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园地】“连山三关”的人文历史

史志清远
+ 订阅

连山总面积126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6.6%,河流、耕地合占 13.4%,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地处南岭山脉西南麓,五岭之一的萌渚岭余脉绵延其中,构成开门见山、崇山峻岭、溪谷纵横、山地与丘陵交错的环境。

因关山逼塞,交通困难,至民国中期,连山全县尚无一条通车公路,只有羊肠小道,跋涉艰险,犹如“石栈登天,攀藤入月”。民国《广东连山县志》记载:“连山县为岭南边徼地,屏蔽湘桂,控驭壮瑶,固百粤之要害也”。历史上曾在连山西北部湘粤边溢置白石关,东部与连县(现为连南)要隘置鹿鸣关,西部粤桂边隘置鹰扬关。

白石关:秦汉时期中原通岭南古道关口

白石关位于连山北部湘粤交界处,距县城吉田镇48公 里,是秦汉时期中原通岭南古道的关口之一。由于关口东面 有石山横亘,西面有急流绕阻,关内统属深山峡谷,形势 险要,素有“一夫当道,万夫莫开”之称。秦始皇分兵五路取南越时,其中一路兵马经过 此关。汉武帝平南越,分兵五路,其中一路兵马也经此关。 清乾隆皇帝下江南走访民情 时,从此关经禾洞到大富、永和。1931年,红七军部分队伍进人禾洞后亦越此关出湘南。

鹿鸣关:连山之管钥,瑶排之咽喉

鹿鸣关位于连山东北部,在323国道连山与连南分界处,距县城吉田镇3公里。原为连山与连州界关,“关踞山椒,中断若门”,被喻为“连山之管钥,瑶排之咽喉”。未设关防前,粤、桂、楚、豫、闽5省总兵会剿“瑶乱”时,福建总兵郑芝龙扼守此地,曾率兵劈山凿石修道,并亲书“砥矢”二字于关口石壁之上,后人称之“凿字迳”。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知县刘允元方垒石设关,始称鸡笼关,亦称鸡鸣关。清康熙四十七年,知县李来章捐俸重建时,关上建阁,下筑食寮,旁设茶亭,并面向油岭建汉前将军关侯“却金亭”。道光十二年 (1832年),厅同知徐维清再修时,于关口加建碉楼,使百尺雄关更为气势险要,并以“鹿鸣宴文榜”之意改名鹿鸣关。1938年,连贺公路在半山开通后,古迹逐渐湮没,然而风光更加壮丽,尤以天险著称。

鹰扬关:"武宴庞扬"呼应"文宴鹿鸣

鹰扬关位于连山西北部,在323国道广东与广西交界处,距县城吉田镇25公里。此关取名,始于盛唐,原称(ya)鹰关。关内关外群峰耸立,山环水绕,峰回路转,尤以形胜著称。清咸丰八年(1858年),山东举人韩凤翔任厅同知时,欲保境安民,重建此关。他考虑到道光年间任连山知县的徐维清将县东的鸡鸣关改名为鹿鸣关,这位举人出身精于儒学的地方官,也不逊于他的前任,将(ya)鹰关易名为“鹰扬关”,取“武宴鹰扬”之义,与连山东大门“鹿鸣关”的“文宴鹿鸣”之义相呼应,期望连山多出文举人和武举者。

由于鹰扬关形势险要,且为两广界关,是历代兵家争战之地。南宋绍兴元年(1151年),岳飞从广西桂岭追击叛将曹成时,曾屯兵留宿于此,然后进军连州。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石达开率部,曾在鹰扬关附近的绕江寨与民团激战3天3夜,损失惨重,并留下“太平天国古战场与三十六坟”遗址。1931年,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领导的红七军部分队伍,由此关经禾洞进湘南,并在关内埋下步枪、山炮一批,自此革命锋火在连山点燃。作为历史雄关,当年的城墙、战壕等遗迹至今尚存。

鹰扬关山头上耸立着一座高髙的雕塑,顶端是一尊展翅飞翔的雄鹰,傲视远方。雕塑不远处,建有一座凉亭,原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题写的“鹰扬关”三个大字,铭刻在凉亭的牌匾上。1995年,鹰扬关被列为连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连山县委、县政府把鹰扬关建成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后,鹰扬关分别被评定为清远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广东省“红色旅游景区”、“森林公园”。2013年,鹰扬关创建为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

历代描绘“连山三关”的诗句

作为关隘,自然是人来人往,引人注目。当然也有文人墨客挥毫泼墨为其吟诗作对。

清初江夏人张世谦经过鹿鸣关,作《入鸡鸣关》:

关入鸡鸣道,人来鹤背翁。

涧流山路狭,石砌野云蒙。

徭语听方近,岚氛喜不逢。

游情随处好,孤剑任飘蓬。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选任连山知县的河南中州才子李来章, 作《初入鸡鸣关》:

石梯方仰面,岩窦仅通行。

破础微留迹,荒鸡总断声。

徘相怜此地,惆张入孤城。

颓废何时举,盟心仗义诚。

鹿鸣关的天险、月色秀美,令人陶醉。民国四年(1915年)以“鹿关秋月”被评为连山八景。清光绪年间贡生、连山虞昌龄题诗《鹿关秋月》: 

百尺雄关踞上游,溶溶月色压碉楼。

凉檐普照边风静,鸣虎无声夜景幽。

云树别开新画本,霜花空绣旧矛头。

谁家玉笛吹梅落,引起征人万里愁。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拔贡生、民国四年任连山佐治员桐庐人臧承宣作诗《鹿关秋月》:

巍然一柱镇山椒,天堑雄关抵虎牢。

喜见苗顽今已格,黄花古戍月轮高。

鹿鸣关外一马平川,关内青山叠翠、绿水潺潺,每当春潮涌动之际,飞珠娥玉,一泻东去,一河两岸树木郁葱,花草萌芽吐艳。1983年“鹿鸣春晓”被评为连山八景之一。

1984年,诗人陈芦荻路过鹿鸣关,写下:“千山万山,路转急弯,一 声汽笛,飞过鹿鸣关”一诗,描述关内峻岭连绵,路陡壑深之天险。

2011年,鹿鸣关以“鹿鸣拥翠”被评为连山八景之一。

戎政一生的覃应机,从少年到老年,曾三次来到鹰扬关。一是1931年1月17日,覃应机作为师部的传令兵,随红七军55团、58团的部队作为战略转移,经广西贺县桂岭进入连山境内鹰扬关。1971年,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的覃应机,到连山解决两广边界问题,并到鹰扬关寻找当年埋藏的山炮和步枪等革命文物。1988年11月11日,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政协主席,时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的覃应机,在广西南宁市向连山政协文史科负责人讲述红七军过连山的情况,欣然为连山鹰扬关题写了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红七军路过此关”的碑记。

1992年9月26日,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举行成立30周年庆典活动,覃应机应遨到连山观光,并再次到鹰扬关寻访。

1983年,鹰扬关以“鹰扬观日”被评为连山八景。站在鹰扬关亭上观 看日出日落,回顾历史的烽烟,探寻红七军的战斗足迹。既可生思古之幽情,又可感受革命传统的教育。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坤尧博士作《鹰扬关》一诗:

鹰杨镇三省,岁月历沧桑。

洞隐通缘栈,荒村普庙光。

雨迷烟漫漫,山远莽苍苍。

险塞交争夺,雄关古战场。

著名诗人韦丘诗云:

火种埋深处,星星燎八方。

雄关立碧落,两广赛鹰杨。

2011年,鹰扬关以“鹰扬雄关”再次被评为连山八景之一。

(作者单位:连山史志办公室)

本文来源于《清远古今》2018年7月刊

点击下面链接 查看历史文章

【史志园地】“中央村”鲜为人知的故事

【史志园地】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宏伟壮观的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纪实

【史志动态】清远市史志办到连州调研

感谢关注史志清远微信公众号

打开APP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