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老地方】岁月如歌,紫水流年——新会这条河,有着如此浪漫的色彩

江门河长
+ 订阅

2月22日,《新会侨报》第三版整版继续推出《新会老地方》栏目,第四期文章为《紫水流年》,向您深情讲述新会最具浪漫色彩的一条河流......

《新会老地方》栏目以深耕历史文化的形式讲述新会故事,介绍本土具有历史文化底蕴与传奇色彩的名胜古迹、老村庄、老街、老建筑等。通过深挖老地方的故事,传递热爱家乡的情怀。

该栏目由著名作家黄文婷主笔,著名书法家苏华题写栏目名。栏目第四期文章《紫水流年》标题诚邀著名书法家李卓见先生书写。摄影家谭剑华、杨荣春等提供照片。配图的美术作品《沙堤紫水》由著名画家梁坚先生创作。

第四期 

作者:黄文婷

1、美名由来

紫水河,在我心中是新会最具浪漫色彩的一条河流。它从远古的传说流来,从“新会八景”的画卷流来,从“沙堤紫水清”的民谣流来……

紫水河位于会城西部,承接圭峰石涧的溪水,自北向南穿过仁义村与永安村,流入潭江,阅尽风云变幻,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河流。紫水河两旁,地名也带着“紫”的色彩,过去有紫云里、紫龙里,如今还有紫竹里、紫源村、紫盛村、紫水村、紫华园、紫云观等带“紫”的名字。

紫水河的美名,始于宋朝。宋朝有一个传说,会城西边的沙堤河出现河水变紫的情景,且历时十几天,人们视之为吉祥的象征,故称紫水。那时的紫水河真美啊!渔舟捕鱼归来,夜泊沙堤边,紫水晚歌,妙不可言。紫水河还流传一个神话故事:从前,水底藏着一块酷似鲤鱼的巨石,那是鲤王变身而成,每天都有成群的鲤鱼从老远游来朝拜鲤王,因此,河里的鲤鱼特别多,常有渔舟在紫水桥下捕捉鲤鱼。

自古以来,紫水如诗。早在明代,诗人高曰琏作过一首《紫水渔舟》:“数间茅屋闻溪芷,散发渔翁卧居此。日暮钓舟自往还,云白山青水光紫。”民国时期,诗人何琴樵也作过一首《紫水渔舟》: “沙堤紫水发源长,产出鲜鱼味特良。自昔渔舟桥畔泊,钓游乐趣在濠梁。”这两首来自不同时代的同名诗,不约而同地描绘了紫水河的美景。

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借用“黄云紫水”代指新会。清代举人吴铁梅曾撰纪念陈白沙的楹联:水紫云黄五百年必有名世;橙红葵绿八千里同话乡风。我所认识的老前辈谭仲川先生,曾为马山白沙亭撰楹联“水紫云黄传圣哲,地灵人杰接源流。”我虽无缘遇上“紫水渔舟”的绝代美景,但因为喜欢紫水河这个名字,也曾秘而不宣地用“紫水”为笔名发表过文章。

2、古桥沧桑

紫水河上的桥,都是有故事的桥。沙堤桥、紫水桥、沙嘴桥,这三座古老的石板桥,共同见证了紫水河的美丽与沧桑。

沙堤桥曾是紫水河上最负盛名的一座古桥,民谣“沙堤紫水清” 所赞颂的就是沙堤桥这一河段的美丽风光。从前的沙堤桥一带还有何将军庙、武帝庙、洗马潭等人文景观,“沙堤慈菇”更是远近闻名的特产。老画家谢维健告诉我,他小时候曾经见过沙堤桥附近有一座漂亮的水中凉亭,但不知何时拆掉。民国时期,新宁铁路的火车就从沙堤桥旁边的铁路呼啸而过,奔向东门火车站。改革开放后,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拆了旧桥建新桥,桥下的河水依然缓缓流动。如今的沙堤桥旧址,仍然承载着交通要道的使命,朝朝暮暮,车来车往,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紫水桥位于沙堤桥与沙嘴桥之间的河段,由三块石板拼起来接驳而成,民间俗称“三驳桥”。它曾是仁义村民的交通要道,可惜桥面没有护栏,曾发生村民骑车过桥不小心跌下河里的意外事件。因此,村民们提议拆掉石板桥,修建水泥桥。

沙嘴桥是紫水河目前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板桥,位于永安村沙嘴里。根据桥头的石碑记载,沙嘴桥建于清朝,桥面前后两截接驳起来,各由五块青石拼成,中间由一个桥墩承托。沙嘴桥是沙嘴里村民横跨紫水河的交通要道,虽然旁边已建了一座水泥桥,但仍有居民喜欢步行古老的沙嘴桥。我在桥边的木棉树下偶遇一位姓梁的老伯,他用几句话向我描述了从前紫水河的热闹:男人们在河里捉小鱼,女人们蹲在河边的水埗头洗衣裳,小孩在河里玩水,那时候的紫水河,真是一条欢乐的河。

雨后沙嘴桥  小蔓摄

紫水河上游曾经有一座建于民国时期的水泥桥,名叫述志桥,是慈善家岑日初捐资修建。虽然述志桥如今只剩下几个偶尔露出水面的桥墩,却永远留在老一辈过桥人的记忆里。

3、紫水情结

今日紫水河  杨荣春摄

如今的紫水河,依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河两岸,遍布住宅、市场、学校、工厂、医院等。紫水河是人们最亲近的身边河,眼前河,凝聚着许多人的集体回忆。生活在紫水河畔的人,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种“紫水情结”。

家住永安村的彩姨吿诉我,印象最深的是年轻时参加修水利, 每天都从沙嘴桥经过,总是忍不住往河里望几眼, 至今犹记那时河水清澈见底,小鱼游来游去。

在紫水河畔长大的紫源村居民钟先生说,最有趣的往事就是在紫水河“淘银仔”。过去,河边的水埗头是妇女聚集洗衣服的地方,经常会有硬币不知不觉从衣服的口袋流出来,沉入河底。夏天河水退潮时,男孩子喜欢聚集在水埗头周围,用竹筛打捞钱币,若从捞起的泥沙里找出一分钱或两分钱都会如获至宝,偶尔捞到一个五分的硬币,就会兴奋得跳起来。

我认识的一位永安大叔,出生于永安村紫竹里,如今年过花甲还念念不忘在紫水河度过的快乐时光。他小时候经常到紫水河旁边的外婆家,和表哥相约到紫水河玩水,记得那时候河水很清,河蚬很多,他们喜欢用锄头和竹篸捞蚬,非常快活。

紫水河也是一条地标式的河流。“我家住在紫水河边”曾经是附近居民引以为荣的吿白。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吿诉我,她19岁被一辆大红花轿抬入仁义村,从此在紫水河边生活了数十年,经历过生儿育女、娶媳妇、嫁女儿、抱孙子、老伴去世,紫水河几乎见证了她人生所有的大事,无论悲喜。她还忆述文革时期的一段小插曲。那时,仁义村更名为“红旗大队”,永安村为“红星大队”,曾有红卫兵提出要将紫水河改名为红水河,但遭到老人的强烈反对。

人们庆幸紫水河的美名保留下来,却又感叹紫水河的美景难留。回想过去数十年,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紫水河两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附近的工厂、商铺、餐厅逐渐出现,仁义村、永安村、农林新村等住宅区人口不断增加,紫水河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工业污水与生活废水的双重污染,暗流日积月累,超出了紫水河所承载的自净能力。渐渐地,曾经引人赞叹的紫水河一度变成令人心痛的黑水河。紫水河的黯然失色,成为城市的一处痛点,也成为两岸居民的一块心病。治理紫水河,恢复“沙堤紫水清”的美景,成为新会人的迫切愿望。可喜的是,近年来经过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整治,如今紫水河的水体质量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每逢夜幕降临,紫水河两岸,又出现了沿河散步的人影。

沙堤紫水  梁坚画

4、紫水溯源

紫水河的源头  谭剑华摄

一个夏日的午后,从事水利工作30多年的谭先生,热心带领我探寻紫水河的源头。半路遇上风雨交加、雷鸣电闪,却阻挡不了我俩紫水溯源的脚步。巧合的是,谭先生也是怀有紫水情结之人,紫水河曾是他童年时代流连忘返的乐园,常常和同村的男孩一起到沙堤桥下捉鱼。他参加水利工作后,对紫水河的几处源头了如指掌。他不仅带我察看了石涧水库的主源头,还踏过泥泞穿过树林观望了西坑、云峰等几处支流源头,亦参观了紫水河与潭江交汇的沙堤冲水闸。

这次细看紫水河,最难忘的一幕情景,就是站在石涧一级水库的堤坝上远眺云峰瀑布。骤雨初歇的云峰,翠色含烟,浓雾缠绕,万绿变幻之中,一道白色的瀑布时隐时现,美如仙境。谭先生吿诉我,云峰瀑布的水流至山坑,再缓缓流入紫水河。我情不自禁地赞叹:这蓄水成潭、纳溪成河的紫水,源头真美啊!我想起了采访过的老前辈叶发琼,他提及紫水河还念念不忘它的清澈与干净,回忆学生时代曾经到紫水河旁边野炊,直接用紫水河的河水煮饭。我想,一条河流的源头,往往注定了一条河流的底色,这干净的源头,让我看到了紫水河未来的希望……

岁月如歌,紫水流年。源自圭峰余脉的紫水河,是大自然赐给新会这座古城的珍贵礼物,紫水南流,宛若紫气东来,皆是吉祥的象征。因此,我们应该敬畏紫水,善待紫水。

作者介绍

黄文婷,新会广播电视台(新会侨报社)报刊中心副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198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从事媒体工作20多年,曾获“新会十大杰出青年”、“江门市优秀文艺家”、“当代十佳散文作家”等称号。已出版主要著作:《错出一段美丽》《带锁的日记》《走过纸婚年》《永远的长木椅》《一段美丽的错误》(台湾版)《精神贵妇》《一张餐桌的距离》《缘来结识你》《红袖约》。

(来源:新会侨报社)


打开APP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