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到,春天第一声响雷!你听见了吗?

韶关民声网
+ 订阅

惊蛰

惊蛰,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惊”为惊醒,

“蜇”为蛰伏,

“惊蛰”就是

春雷始鸣,

惊醒入冬藏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古时候人们

将惊蛰分为三候。

一候桃始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满园的桃花已经盛开了。

二候仓庚鸣

春天来了,

黄鹂早已经感受到

春天的气息开始鸣叫了。

三候鹰化为鸠

“鸠”在古时候为布谷鸟,

仲春时因“喙尚柔,不能捕鸟,

瞪目忍饥,如痴而化”。

到了秋天时,

鸠再化为鹰,飞到天空中。

《闻雷》

【唐】白居易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从气象学角度来说,

这时,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外,

其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升到0℃以上,

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

江南地区为8℃以上,

而西南和华南还达10~15℃,

早已是一派万物复苏的景象了。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

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各不相同。

就多年平均而言,

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

北京初雷日在4月下旬。

“惊蛰始雷”的说法

则与沿江江南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

是大地湿度渐高

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

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

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

3月3日和4日,

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

都出现了雷电。

今天一早,

中央气象台发布的

8时36分全国雷达拼图

也能看出,

惊蛰当天也是雷声不断呐。

未来,

随着气温的升高,

雷电活动也会增多,

一定要注意安全哦。

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这一时节,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此时气温回升很快,但波动大。南方地区当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时,不可盲目早播。

惊蛰时节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这一时节的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旱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

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一时段的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提高树苗成活率。

综合来源:中央气象台、中国气象报社、新浪微博等

打开APP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