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事|东莞教育专家型官员现身,曾主导推进“高效课堂”“慕课”两项改革

教育莞家
+ 订阅

近日,记者从东莞市教育局官方网站获悉,东莞市教育局行政班子成员在春节上班伊始进行调整,原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王健正式出任东莞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分管基础教育与信息化科(教材管理办公室)、教研室、市教育信息中心、市教育装备中心。  

东莞市教育局官方网站

王健,山东人,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广东省王健名师工作室带头人、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教育家培养对象。在东莞教育基层深耕多年,历任东莞中学政教处副主任,东莞中学初中部副校长兼教导处主任,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副校长、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校长、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记者梳理发现,王健成长于东莞教育基层一线。从教育一线成长的人才队伍中直接提拔成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这种路径,可谓突破了东莞教育系统的用人惯例。  

业界人士表示,随着东莞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教育扩容提质的迫切需求下,东莞将陆续打造品牌学校、未来教育等核心提升工程,这都需要大量专家型教育人才的参与并掌舵具体项目。教育专家型的官员是东莞教育人事的突破,也说明东莞教育在用人机制上“不拘一格降人才”。  

此次人事变动,也让业界看到东莞在教育人事改革上已经开始拓宽视野,创新举措,不断盘活和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下来,作为全省优化教育资源均衡专项改革的试点城市,伴随着东莞校长职级制改革拉开序幕和教育机制体制改革的深入,东莞还将加大优秀教育人才的引进,教育人才在校际、镇校、市镇、校局之间的流转还将更加紧密和频繁。  

推动“高效课堂”改革让课堂教学回归学生  

从东莞市教育局官方网站发布的履历来看,王健曾扎根教育一线,分别在东莞中学、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等几所学校及多个岗位锻炼。这也是王健从基层教师向学校管理转型的关键时期。  

他先后参与到东莞中学松山湖、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筹建,分别担任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副校长、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校长。与团队一起,将东莞中学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带到其中,在传承莞中传统、培养新学校老师、学校管理体系构建以及探索新校未来发展路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被视作东莞教育集团化雏形的先行探索者。  

从学校到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在担任教研室主任一职期间,他的个人角色完成了由“管理一所学校的教育”到“指导全市的教研”的定位突破,在这期间他主要推进高效课堂和莞式慕课两方面的改革。  

“2012年是东莞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的3月,东莞市将‘高效课堂工程’确立为东莞教育十大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就此启动了这项具有政府行为的本土教育行动。”王健在《宏观工程——高效课堂的东莞选择》中如是写道。在他看来,启动“高效课堂工程”意在回归教与学的有效性追求,使全市的课程改革能够深入课堂教学层面。东莞市把高效课堂的宗旨确立为“相信学生、读懂学生、激励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  

他曾表示,“高效课堂”以充分相信学生为基本理念,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为行动取向,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从教学的核心价值观来看,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中发展自己。  

牵头推进莞式慕课,注重教师的发展  

去年,《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一度刷屏,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成都七中和近千公里外国家级贫困县的云南禄劝第一中学尝试课程直播,在屏幕上实现异地双师互动,打破原有教育资源流动性差的弊端,让偏远地区的老师和孩子,获得来自成都优质高中的教育资源。  

事实上,通过教育+互联网,缩短学校间的差距,这种尝试在东莞已经推行了5年,王健所在的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就是具体牵头执行部门。  

2015年东莞正式启动慕课教育改革试点工作。“构建慕课创新教育平台,开展慕课教学试点”被定义为东莞市政府重点工作之一。2016—2020年,东莞市政府将投入1.8亿元,用于进一步扩充教育资源、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激励民办学校添置更新信息化设施设备等,力图打破学校间尤其薄弱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壁垒,实现教育均衡。这种模式被业界称为“莞式慕课”。  

莞式慕课目标剑指教育均衡,且起点高,政府投入大,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为了实现政府对该项工程的强统筹,东莞首创了全省第一个由教研部门牵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模式,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直指课程改革内涵深处。  

王健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曾说,东莞目前开展的“莞式慕课”教学改革,就是发挥信息化快速有效的优势,通过全市统筹,开展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不仅分享优质资源用于教学中,而且通过这些名校名师的资源来培训教师,这是一种对提升教师专业水平非常有效的方式。  

他认为,东莞的慕课是通过试点学校大胆革新传统教育教学教研方式,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形成“翻转课堂”“双师教学”“在线名师课堂”“远程同步课堂”四种新型教学模式,形成东莞特有的慕课体系。  

在南方+近两年来针对东莞慕课跟踪报道中,王健一直坚持一个观点:教师是优质教学资源的主要生产者。“鼓励优秀教师创作优质教学资源并共享,将是东莞慕课改革的重要基石。”他认为,“莞式慕课”最终还是要实现学生成长,教师发展,从而为中低收费民办学校和薄弱公办学校赋能,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赋能,从而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通过慕课工程,让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教师,在团队中共同成长,克服职业倦怠,始终处于一种学习创新的状态中。”王健说。  

目前,东莞被确立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试点、全国信息惠民试点、广东“粤教云”试点,并打造了15所信息化示范校。  

声音:  

让“懂教育”的人来参与“管教育”  

关注学生成长的教学理念与王健多年的基层教学经历息息相关。曾任东莞中学校长的何立民见证了王健的成长历程。在他眼里,王健在教学上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关注不同学生成长在学校管理上能关心教师发展,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他对教育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想法赢得了许多老师和学生的认可。”  

“他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和教学管理经验使他在教学的研究和教材的把握上十分出色。”曾任东莞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东莞市教育局副局长王任槐这样评价王健。  

在他看来,王健“教师-主任-校长-教研室主任-副局长”这样的历练是比较完整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有利于领导班子对方向的把握,更能了解教育一线的需求。  

他认为,王健在任教研室主任期间提出的“高效课堂”和“慕课”两项改革便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一方面,王健了解东莞教育基层的情况;另一方面他本身具有很强的教育改革意识,能将国家教育政策改革的视角和东莞实际结合起来。这也是他大胆推动的这些改革能取得良好成效的原因。”  

王任槐认为像教育、医疗这样的专业领域,需要熟悉业务的人才来管理,让“懂教育”的人来“管教育”。他认为,从这个角度看,此次人事调动或许是一个积极信号。接下来,相信东莞教育系统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会进一步加大力度,并有更多的改革创新举措,真正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  

他山之石:  

多样化充分流动,教育人事的深圳样本  

近几年,各省市为强化领导班子而进行系统间的人才流动调整是一大明显趋势。  

从校长直接提拔成市教育局副局长,深圳早在2016年就有尝试,当年2月初,深圳中学原校长王占宝突然请辞,十多天后,深圳市二实验校长赵立迅速接棒。因为市教育局领导班子变动,执掌深中才九个月的赵立再获重用,被委以市教育局副局长之职。  

今年1月份,深圳市教育局迎来一次人事调整,其中新任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成员的杨平,是一位教育老兵,曾在高校扎根多年。  

今年2月16日,在南山工作多年,历任育才四小、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南山二外(集团)校长的崔学鸿,正式成为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新的“掌门人”,实现由区向市直属学校的流动,被业界称为深圳市教育主管部门在人才选拔任用上,开始有了更宽的视野、更多的组合拳。  

此外,跨区域的人才流动也备受关注。早在2017年,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院长朱华伟出任深圳中学校长。从朱华伟的官方履历来看,他在奥数竞赛以及创新人才方面的成就强化了深圳中学的理科优势,助力深圳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而这次近年来广深基础教育界的一次跨区域的人才流动也正显现出教育系统“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发展方向。(此部分内容整合自“名师说”微信公众号)  

【策划】王慧  

【撰文】王慧 薛屏  

编辑 薛屏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