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教育近50载,内地与香港合办大学第一人吴清辉讲述UIC办学之路

珠海大课堂
+ 订阅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产物,位于珠海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以下简称“UIC”)自创办之初便受到外界广泛关注,其创始人吴清辉,被称为内地与香港合办大学的第一人。日前,年届八旬的他正式退休,辞去UIC校长职务。

如今,UIC拥有在校本科生约6000人,学院拥有一支来自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师资队伍。在南方教育智库推出的广东省高校升学榜单中,UIC以67.92%的比例位居毕业生境外留学榜升学率首位。业内人士评价,吴清辉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了一条新路,并且迈出了关键性、基础性的几步。

◆建校之路

66岁创办UIC全英教学中途差点搁浅

在UIC的校园里,师生们不时能看见吴清辉的身影。深耕高等教育近50年,66岁创办UIC,带领这所高校奋战了14年,可以说,UIC从萌芽到诞生,从师资培养到学科建设,从校舍拓展到“大学小镇”推进,吴清辉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时间退回到18年前。当时刚刚获任香港浸会大学校长的吴清辉便酝酿着能将港式教育引入内地。“我一直有个情结,想在内地办所大学,为国家作点贡献。”吴清辉说。

不久,中外合作办学迎来发展“窗口期”。2003年国务院颁发《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订明港澳台与内地合作办学参照该条例执行。彼时,内地渴望引入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水平。按照规定,香港浸会大学合作办学需在内地找一所高校共同举办。

UIC创校校长吴清辉。受访者供图

期间,吴清辉走访珠三角,就办学地点和合作对象进行考察。结束后,他对珠海最为心仪,“第一眼看中了这里优越的生态环境。”

合作对象很快也敲定下来。2003年,作为香港全国人大代表的吴清辉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时,其提出的合作办学事宜得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的帮助。后者表示愿意推动北京师范大学与香港浸会大学合作办学。

办学进展相当顺利,两校于2004年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北京师范大学提供珠海分校内的一块土地供UIC建校。2005年UIC落地,时满66岁的吴清辉担任香港浸会大学和UIC两校校长。2010年他更是从香港浸会大学校长职务上退休,全职担任UIC校长。

美好的结局,其背后往往充满艰辛。因首届招生启动时间晚,加上考生、家长的不了解,UIC首年录取的274名新生中,很多学生分数较低,英文基础薄弱,以致办学途中全英文教学难以推行。学校结合生源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思路和方法,较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随着近些年的发展,UIC生源质量一届好于一届,其教学理念可较好融入,教学成果逐步显现。近日,南方教育智库推出广东省高校升学榜单,UIC以67.92%的比例位居毕业生境外留学榜升学率首位,继续占领省内高校第一的位置。

◆教育改革

寄望UIC能成为博雅教育的典范

当西方为爱而死的朱丽叶,遇到东方为爱而生的杜丽娘,她们之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去年,UIC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编排大型跨界戏剧《杜丽娘与朱丽叶》。这台戏剧于当年11月底在UIC新投用的大学会堂举行首映式,让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笔下的两名主角在舞台“相遇”。

这样的活动在UIC时常可见。作为博雅教育的一部分,在学习和传承东西方传统优秀文化方面,UIC老师们不单单教授课本上的知识,更是鼓励学生们通过各类活动实践,体味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大学的发展应该是多元化的,应该有研究型、职业型、博雅型等多种类型的大学。”吴清辉尤为推崇专注于本科教育的美国博雅型大学,认为这种教育方式还教育以根本。自建校之初,吴清辉便将博雅教育植入UIC发展基因中。

在实践道路上,UIC践行全人教育理念。学校把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要求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好书,其课程内容要贴近实际,注重体验式学习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承和学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课程上,学校引入皮影、古琴、射道、扎染等实践性课程。

招生考试改革初显成效。近几年,广东省在部分高校推行在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录取制度,即高校综合评价录取方式参与自主招生,UIC名列其中。在这一录取方式中,高考成绩占总成绩的60%,学校组织的入学测试成绩占30%,高中阶段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10%,改变了过去高考分数作为高校唯一录取指标的方式。

“在培养模式上,到底是应该全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还是应坚持各方面全面发展,至今教育界也无定论。”有业内人士表示,UIC作为初创学校便致力于教育路径探索,为推动国内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多元化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效应。

在珠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底,UIC搬进占地300亩的新校园,面积相当于老校园的5倍,教学设施也更加完善。吴清辉在新校园启动仪式上说,新校园投用不仅拓展了教学方式和科研场所,也丰富了师生的课外生活,为博雅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如今,UIC拥有在校本科生约6000人,学院拥有一支来自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师资队伍,其中仅香港教职员就达100人。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吴清辉说,希望UIC能再做一个先行先试的探索者,成为中国博雅教育的典范。

◆融合发展

逐步推进大湾区教育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学校就读。

“国家教育发展需要多元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三地教育合作提供了难得良机。”吴清辉表示,体育、艺术活动可作为三地教育合作的切入点。粤港澳三地可先从联合举办大学生运动会、艺术节等文体活动做起,再逐渐探索高校学分互认、师生交流交换等教育资源共享新模式。

“大家在体育场上交朋友,在教室里一起学习,就可以真正实现‘人心相通’,反过来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吴清辉说。

UIC游泳馆

记者了解到,UIC目前正在打造以UIC和会同古村为核心的“大学小镇”,整合大学、社区产业、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等资源,把会同古村建设成由全开放式大学和本地居民重新组合而成的文化小镇、科创小镇。

“在欧美等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大学小镇’的概念是很常见的。”吴清辉举例说如耶鲁大学,整个镇都是围绕大学而生的,国际上很多著名高校都建在与城市保持一定距离的生态城镇里,并以此为核心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吸引人才聚居城镇。珠海可以大学为基础,后期形成一个个聚集众多学者与创客的文化城镇。

从珠海的层面看,吴清辉认为,相较周边城市而言,珠海的生态环境是最具吸引力的优势。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合作优势,吸引更多香港创业教授专家落地珠海,关键在于珠海要建立起一套运行公开、富有激励性的合作机制。

“具体路径上,珠海可根据未来发展的领域,设立研究项目库邀请香港科研人士申请、评审,吸引有意参与创业的专家教授落地珠海,同时设立创业基金和创业空间,招他们进驻。香港专家教授在珠海申请到研究项目后,很可能与美国、英国等国的科研人员合作,通过科研项目将国际化的创新人才、资源和技术连接到珠海。”吴清辉说。

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珠海高校资源比较丰富。目前全市拥有10所高校,全日制在校生13.93万人,专任教师0.89万人。吴清辉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珠海“二次创业”中,珠海要借助这些高校资源,为整个社会营造更为优越的人文环境和科学氛围。

【采写】冉小平

编辑 蔡如意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