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琏600年文化典籍注释版厚街首发,注释者你想不到……

厚街发布
+ 订阅

今天上午,厚街镇举行了《琴轩集注释》首发暨与《东莞历史文献丛书》互赠仪式。镇领导陈剑峰出席仪式。

据介绍,《琴轩集》是厚街明代乡贤陈琏的代表作品,也是厚街和东莞市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通篇均为文言文,且无标点符号,阅读起来十分困难。

在镇委、镇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陈发枝受桥头社区委托,六年如一日攻坚克难,以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和努力为《琴轩集》这部传统文化典籍做注释,并于2018年底付梓出版。

互赠仪式现场,厚街与莞城图书馆相关代表互赠了《琴轩集注释》和《东莞历史文献丛书》两本书籍,两地文史工作者也进行了热切的交流。据了解,《东莞历史文献丛书》是由莞城图书馆联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共同主编出版,在市内外文化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本文献对厚街今后在挖掘传统文化及整理历史文献有很大启发。

陈剑峰表示,能收藏《东莞历史文献丛书》是厚街镇政府的荣幸。莞城政府和莞城图书馆对于本地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为我镇树立了榜样。此次互赠活动不仅为莞城、厚街两地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提供了展示平台,也为两地文史工作者创造了难得的交流机会。希望有更多厚街传统文化工作者,能积极推动本地传统文化资源的盘活、梳理和应用。

背后故事

花费6年时间完成《琴轩集注释》

陈发枝是我镇一位乡土作家,40多年前,他从华南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后被分配到贵州省物资储备总公司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但不幸的是,在工作过程中他遇严重车祸,致下半身残障。虽命运弄人,但他身残志坚地坚持文学创作,写出了许多文学作品,其中最为出名的是东莞本土长篇小说《旱龙乡》。

陈发枝

为了让后人读懂《琴轩集》,陈发枝担当起注释的重任,整整花费了6年时间完成注释,过程极其艰辛。“注释甚于文学创作,注释工作包含更多确凿的文史资料、纪年、人物等,况且年代久远,当时的背景难以复原。”陈发枝说,《琴轩集》一共有5册,35万字,内含956首诗、576篇文章等,要把《琴轩集》注释出来绝非轻而易举之事。

《琴轩集》复印本

由于下半身瘫痪,陈发枝只能躺在床上进行注释工作。《琴轩集》的字词比较偏僻,这给注释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陈发枝为准确注释出每一个字词而翻阅大量资料,连1939年出版的《词源》都翻阅出来了。《词源》里说的是词最早来自哪里,他就以《词源》为标准,一个个字词对照注释。

1939年出版的《词源》

陈发枝说,最头痛的是注释人物,因为很多人物都是无名无姓的。如《武公书》一章里有个人物叫“庶子泉”,这个名字只是一个代称,无名无姓难以知道这个人的真实姓名。为了找到这个人的真实姓名,陈发枝查找了许多资料,才得知这个人是唐朝一个妃子生的儿子,但具体是哪个妃子所生,陈发枝又查找了唐朝的书籍,最终才查到是妃子李幼卿所生之子。

像这样反复查找许多资料才注释出来的例子还有很多,陈发枝还曾试过把注释出来的稿件不小心全部删掉,而后又重新花了三个月才将删除掉的那部分注释出来。首次完成《琴轩集》5册注释后,陈发枝还进行了多次修改,整整用了一年时间。最终,用了6年时间把《琴轩集》注释出来。

《琴轩集注释

陈发枝说,《琴轩集注释》能成功出版非常感谢政府和桥头的社区的大力支持,他愿意在有生之年为家乡作更多贡献。目前,他正在编写另外一本历史长篇小说《琴轩外传》,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写作。

文稿:黄艳敏

图片:罗志高 黄艳敏

执行编辑:王勤锋

责任编辑:朱穆

版式:王小缘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