祠、仁厚社坛、天后宫等古建筑。村民以冯姓、卢姓为主。

宗祠活用

化身“康乐中心”

冯伯,全名冯乃聪,家族世世代代都在光大社区维生、发展。在他的印象中,光大社区曾有十几二十座祠堂存在,其中包括街知巷闻的冯氏大宗祠,而冯氏大宗祠的原址现已成为以光大社区居委会为中心扩散至仁厚社坛的地块。

据冯伯介绍,冯氏大宗祠是冯氏家族的一项重要遗产,当时家族的不少族谱,以及见证家族变迁的物品都在“大跃进”时期烟消云散;至于1923年建的冯氏宗祠,也是后来为了标志冯氏家族而建的,并于2001年改名为“康乐中心”。

“这是族谱的第二期原稿,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才把族谱编纂而成。”翻开《冯光远堂族谱》,可见冯氏家族之庞大,而冯伯正是族谱的编纂者。

冯乃聪编纂的《冯光远堂族谱》▲

在通乡古庙,庙内墙壁上还保留着《通乡古庙芳名碑记》,此碑记录了冯氏宗亲为通乡古庙捐献的金额情况,仔细一看,一元、两元认真铭刻于碑。冯伯说,当时族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捐献并没有贵贱之分。

通乡古庙内的《通乡古庙芳名碑记》▲

民俗活动盛行

仁厚朴实之风广传

康乐中心斜对面是仁厚社坛,首先入目的是仁厚社门前的香炉鼎,以及门两边的楹联“仁治枌榆联社祭,厚培桑梓结宗盟”,冯伯介绍,此楹联是书于清光绪十七年。

冯伯介绍仁厚社坛门口的楹联▲

走进仁厚社坛,清晰可见“仁厚社”碑上记载着建社于康熙年间▲

“你看看这里!”冯伯手指仁厚社坛内,社公上方瓦顶的空缺口,述说起仁厚社坛的传说故事,“这里以前有段‘古’,传说社公答应天神不杀害牲畜,否则,无瓦遮顶,但后来社公杀害了牲畜,故天神特意将其上方的瓦顶抽走。”

由于光大社区居民信仰神灵,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土地诞(俗称社日,春社)之时,村民都会带备三牲、水果、酒,以及香烛纸钱,聚集于仁厚社坛虔诚祭拜,以感谢土地神的福佑,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同样,居民也会在天后诞到天后宫,摆出香花祭品,烧香燃烛,供奉天后娘娘;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帅公诞更是热闹,附近各村男女老少,聚集于通乡古庙内,持三牲、水果、米酒,香烛纸钱等,祭祀主帅公。

冯伯说,击鼓可以驱赶邪魔,保佑身体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扒龙舟”也是光大的一大民俗活动。

从明清时期开始流行,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村民把沉埋涌底的龙舟起出,晒干抹桐油;至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举行“扒龙舟”活动。龙舟分“游龙”、“赛龙”两种形式,光大村有龙船四只,分别取名为“上帝”、“普济”、“新普济”、“光大”,均为三十三桡。扒龙舟时,河中龙舟奋力争先,岸上围观人山人海、呐喊助威,热闹非常。扒龙舟结束,众村民还有聚集吃龙舟饭等习俗。

“扒龙舟”也是光大的一大民俗活动▲

一直以来,光大社区经济、物质、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先后取得了广东省宜居社区、广东省A级卫生村、广东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广东省先进体育社区、佛山市四星级健康社区、佛山市“十好”和谐文明社区、佛山市首批“宜居社区”、佛山市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等。

【素材来源】顺德城市网

【综合整理】匠心勒流微信编辑小组

编辑 田人心
打开APP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