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后,荔枝蝽活跃度增加,通过国家荔枝龙眼技术平台的调查显示,有的荔枝产区的枝头上聚集了4头以上的荔枝蝽。通过解剖发现,荔枝蝽卵正在发育中,广州地区预计3月5日后荔枝蝽进入产卵盛期。如何防治荔枝蝽?怎样才能将荔枝蝽的危害程度降到最小?
图片来自国家荔枝龙眼技术
荔枝蝽的发生和为害特点
荔枝蝽属渐变态昆虫,生活史分为卵、若虫(共分五龄)、成虫3个阶段,由成虫→卵→若虫→成虫,周年循环。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树上浓郁的叶丛或老叶背面等隐蔽场所越冬。翌年2月、3月恢复活动;4月、5月为产卵盛期,产卵于叶背;5月、6月若虫盛发为害;7月陆续羽化为成虫,天寒后进入越冬期。
荔枝蝽的若虫和成虫均具刺吸式口器,为害荔枝、龙眼的嫩梢、花穗和幼果的汁液。若虫和成虫都具有假死性,如遇惊扰,常排出臭液自卫,沾及嫩梢、幼果局部会变焦褐色;其分泌的臭液触及花蕊、嫩叶及幼果等可导致接触部位枯死,大发生时严重影响产量。
荔枝蝽的防治方法
天敌分布情况及制约能力
荔枝蝽的天敌种类较多,捕食性天敌主要有中华大刀螳、枯叶大刀螳、广斧螳和螽斯等;此外一些鸟类也是荔枝蝽的天敌。另外,通过对广东地区的荔枝和龙眼园的荔枝蝽天敌群类进行系统调查,发现控制荔枝蝽的作用最为显著的是寄生性天敌平腹小蜂和跳小蜂;此外寄生菌有白僵菌、绿僵菌、淡紫青霉等;寄生线虫是索线虫。
但荔枝蝽的天敌和寄生蜂、寄生菌在自然界中对荔枝蝽的制约能力非常有限,对荔枝蝽的防治还需要结合一定的人工防治措施。
目前荔枝蝽的主要防治方法
人工捕杀:当成虫盛发期,早上露水未干,人工触动成若虫坠地后,专用穿手套捕杀,防止臭尿灼伤皮肤。
物理防治:捕杀越冬成虫,采摘卵块及扑灭若虫。
①消灭成虫;冬季10℃以下低温时期,越冬成虫不甚活动,用带钩的竹竿猛摇树枝,使成虫堕地,集中处理,但成虫不单在树上越冬,还应配合修建清园,减少成虫越冬场所。
②采摘卵块;3月~5月荔蝽产卵盛期采摘卵块,可集中放人简易的寄生蜂保护器中,保护天敌。
③扑灭若虫;用竹竿扎草蘸以牛尿、人尿,或捣烂虫体的汁液,或举扎有破布球的竹竿蘸上煤油,熏落若虫,事前在树头堆砂或堆细土混草木灰,使堕落的若虫不容易上树,便于集中捕杀。
④高温热水喷杀;当晴天的早晨,两人合作,一人先触动虫体坠地,另一人则用高温热水100℃连接喷杀坠地虫体。
化学防治:使用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000~8000倍液于3月间越冬成虫在新梢上活动交尾时喷药1次,至4月、5月低龄若虫发生盛期再喷1~2次。
使用该方法可基本控制当年荔枝蝽的发生,但化学药剂使用后的负面影响明显,主要表现在对寄生蜂、蜘蛛、鸟类和寄生菌等其他天敌的毒性;此外荔枝、龙眼都为经济林木,其果实直接供消费者食用,化学农药残留对消费者健康有较大危害,因此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荔枝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
另外还可用①荔虫歼乳油80毫升+水40公斤喷杀。②20%甲氰菊酯100毫升+水40公斤喷杀。③3.5%三氯氟氰菊脂乳油60毫升+水40公斤
生物防治:荔枝蝽天敌有寄生于卵的平腹小蜂、卵跳小蜂等,以及多种寄生菌、螳螂、鸟类等,其都应加以保护和利用。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的方法在广东省、福建省已推广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
释放平腹小蜂的方法:释放前(荔枝开花前,2月22-26日)全园喷药1次,喷药可选25%灭幼脲2000倍+60%吡唑醚菌酯·代森锌2000倍;或4.5%高效氯氰菊酯2000倍+25%除虫脲2000倍+ 60%吡唑·代森联2000倍。喷药后7-10天开始释放第一批平腹小蜂(预计3月5日-10日),15天释放第二批平腹小蜂,有机种植果园可在15天后再释放1次。
其他防治方法:
①释放不育雄虫:在田间释放一定数量经噻噆哌(硫代三乙烯磷胺)处理后致化学不育的荔枝蝽雄虫,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荔枝蝽的田间种群数量。
②生态综合防治:注意选择抗性较强的树种,注意田间水肥管理,增强树势,逐渐建立以生物防治为核心,辅以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体系,促进恢复种植园的生态多样性和良性生态循环。
来源:《四川林业科技》、国家荔枝龙眼技术体系、《农友之家》
今日编辑:轻红
长按加小编微信,欢迎交流
你可能还关注
荔枝高接换种后这样管理,成活率更高!
提高成活率!荔枝高位嫁接关键技术包含这几点
种荔枝这么多年,你是否知道这些吃法?
果园全程机械操作,会用到哪些装备?
情人节| 每个果农背后,都有一个相伴左右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