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梅江区城北镇古洲村曾龙岃蜿蜒村道前行,这里一栋栋百年历史的围龙屋、走马楼、中西合璧建筑在村庄周边拔地而起的现代化住宅楼的衬托下,显得静谧而古老。往村庄深处走,觉堂自然村有一座“宗圣曾子”的石雕像分外引人注目,雕像前方有一方大池塘。清风徐来,碧波荡漾,静谧的环境与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曾龙岃,是一个有450年历史且绝大部分人均姓曾的村落。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村民们在曾氏家风“吾日三省吾身”的儒家修养观,“孝为本、诚为上”的道德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影响下,崇文重教,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旧时村子里出过不少进士、举人,上世纪初,村子里一些人外出经商,获得财富后,回到村中改建古屋,中西合璧式建筑在村子里随处可见,让曾龙岃独具特色。
从2007年起,村民们自主发动建设了“曾子文化园”,在美化了村庄,且丰富了村民文化娱乐生活的同时,也让更多远游四方的曾龙岃后人记住了乡愁。
450年古村曾是交通要塞
曾子文化影响世代村民
曾龙岃地名的由来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村民告诉笔者,“曾龙岃”原名“龙奚”。据村史记载,明朝初期,曾魁一由江西到嘉应州程乡任职,历经几代栉风沐雨、勤俭持家,逐渐家业富裕、人丁兴旺。传至六世祖曾荣,城中官邸已不足居住,遂选址迁至离城约四华里的城北龙奚定居。
龙奚为小丘陵地貌,以前这种地貌被当地方言称为“岃”或“岃岗”。曾荣移居此地后带领子孙遵祖训、行仁礼,因地制宜平整土地,修筑鱼塘,将龙奚改造为安居乐业之地。因与当地居民友好相处,赢得乡邻的赞誉,他们纷纷将龙奚改称为“曾荣岃”。曾氏裔孙为避祖讳,最终将此地定名为“曾龙岃”。
曾龙岃自古便位于交通要塞上。早在明朝初期,已有小路穿村而过。清乾隆王者辅年间修筑驿道,之后又不断拓宽路基,将村道逐步向北延伸。改革开放后,由政府牵头,各方捐款修筑水泥路面,筑成了今天如同玉带一般的水泥公路,从曾龙岃腹地蜿蜒而过,直通石扇象村、蕉岭新铺乃至福建省。曾龙岃也随着这条路的繁盛而逐渐被世人所关注。
曾龙岃的村民们对曾氏文化的传播、曾姓家风家训的传承、曾氏传统习俗的继承极为重视。走在曾龙岃村里,随处可见曾子语录。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君子多知而择焉,博学而算焉,多言而慎焉”……激励着人们。
“曾龙岃村民向来重视对曾子文化的传承。”村中热心公益事业的长者曾宪政说,在曾氏家风家训的影响下,曾龙岃村民历来注重读书报国。“曾氏族人把读书看作一日三餐那么重要。”他说,家风中的“三省”就是要求族人反省询问自己有否复习、思考老师传授的知识。如今,曾龙岃觉堂自然村的拱辰祖祠还挂着这样一副对联:“积德何啻百年惟愿年年积德,读书不负三代还需代代读书。”提醒曾龙岃族人勿忘祖训,重教兴族。
每年春节,在曾龙岃,村道两旁的路灯挂起了大红灯笼,家家户户门栏上贴着对联……喜庆和热闹的氛围弥漫在村中各个角落。
除夕,走进曾龙岃、觉堂村祠堂,只见同宗的叔婆伯姆、叔侄子嫂、兄弟姐妹在祭祀后并不忙着离去,而是互相拜年,互致新年祝福,大家欢欢喜喜聚在一起,无所不谈。一阵阵欢笑,一声声祝福,让祖公厅堂里笑语满堂,充满着欢乐、祥和、热闹的景象。
曾宪政说,每年过年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要来祖祠敬祖公,许下美好的心愿。“这是数百年来传下来的传统!”祖祠是曾氏族人的根,也是过年时最热闹的场所,平时在外奔波的曾姓族人过年时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回来聚到祖祠团聚,共商家事、族事,联络感情。
“这样的传统一经流传,便世世代代都存在。”曾宪政说,在曾龙岃村像出席团聚般保留着的传统还有许多,提示着曾龙岃村的曾氏一族要不忘祖训,不忘曾子文化,永远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
栋栋古屋彰显曾龙岃特色
与田园辉映形成别致景色
走进曾龙岃,会被那散发着故园幽香的原生态村景所吸引。灰瓦白墙映绿树,花香鸟语绕亭台,栋栋独具特色的民居,不断吸引着你的目光,让你停下脚步来,细细欣赏它的“美貌”。
作为古时候梅城对外交往的陆地咽喉地带之一,曾龙岃由于其便利的交通条件、优美的自然环境曾经云集众多官吏商贾在此定居,同时曾龙岃也有不少族人外出创业,其中有一些获得了财富。因此当地至今依然保留着许多反映地域文化和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古民居、古建筑。这些蕴含着浓浓客家文化的民居建筑,大都依“岃”而建,与田园形成和谐美丽的景致。
它们的建筑样式或具有鲜明的客家特色,或保留着异国情调的中西合璧风格,即使在日益崇尚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今天,这些民居建筑依然被当地村民所宠爱,依然存在着居住、教化的功能。
在觉堂自然村的惠定公家祠里,屋内木梁上有以彩绘绘制的梅花、喜鹊、青松、仙鹤及寿桃等客家传统图案,木门阴刻花卉图案。
惠定公家祠建于明朝天启年间。曾氏八世祖惠定(家源)从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崇德乡迁至此地定居,建了这个祠堂。祠堂坐西北向东南,为二堂三横一围龙一附杠一合杠布局。惠定公家祠南面约50米处是祖祠堂“拱宸曾公祠”,是专用于宗族商议大事、举行活动、接待来客等公共活动的祠堂,与“家祠”相配套。两祠门前是占地约28亩的大池塘。在梅州城区古民居中拥如此有大面积的池塘,及祖祠与祠堂分开建造的较为少见。
走在村庄之中,远远便可看到一中西合璧式建筑简敬楼。它由外门楼、前院内花园、内禾坪、堂屋、左横屋等组成,为三堂一横二层布局。内花园建筑形制、花台花池的样式具西式风格。
简敬楼由曾传宗及长子曾纪钰在南洋致富后回乡兴建。门联曰:“简承大德,敬挹清芬”,为曾传宗其中一个儿子曾举直所题写。
曾举直(1894—1981)家名纪钹,曾是一名民国时期的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上世纪30年代,在担任独一师参谋长期间,曾举直利用军工民力,开发交通,振兴实业,包括整修蕉武公路、修建梅县体育场、整葺古塘坪机场等,使梅县短短几年间一跃成为东南重镇,为抗战时期南北物流畅通发挥重要作用。他还与乡贤共同创建“会文学校”,为各行各业输送大批技术性人才。
曾龙岃官坑自然村里有一座极具客家风情的民居“元省楼”,是为了纪念清代先人曾元省而建。楼内四周挂满了曾子语录。一块写着“寸耘”二字的石碑矗立其中。“‘寸耘’是元省公的别号,他告诫我们:做事就像种田一样,每寸土地都要细心耕耘,禾苗才能茁壮成长。”曾宪政说。
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培育人才亦同此理。曾氏族人素有兴学重教之风。曾元省毕生以塾师为业。他在村里兴办“寸耘家塾”,招收四邻各姓子弟读书。到了民国初年,随着新学兴起,曾龙岃村的私塾纷纷转型,联合成立“魁一学校”。曾举直就是从“魁一学校”里走出的杰出人物。
而今,不少村民会在古屋里开辟花园,种上各式各样的植物,让曾龙岃充满田园景色,特别是春天来临之时,五颜六色的花朵点缀在古屋之间,别有一番风味。
村民筹资建文化园
保留秀美乡村风貌
往村子深处走,会看到一座敬宇公祠,祠堂前面建有小广场,广场上是曾魁一的汉白玉半身雕像及曾氏家风碑。“敬宇公祠”小广场是曾龙岃村“曾子文化园”的一部分。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吾身,道传一贯。”这十六字的“曾氏宗圣祖训”,被牢记在曾氏族人心中。“吾日三省吾身”是曾子在《论语》中的名言,现在已成为曾氏家风的重要内容。曾子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曾姓人除“三省”外的另一堂号,可见曾氏族人对“三省”“忠恕”家风的重视。
“曾氏族人历来注重家族的兴旺和文化的传承。在这样的家族文化熏陶下形成了曾氏族人内部的凝聚力。”从2007年起,在各级曾氏宗亲会的倡导下,曾龙岃村民及乡贤自发捐资,逐渐修建成一个以曾子文化为特色,弘扬曾氏家风家训的公园“曾子文化园”,供村民在休憩娱乐的同时,学习家风家训,留住乡愁。
曾子文化园里除了保存尚完好的百年客家建筑外,后续还修建了多个小公园,种上小树、花圃,并竖立曾子、曾魁一等曾氏先辈的雕像。文化园里随处可见曾子的名言警句及曾氏的家风家训。“平日里经常有村民在这里健身,温习曾子文化。”
惠定公家祠前的大池塘,近年来在村民和华侨的捐助下,修建了近30亩鱼塘整治成小公园。池塘周围用红砖砌好塘唇,环塘铺筑了宽约2米的水泥硬底路,路旁种有花木。小公园里建有健身广场,各种健身器材深受村民喜爱。
每逢下午太阳落山后或是周末休闲时光,村民们会在此散步、健身,而小孩子们则会在此追逐玩耍。“这里已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曾子文化园里的一些古屋因建筑年代久远,已经破损,为了保住古屋原有风貌,祖屋的后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屋子进行重修,元省楼便是其中之一。元省楼在保持原有架构的同时,进行重建。重建后的屋子,厅堂内悬挂“曾子语录”,屋子的东面建有小花园,立着数十个“曾子语录”石,让古屋既保留了原有特色,又具备了现代化风貌。
“目前村庄的美化工作还是以自发建设为主。现在国家提倡乡村振兴,村民们十多年前就已先动起来,纷纷美化家园,加入公共区域的公园、文化建设中,才有了如今村庄的美貌。”曾宪政说,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美丽的乡村风貌,能让村民居住得更加舒适。“我们希望继续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中,建设更加美丽的村庄。”
■相关
梅州曾氏的起源
关于曾姓的起源,《世本》里记载: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烈于鄫,后为莒灭,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
曾氏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夏禹五世孙少康封次子曲烈立鄫国。春秋时期,鄫国被莒国所灭,太子巫在叔孙豹的帮助下逃奔到鲁国,定居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内)。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族人便将鄫国的“鄫”改写成“曾”,并以此为姓。南武城为曾氏的第一发祥地。
曾巫五传曾参,世称曾子,是孔子七十二贤徒之一,被儒家奉为“宗圣”。儒家“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观,“孝为本、诚为上”的道德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均与曾参紧密相关。他的后裔以他这种美德而自豪,便以“三省”为堂号。
与其他姓氏不同,曾氏长久以来没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曾氏家族里自古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而这个说法除了证明曾氏血统的唯一性,也说明了曾氏族人的团结和对自身姓氏文化的认同。
曾氏来到梅州定居始于宋元之际,主要为裕振公、佑孙公及曾魁一三人的后裔。
曾氏嘉应始祖曾裕振是曲烈111代宗圣53派,南宋时封为奉政大夫。由其子自福建宁化迁至嘉应州镇平县石窟都蓼陂乡(今梅州蕉岭县新铺镇同福村)。他的后裔如今主要分布在梅州地区及揭西五经富、四会,江西上津、万载,广西岑溪、贺州、北流,四川富顺,湖南浏阳,台湾等地。
曾氏曲烈110代宗圣53派佑孙公,南宋后期,因元兵侵扰不能安居,约在1210年,由福建宁化石壁村迁往嘉应州长乐县(今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高竹园高鸣寨,是五华曾氏一族的开基祖。佑孙公的后裔人数多达百万,广泛分布在广东省内及海外。
曾魁一是三人中最迟来到梅州的。曾魁一为宗圣54派孙,原籍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崇德乡八十三都曾家桥人。他于明朝洪武初归附南昌府邓参将麾下,至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调程乡御所(今梅州梅县),世袭程乡。
■链接
部分名人简介
法国历史上首位华人议员曾宪建
曾宪建(1940—),1940年出生于留尼汪岛。青少年时曾跟随父亲一起经商,上世纪70年代,积极参加戴高乐派的“青年进步同盟”活动。1983年,曾宪建首次当选顶磅市市长,四次连选连任累计任职23年,直至2006年卸任,一直深受广大市民的拥护和厚爱。1986年3月,他被选为法国国会历史上首位、目前为止唯一一位华人议员,并且连任五届。
2014年3月,在顶磅市市长换届选举中,法国留尼汪大区议会常任议员、留尼汪省议会议员曾宪建,以高票击败社会党国会议员、现任市长、现任留尼汪地区议会主席3位竞争对手,时隔8年后再次当选顶磅市市长。
革命烈士曾昭捌
曾昭捌(1918—1968年),1932年参加红军时才14岁。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红一方面军九军团参加长征。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负伤无数次,多次立功受奖。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等。1955年授上校军衔,历任西北军区司令部装备计划处处长、动员处处长,甘肃省兵役局长;兰州军区司令部党委委员、副书记等职。1968年5月去世,去世后被定为革命烈士,并将骨灰安放在兰州华林山烈士公墓。
民国中将曾举直
曾举直(1894—1981),名纪钹,字天声。梅县东山中学第二届毕业生,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三期炮料、中央陆军大学将官班第四期毕业。1920年加入粤军,任排长、连长、副营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六师上校团长。1931年任第一集团军独立第一师少将参谋长。1936年6月任第四军参谋长,第一五八师参谋长,滇黔绥靖公署代参谋长。1938年4月升陆军少将。1944年冬任战区司令部高参,兼广西百色军警督察处长,百色警备司令。1945年任南京警备司令兼广西全省军警督察处长。1947年11月,任广东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闽粤赣边区“清剿”副总指挥。1949年4月辞去军政职务,到澳门、香港从商。1952年到台湾,任梅县旅台同乡会首任理事长,省立苗栗中学国文教员。1981年2月20日病逝。
【来源】南方日报·梅江视窗
【文】张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