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舞麒麟,相信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电影《黄飞鸿》里的经典桥段。在黄江镇,有一群代代相传的麒麟人,每逢新春或者喜庆的日子都会走街串巷,舞狮子、舞麒麟,以表示吉祥,祈求平安、幸福,他们就是黄江镇长龙社区的客家人。
跨越66年,传承四代人
从1953年成立至今,黄江长龙的第一支麒麟队已经传承了四代人。如今在长龙,上到70多岁的古稀老人,下到蹒跚学步的2岁孩子,舞麒麟早已成为客家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舞麒麟就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大吉大利。在客家人的心里,麒麟是百兽之王,威猛刚武却又小心谨慎,人们要通过各种动作表现麒麟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种情态,其舒缓婉转之处,令人忍俊不禁拍手赞叹;飞腾跳跃之时,又让人胆颤心惊昂然振奋。
民国时期,舞狮、舞麒麟活动已遍及黄江各乡村,主要以农村的晒场、空地为表演场地,无需设置灯光音响。村民每遇新春及喜庆的日子,均以舞狮、舞麒麟表示吉祥,追求幸福,祈求平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
改革开放后,长龙村首先恢复成立舞狮、麒麟队,利用业余时间排练或聘请师傅指导,在春节等节日,各村麒麟、醒狮队会集中起来一同表演,增添节日喜庆气氛。从最早期的十几人,到如今的上百人,麒麟文化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发扬光大。
希望让舞麒麟文化在东莞发扬光大
黄江长龙下围村的一处篮球场是下围麒麟队平时训练的地方,6岁的曾祺隽正在爷爷曾耀明学习舞麒麟的技巧。
曾祺隽说,爷爷、爸爸还有哥哥都是舞麒麟的,自己从小成长在浓厚的麒麟文化的氛围中,5岁就开始学习麒麟。也许是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曾祺隽仅仅学习了一年就已经有模有样,今年农历新年跟随父亲参加了麒麟贺岁活动。
曾祺隽坦言,学麒麟很难、很累,每天放学回到家里都要和麒麟队的哥哥姐姐叔叔们一起训练。这一坚持就是整整一年。尽管辛苦,曾祺隽却坚定的告诉记者,舞麒麟是客家传统文化,想让它一直传下去。
曾祺隽的父亲曾志强是麒麟队第三代传承人,也是长龙社区党支部一名党员。他透露,舞麒麟的动作训练难度大,有一定危险,现在年轻人不愿学,如何继续传承下去成为最大问题。作为麒麟传承人,曾志强肩负的不仅仅是技艺传授,更重要的是把舞狮人坚毅的精神及其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影响年轻一代。
曾志强表示,接下来会在社区带动下,加大麒麟文化的宣传,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麒麟文化,接触麒麟文化,爱上麒麟文化,让麒麟文化走进每个新老莞人的生活,让麒麟文化在东莞发扬光大。
【撰文】游宇轩
【通讯员】贾婷
【摄影】刘军 贾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