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水面中,他们驾驶冲锋舟抗洪抢险;湍急激流前,他们打支点过水流解救被困群众,他们不仅能扛水枪进火场,还能水中施展百般武艺展救援“尖兵”本色,他们就是肇庆市消防救援支队水域救援专业队队员。近日,记者来到该支队,探秘这群“水中蛟龙”的组训和救援故事。
打造水域救援队伍建设的肇庆样本
我市水域环境复杂,西江、北江、贺江、绥江4条省内主要河流交汇穿梭,有星湖、九龙坑、江谷等各类湖泊、水库13个,是广东洪涝灾害事故频发区,抗洪抢险任务繁重,水域救援力量亟待加强。“因此,建设一支强大专业的水域救援队伍,保证发生洪水灾害事故时,能随时‘拉得出、打得赢’是我们大力加强水域救援队伍建设的初衷。”肇庆市消防救援支队参谋长龚振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而当前,我国消防部门正全面深化改革,国家对已退出现役、划归应急管理部的消防队伍给予了深切厚望,开展综合性应急救援将是今后消防队伍要走的方向。肇庆希望,在消防体制改革、探索职业化进程上,打造一个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可供全省参考的肇庆消防范本。
早在三四年前,肇庆支队就开展了水域救援专业队伍的筹备组训工作。肇庆市消防救援支队副参谋长梁安告诉记者:“当时,全省乃至全国的消防水域救援专业队伍极少,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我们就不断查找资料钻研,进行‘头脑风暴’。”最终,在克服了装备欠缺陈旧、师资力量不足、训练场地设施不够等困难后,肇庆市消防救援支队水域救援专业队伍于2016年正式成立。
队员培训经受“冰火两重天”
暗流旋涡、巨石淤泥,水中险象环生,瞬息万变。水域救援的复杂性远超陆地救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水上“战士”,要能长时间、高难度地适应恶劣水域环境。这就要靠高强度的专业训练来铸就。练深度、练速度、练难度,从室内游泳馆到地形复杂、流速湍急的开放水域,无动力划艇、翻舟自救、船艇活饵救援……队员们要一个个项目进行突破。
端州消防中队副中队长张磊是支队首批参与水域救援培训的指战员。去年6月,张磊和队员们来到湖北恩施大峡谷,进行约一周的集训,每天泡在水中约10个小时。有时到了晚上,每人的头盔上插着荧光棒以作识别,继续进行夜间激流训练。
一次,教练要求队员们从溪流上游漂下,并游回岸边。水中乱石、暗流、旋涡、杂物不少,经过水中落差时,“咕咚”一声,张磊落入水底,溪水直往耳朵、鼻子里灌。稍稍缓过神,便要接着漂。“漂到下游时,我错过了两道安全防护线,没拉住教练抛来的绳子。而前面就是一条瀑布。”张磊心里一慌,拼命往岸边游,终于抓住队友的绳子,被拉回了岸边。
除了要克服恐惧心理、掌握水中身体平衡技巧,队员们还要经受“冰火两重天”的考验。张磊说:“专业防护服虽有一定的保温功能,但在水中时间一长,身体还是会冷。恩施那次,可是冻得直发抖,牙齿打颤。而2017年惠州的海边集训上,太阳火辣辣地晒在脸和脖子上,大家训练结束后脱了一层皮,我的身上还捂出了热痱子。”
走在全国前列,兄弟城市来取经
据梁安介绍,2016年以来,肇庆支队共举办了8期水域救援培训班,累计选派73名业务骨干到IRIA国际搜救教练基地开展水域救援暨舟艇驾驶技术培训,已有8人考取国际搜救教练联盟IRIA R1、R2证书,4人考取IRIA R3、R4证书,73人考取IRB证书,拥有水域救援资质人员10人,高级师资4人。该支队水域救援人才培训人数全省最多,参加培训的人数约占全国水域救援总人数20%,水域救援专业队伍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目前,水域救援队员分散至各大队,肇庆9个县(市、区)平均配备由8人组成的水域救援“尖刀班”,保证发生洪涝灾害时各救援分队第一时间处置灾情。
在去年抵御“艾云尼”“山竹”等超强台风灾害事故中,这支水域“尖刀”发挥了巨大作用,成功营救被洪水围困群众96人,转移临产孕妇、高烧婴儿、孤寡老人等被困群众271人,帮助群众送水、派发赈灾食品7.5吨,转运重要物资3.5吨,运送救灾物资700余件套,同时驰援阳江、江门等地,完成各项抗洪抢险任务。
梁安告诉记者,肇庆经验吸引了省内其他兄弟城市前来学习,带动了佛山、清远、阳江、惠州、湛江等地的消防部门成立水域救援专业队伍。
“领导重视、加大投入、结合区域实际开展科学培训、培养自身师资力量、队伍主官率先垂范,我认为这些都是肇庆消防水域救援专业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原因和经验。”在梁安看来,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专业救援水平相比,我市在装备、训练基地建设、队员技术掌握程度等方面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他说:“肇庆支队将继续全员培训铸尖兵,提高应对灾害事故的能力,促进我市应急救援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