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神”不断针培养后生无数

南方都市报
+ 订阅

↑李淑英作品《九凤宝鼎》。

南粤工匠

拾肆

李淑英

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绣(潮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十大艺人之一,潮州市湘桥区潮绣研究所所长。作品《刺绣铁枝木偶》屏套被国家文化部选送出国展览并被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战甲》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览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

在古代,女子的嫁衣都是自己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裙褂。

去年,刘诗诗大婚身着龙凤褂,潮绣和裙褂混搭,金丝银线紧密交织成立体的龙凤图案,让潮绣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大众视野。

藏身于潮州古城甲第巷的潮绣研究所因此热闹了起来,70岁的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李淑英,带着一批绣娘还在这里坚守这门古老的手艺。

自幼学艺被封“针神”

从潮州古城最热闹的牌坊街拐入甲第巷,小型潮绣工作坊位于一座古建筑二楼,8位绣娘埋首绣棚上飞针走线,层层勾勒出花卉、飞禽等形状,形神生动。

潮绣,粤绣之一,发源并流行于潮汕地区。自清代以来,潮州妇女多勤纺织,女子到了十一二岁,其母即为其预制嫁衣,家家户户都会刺绣。清代粤绣工人大多是广州、潮州人,刺绣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用品上。

李淑英祖辈四代人从事刺绣艺术,祖父李锦泉于清末在潮州西马路开设“李锦泉铁枝木偶”作坊,名闻东南亚及闽南粤东各地,被誉为“木偶李”。而木偶身上所穿的戏服,就是李淑英家族传承手艺制出的精致潮绣作品。

在李淑英小时候,潮州的小孩放学回家就帮家里做手工活,她8岁随父李文龙学艺,公私合营后,13岁去了潮绣厂,上世纪80年代初被调入潮州市刺绣研究所任刺绣技艺辅导员。

刺绣最难的是做造型,潮绣没有图纸设计,要靠手捏制形状,再定型,还得变出形态,龙、凤、麒麟、狮子要做出它的形状,花的话要做出动态之感。正是这种立体感的工艺,让潮绣有别于中国其他绣种。

“潮绣不是抽象写意的那种,是写实,靠的是经验和积累。”平面刺绣起码需要学习3年,掌握了平面刺绣技术,才能进一步学习立体刺绣。

潮绣的“二针龙鳞转针”技艺不仅是潮绣的独门绝技,更是刺绣工艺中的顶峰。自幼学艺的李淑英因能够娴熟地使用二针龙鳞转针法,且独具个人特色,被不少业内人士尊称为“针神”。

1982年,李淑英将潮绣与木偶制作相结合,独立设计制作的“刺绣铁枝木偶”一屏套,包括帝后、文武大臣、宫女太监等十个人物的绣品被国家文化部选送出国展览并被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李淑英获奖无数,其中国家级金奖不胜枚举。

带徒授课 不收学费

李淑英的父母并不希望她继承手艺,绣娘常常几天几夜赶货,太辛苦了。跟许多传统工艺一样,潮绣也面临断层,后继乏人的困境。

过去,潮州有10万绣娘,如今还在埋头刺绣的,不少是已上了年纪的绣娘,而这些绣娘也不愿意子女继承潮绣手艺。

做了一辈子潮绣,李淑英不愿意看到传统手艺无人传承的情况。2006年,潮绣成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李淑英找来原来绣室的老姐妹们,成立了“淑英绣庄”。此后,在湘桥区政府帮助下,潮绣研究所、潮绣艺术馆相继挂牌成立,除了作为研究传承基地,也成为传统手艺展示窗口,游客可近距离欣赏绣娘刺绣。

近年来,李淑英致力于带徒授课,“只要年轻人肯学,我就愿意教。”李淑英收徒弟不仅不收学费,还提供全部材料,做成的作品送给学生留念。多年来,她培养学生无数,不少人慕名从全国各地而来,对于想了解潮绣的团体,李淑英总是倾尽所能去推广。11月底,一群小学生过来参观,校长邀请她给学生讲课,李淑英便直接到小学上课。

据了解,湘桥区太平街道自2014年年底开始实施“不断针计划”。计划在3年内,通过工艺大师免费培训和带徒授艺,推动“产学研”,每年培养100名潮绣技艺专业人才。其中,太平街道将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基地开班潮绣技艺培训班,每年向高校招收一批大学生参加免费培训。

如今,70岁的李淑英仍未停止创作,“年纪大了手艺活更不能停,要是停个一年半载,就看不准了,拿不起这个针了。”

与时尚结合,潮绣很“潮”

早年,潮绣以做出口为主,绣衣、手帕,以及生活日用品。如今主要以挂屏为主,成为艺术馆的展览品,或大户人家的厅堂摆件。

虽然近年来刮起了裙褂热,但实际情况却没那么理想,裙褂需求量大,但制作裙褂需几个月时间,新人往往时间仓促,留给绣娘的时间不够。同时,纯手工的裙褂价格起价几万元,外行人看不出纯手工与机器混织的区别。

在工艺上,李淑英坚持纯手工刺绣,潮绣中的“垫-浮-勾-勒”技法是现代机械无法替代的,“我坚持不用机绣,坑消费者的事我们不做!虽然做了一般人也看不出来,但我们良心这关过不了。”

年青一代正在寻找市场化出路。

来自饶平的学生詹惠娜10年前拜李淑英为师。10年学艺,学有所成,有了成品,有了收入,还会帮李淑英打理工作坊、展厅以及绣品的销售,成了李淑英最得力助手。詹惠娜2015年被授予“潮州市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2015年11月,詹惠娜参加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成为全国首批非遗进清华高研班学员。她将潮绣的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在结业成果展中展出了两个系列的潮绣创新作品。今年3月27日,潮州市创业孵化基地揭牌,詹惠娜的“潮绣旗袍礼服”项目落户孵化基地,她还计划利用“非遗进清华———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研修成果,创立纯手工高级定制潮绣旗袍礼服。下一步计划跟清华大学合作,希望做高端定制,尝试把经典潮绣应用到时尚设计中。坚持传统,摸索创新。

同题问答

南都:你理解的工匠精神是什么?

李淑英:工匠精神就是一辈子做一种工,像我几十年都在做潮绣,认认真真地做,才成为一辈子的工匠。

南都:如何让工匠精神回归?

李淑英:潮绣这种传统工艺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我认为一定要传下去,所以我提出不断针,让社会上有心学的都来学,只要有人愿意学,我愿意一直教下去,不要让潮绣在我们这代人断针。

统筹:尹来 刘兰兰 徐艳

采写:南都记者李春花

摄影:实习生翁思成

南都记者钟锐钧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