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雅韶镇雅韶村委会南边,有一古建筑群落,名为十八座,又叫西园村,是谭姓居民的聚落。
十八座全景
谭氏源流
谭氏祖宗乃尧之后,封食邑于山东谭国(今山东平陵西南),汉称弘农郡,清为弘阳。谭国君因失礼于大国诸侯,于周庄王十三年(前683)被齐桓公举兵问罪,谭国被陷。谭公弃国奔莒(山东莒县)。公之后为便于日后相认,约定以国为姓,这是谭姓之由来。尔后,谭氏族人逐渐播迁到了福建江西等省。
雅韶谭氏祖从福建徙江西,其远祖虔翁(即谭宏帙)世居古虔州(今江西赣州)虔化县西俊乡,有二子,长洪次瀚。洪生一子嘉言,瀚有一子伯苍。洪与嘉言、伯苍皆进士,三代五人登金榜。虔翁以孙伯苍贵,诰赠资政大夫。至朝端公择居高明仓步,偶得异人授绍马谭提之兆。因伯苍考妣已葬仁化虎山,遂复故乡迁翁与夫人遗骸葬于仓步北十里绍迳山,即前云绍马是也。翁虽生于虔而没,实迁于岭表皈于绍马,为岭表谭氏开基之始。
伯苍,号松雪,瀚翁之子,宋庆历登进士,官吏部侍郎,摄刑部尚书事。公镇湖湘,偶过仁化,爱其风俗纯古,遂择居平山里。伯苍有子八人:长朝政,次朝端,又次朝用,继而朝贵、朝靖,以递朝安、朝佐、朝圣。朝政、朝用安居仁化乐昌,不复再迁。余各散处岭海:朝端居高明仓步,朝贵则卜顺德坑口,朝安则卜新会长沙,余者未考。朝佐则因官于南恩,肇基兹土。朝佐,讳昂,字可仰,号心纯,系伯苍公第七子。初居韶郡,举于乡,宋绍兴登进士,任南恩州教授。慕鼍阳环山带海,俗美风纯,与氏邓孺人有同志,遂不返韶郡,卜居城西门外龙津坊。公与孺人寿终葬于北山塔冈之麓。至其孙甫,字子美,号双韶,为宋皇室御医,死后赐温泉热水村北墓地,名饱虎守肉,即虎山。甫善相阴阳,思择里以垂裕昆,而知雅韶山川俱美,后必昌大其族,故僻处一隅,迁至雅韶开基。雅韶谭氏尊朝佐为一世祖,有子三人:长惟贤,次惟善,三玉鉴。惟贤居龙涛,惟善居东砵,玉鉴居鸥村,称二世祖。玉鉴生甫,居雅韶村,为三世祖。甫生三子:长成大,次久大,三可大。迄今,雅韶谭氏已繁衍至29世,人口达3000多人。
巷道之一
十八座的由来
清代乾隆年间,雅韶沙塘村有谭姓兄弟三人:大哥名誉可,二哥诗可,三弟谓可,简称谭谓。大哥二哥皆从文,为秀才。谭谓学武。谭谓身强体壮,终日耍拳弄棍。谓为人耿直,广交朋友,且善经营,生财有道,常到云南、广西和雷州半岛一带做贩牛生意,还到台山四邑地区贩油,生意红火,成为巨富。
一日,黄昏时分,谭谓赶牛过西园(戴屋园)村长塘时,见一白竹丝鸡带一群小白鸡朝园中走去,他便跟踪窥探。蓦然间,群鸡不知所踪。谓心生诧异,环顾四周,只有几间戴家小屋,屋前有长塘,长约两里(1000米),塘边一片草地,可以牧牛。古今有传,谓白鸡现眼为吉祥之兆,谭谓认定了这块适宜贩牛的好地方,并想方设法谋取这块风水宝地。
原来,戴屋园(西园)的主人已移居阳江城,园中只留下几个戴姓的长工和一个叫凤姐的婢女看守。谭谓征得两位兄长的同意,并在凤姐的帮助下,用钱买下了戴屋园这块村地。谭谓是仗义之人,把自己当来客,把凤姐和戴姓长工当成主人看待,在戴屋园外犁头铺对面建了几座青砖大屋给他们居住,取名塘客村。尔后,谭戴两姓亲密无间,不分彼此,和睦相处。
谭谓得到西园长塘以后,贩牛生意日盛一日,他在这园中贮养了很多牛。别人将病牛残牛卖给他,一经游过他的长塘,喂养一段时间,很快就健壮起来了。有句俗话说:“谭谓的牛,游过长塘就好。”谭谓发达起来了。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秋一天,谭谓带了他的管家阿福,乘坐圩渡到阳江城兴仁路马家商行,购买建筑材料。阿福高大魁梧,打扮入时,彬彬有礼。主人谭谓却是满面胡须,粗手大脚,穿一条薯凉布做的牛头短裤,腰间插一支旱烟管,十足农民打扮。马老板误认阿福是主人,谭谓是“跟班”。招呼阿福入座敬茶,不搭理谭谓。当谭谓问及老板建材是否齐全时,还受到老板的奚落:“看你这模样,哪里有钱建大屋?我这里在做生意,请勿开玩笑。如果你真正能买一座屋料,我可送你一座屋料,买一送一。本人字字千金,决不食言。”这时,精明的阿福接口问:“马老板此话当真?”老板答道:“绝无戏言!”阿福说空口无凭,要求立字为据。马老板又说:“如果这位兄弟(指谭谓)开玩笑,拿不出钱来买屋料,我要罚他请客三天。”即时立约如下:“如果客官购买一座屋料,本店送一座,买一送一,买二送二。如果客官纯属戏言,罚请酒三天。本人绝无戏言,一字千金。此据。”写好字据,马老板问谭谓敢不敢盖指印,谭谓豪爽一笑:“舍命陪君子!”双方画押后将字据收好。谭谓即时让阿福拿过席袋(家至)来,一齐交足九座屋料钱给马老板。马老板惊得目瞪口呆:银票每张都写上“雅韶谭谓”的名号。马老板这才醒悟过来:“原来是三老爷,小人有眼不识泰山,怠慢之处还请包涵。失敬,失敬!”拱手为礼。谭谓说:“老板过谦,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又叫阿福置办酒菜,与马老板畅饮一番,然后将屋料运回雅韶沙塘村。
古屋建筑
谭谓置办了九座屋料,马老板又相送了九座屋料,当年就在西园村建起18座大屋,称为“18座”。其实,西园村这个古建筑群远不止18座大屋,谭谓的后代子孙逐年又增建了18座,总共有36座古屋。古屋坐北向南,中间一条东西向的大马路(村民称围堂)将三十六座屋分隔为南北两大部分,南北各18座,各有6幅照壁(村民或称照镜),各有六条南北向的直巷,将18座屋分为6个单元,每单元3座大屋。
十八座古建筑群的特点和优点是巷道四通八达,屋舍整齐划一,通风透光良好,冬暖夏凉。古屋为青砖瓦木结构,瓦面圆脊圆臂,飞檐翘角,有游龙戏凤等灰雕,如彩云间凤舞龙飞。有山墙镬耳,大抵是谭谓相信了堪舆的理论,说西园是火地,要做成镬耳屋,会“越煮越旺”。十八座的古屋规模不算很大,都是一座四廊一天井,四廊中有两个廊是门楼,一律开东西两个门。
十八座村前有半月形的长塘,长1000多米,形成了整个村庄南边的一道水防线。北边有雅韶村作屏障,东西有围墙和炮楼,防卫森严。村的东南方有牛鼻山,西南方有马岭,遥相守望。山与水之间就是一望无边的田野,村民闲暇之时,坐在门前乘凉,放眼向南方眺望,真有心旷神怡的舒畅感觉。
村民的生活
雅韶,被阳江人称之为文化之乡。雅韶谭氏先祖(入粤始祖)伯苍是进士,科班出身,朝廷命官。伯苍七子朝佐亦进士,系南恩州教授。至其孙甫,系宋皇室御医,雅韶的开基始祖。换言之,雅韶谭氏家族世代书香。雅韶谭氏宗祠(清嘉庆十九年重修)有门联云:“东国分封,屏藩望重;南州秉铎,教授师尊。”记录了谭氏书香世家的历史。宗祠遭匪患后,于民国17年(1928)重建,又有楹联记其事:“宋室铸宗功,代有达人,拥护共和昭伟绩;南州传祖德,祠遭凶寇,重新建设壮宏模。”所以,雅韶十八座谭氏敢自豪地称“北宋尚书府;南州教授家”。
十八座村民系教授的后代,尊师重教之风世代相传,文化之乡,当官做教师为活的人甚众。虽然村前有良田千顷,但绝大多数人都不务农,拥有田地者亦将土地租与别处人耕种,靠收田租过活。没有租收,又不当教师干部者,就靠经商为活。十八座村民在雅韶圩、阳江县城等城镇做买卖的人特别多。
雅韶谭氏宗祠
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境内繁衍,后因战乱、灾荒、官职迁调等原因,大部分人离开故土,向全国各地迁徙。到清代,还陆续有人迁居台湾。至近代,一些谭姓人走出国门,到海外谋生,现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国家,也有到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生活的。
按各姓氏人口数排列,谭氏在全国姓氏人口排行第67位,占全国总人口的0.296%。此外,在少数民族中,满、壮、瑶、彝、回、黎、侗、苗、毛南、哈尼、景颇、蒙古、土家、朝鲜、鄂伦春等也有谭姓。谭氏分布很广,以湖南、广东、四川、重庆、广西等5省市区人数最多,约占全体谭姓的64%。现在,谭姓总人数达数百万,历史上出现的志士仁人数不胜数。
雅韶谭氏的远祖是谭国祁义公的第七世孙谭宏帙,宏帙公生于唐朝天复元年(901),成年后由湖南茶陵迁至江西赣州,后因躲避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率众子孙迁入广东南雄珠玑巷,成为入粤始祖。宏帙公生有五子,其次子谭瀚生下三子,瀚公之长子谭伯苍生下八个儿子,号称“八大朝”,即朝政、朝端、朝用、朝贵、朝靖、朝安、朝佐、朝圣。他们成年后,分居于番禺、高明、乐昌、顺德、始兴、东莞、阳江等地。雅韶谭氏尊谭朝佐这个第七子为第一世祖,生下三子:长子惟贤居龙涛,次子惟善居东砵,三子玉鉴居鸥村,三人并称为二世祖。谭玉鉴生下谭甫,称为三世祖。谭甫定居雅韶村,生下三子。成大、久大、可大,分别称为长房、二房、三房。现在,他们的后裔已经繁衍至29世,有几千人,成为现在的雅韶、五丰两个村委会的主体。由于雅韶人重视教育,外出工作、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如西园等自然村的人走向城市、走出国门的人比现在居住在老家的人多得多,谭氏可谓人丁兴旺,人才济济。
谭甫定居雅韶时,先住沙塘村,只建有很简单的祠堂,后因子孙不断繁衍,人数越来越多,祠堂需扩大重建,所以祠址数度迁换。到明朝万历年间,雅韶谭氏十三世祖辉阁公送地产,十五世祖檀公送祠产,就开始兴建位于现在的雅韶学校前面的总祠堂。
相传,当时曾有个外地风水先生徐东风来到雅韶,谭氏祖公们请徐公选祠址,他选中了一块有“宝鸭落莲塘”之局的地方,即现在的总祠堂位置。动工之日,徐公指定由30岁以下的少妇担泥填地基,族中长老有的了解风水界的奥秘,便告诫少妇们:“如果徐公出言不雅时,你们不要动声色。”兴工时,徐公蹲在地上啃甘蔗,要少妇们挑土都从其面前经过,并百般用语言戏弄她们,少妇们心中虽然十分恼火,因族中老者有言在先,所以强忍住不敢还嘴,只想早早收工。徐公见状问:“你们挑了多少担泥?还想挑吗?”少妇们说:“挑了800担,不挑了。”徐公说:“好了,今后祠堂的祖尝是800石租。”少妇们顿时明白徐公此举是“试福”,立即回答:“我们还有力气再挑。”徐公说:“再挑已经无用,回去吧!”事后证实徐东风所言极准。总祠堂建成之后,有雅韶富人谭光春、谭光世、谭维、谭大昌等公陆续赠送祠产,正合800石之数。
至于祠堂门向,徐公指着地上两堆蔗渣的连线说:“这就是大门的方向。建祠时,可预留一对门墩埋于地下,日后可寻。”还在祠堂地下埋入大瓦缸10多个,内贮泥和莲子。至清嘉庆年间(1796~1820),雅韶祠堂重修过一次,并扩大了原来的规模。民国12年(1923),上千土匪洗劫雅韶、鸥村,180多村民被害死,1000多村民被捉去勒索赎金,很多房屋被烧毁,很多妇女被侮辱、被“招蛤乸”(出卖的意思),很多人被处以酷刑,雅韶祠堂也被烧毁,一些有宗族成见的人把毁后的祠堂夷为平地,认为从此可以破坏雅韶的“风水”。在重建祠堂时,挖到地下门墩等物,按门墩的大门方向在原址重建,扩大规模,于1928年竣工,村里的人都称赞徐东风料事如神。
到晚清时,各地出现废科举兴新学,雅韶村有识之士不顾守旧派的反对,要将总祠堂两侧的房屋作教室,前面的空地作操场。这个大胆的创举,获得了父老乡亲的支持,终于在1908年办起了“雅韶两等小学堂”。从此,雅韶的教育事业不断壮大,为雅韶变成远近闻名的文化之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至新中国成立后,雅韶总祠堂便成了雅韶学校的主体。
在我国大革命期间,雅韶总祠堂曾经是雅韶乡农会会址。那是在1925年7月时,谭作舟、敖华衮、黄贞恒等共产党员从广州回阳江组织开展农民运动,二区的雅韶乡成为试点。他们深入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使村里农民的觉悟得到迅速提高,纷纷行动起来,和土豪劣绅进行斗争,阳江县第一个乡级农民协会便在雅韶村诞生。此后,全县农民运动风起云涌,不断发展,先后在平冈、大沟、岗列、白沙、塘口等地建起了农民协会。
撰文:刘裔清
摄影:谭旭日
提供资料人:谭旭日
(资料来源:《阳江古村落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