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展现潮南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成果,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弘扬推广潮南优秀的传统文化,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新局于2月14日举办“非遗记忆•文化潮南”潮南区2019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暨非遗项目和传承人颁牌仪式,为潮南区18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颁发牌匾,并先后举行多次非遗展演。
潮 南 英 歌
南英歌自明万历年间传入,属于汉民族民间舞艺术的范畴,主要依附于民俗活动而产生、存在和发展。在封建社会,民间艺术被视为“草根文化”,官志鲜有记載。英歌舞的各种信息主要来自于相关专家、学者的考证和历代民间艺人口耳相传。
从英歌舞的脸谱、领舞者手中使用的道具一一蛇、表演时发出的呼叫声、传统英歌后棚中的“伯公"、“伯母”以及英歌舞驱鬼逐邪的原始功能来看,英歌舞是从中国古代傩文化的表现形式中沿习、变化而来。从英歌舞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队形构图、主要动作和道具使用等力面来看,英歌舞又具有北方大鼓子秧歌、花鼓等特征。1930年前后,潮南英歌舞产生了对打套式,为英歌舞注入全新内容。可以说,英歌舞是潮南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舞蹈艺术,因此,南英歌的渊源,可以概括为源于古舞,至明代吸收北方大鼓子秧歌,在当地逐步演化而来。
自从英歌舞传入潮南后,潮南英歌艺人在实践中不斷创新,主要形成了以潮汕快板英歌对打套式为特点的体系。经过长期的传承发展,潮南区已形成了以西岐英歌为代表的多支英歌队伍。西岐英歌队于1953年组建,经过长期的研究、实践和创新,西岐英歌从最初的动作简单、套路单一、图形单调向动作复杂、套路多様、图形变化纷繁衍变。
潮南英歌舞属广场情绪舞蹈,是融汇戏剧、舞蹈、武术等成分为一体的民间大型集体舞昭,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在潮南,英歌舞被人为具有“驱鬼神、镇邪恶、保平安、求福祉的作用,每逢春节、元宵及游神赛会,各地纷纷组织英歌舞表演,已成为人们节日生活体闲娱乐健身的一种方式。
来源 | 区文化馆、图书馆
编辑 | Xxinde 责编 | 在线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