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里有很多独特的词语,例如“卖猪仔”“金山伯”“水客”等,背后竟然包含着一段段华侨海外谋生的辛酸故事。
从清朝末年开始,中国劳工是如何远渡重洋到异国他乡独自打工的?需要经过怎样的“面签”流程?护照要如何办理?旅途上有怎样的煎熬?本期《宝览南粤》走进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解密关于华侨的“那些事儿”。 猛戳视频↓↓↓
护照没有照片 相貌靠描述
出国第一件事就是办护照,清朝时也不例外。不过因为拍照技术并不发达,最早期的护照上并没有照片,怎么判定就是本人呢?
来看这张清光绪年间的护照,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华侨护照。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这个人的姓名、籍贯,还有身材、形态、面貌,细致到连“面相紫”都会标明。原来这是一位田工,平时干农活太阳晒,皮肤黝黑,外加见到移民官一紧张,脸色通红还有点紫色,也是可以理解的。
护照上还有两个地名,一个是“新宁”,指的是现在江门的台山,另一个竟是江门本土方言音译的地名——美国加州一个叫“奇科”的小镇,可见从江门这片区域出洋的人数有多么庞大,这么小的地名都可以用方言对译。
有了护照,还得经历“面签”,事无巨细、刨根问底。祖父母有没有镶牙?家里什么朝向?有没有地砖?千万想清楚再回答,答错了很可能会被遣返。
据说,当时的外国移民官对华人移民态度并不友好,录口供如同审讯,面签如同进考场,上面这张密密麻麻写满问题答案的只是“口供纸”的一部分,整张“口供纸”4米多长、写了800多个问题。
“卖猪仔”出海 能抵达就是万幸
从这些不同年代的护照和口供纸上,可以看到许多走出国门的江门华侨身影。他们为何要背井离乡,漂泊海外? 广东方言中的“卖猪仔”又在此时延伸出何种新的意思??
清朝晚期政府腐败无能,百姓吃不饱饭,地处沿海的江门又接连遭受台风灾害,生活艰难。而此时西方国家正赶上大开发,在港澳等地设立招工馆来招募劳工,打出“要发财去金山”等极富诱惑力的口号,不少人在掮客(也就是今天的中介)的软硬兼施下,签订了卖身出洋的契约,还以赊账的方式垫付船票旅费。
事实上,这些契约的内容大多用外文书写,华工根本看不懂,雇主也不会真正去履行上面的约定报酬、工时,契约等同于一张废纸,华工一旦签字,就像被“卖猪仔”一样有去无回。 慢慢的,这些招工馆被称为“猪仔馆”,运载华工出洋的船被称为“猪仔船”,“卖猪仔”这个词也就沿用至今,暗指“被他人骗卖”。
当时出海可不是今日的豪华邮轮游,越洋的船只条件非常恶劣。航程从三四个月到半年都有可能,快慢全看天气。海上浪大,很多华工抱着桅杆从香港一路哭到旧金山。
当时他们居住的是船舱的最底层,船舱内没有阳光也不通风,卫生条件极差,华工们带着上船的咸虾酱,很快就会长虫。他们在焦虑和恐慌中挤成一堆,很多华工甚至熬不到目的地就病死,后人也把这些船叫作“浮动的地狱”。
得以平安到达国外的华工,通常会从事采矿、铁路开发等艰苦工作。很多人都受到雇主的压榨和虐待,但他们凭借吃苦耐劳的品质,为世界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比如美国的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就凝聚了众多华工的血汗。
部分华工辛苦打工积累一定财富后开始自主创业。他们最早谋生的职业俗称“三把刀”——剪刀、菜刀、理发刀,也就是开裁缝店、开餐馆和发廊,加上杂货铺、中药铺和洗衣店等产业,慢慢在当地站稳脚跟。
“金山阿伯”汇款回家定制碉楼
没有电话和微信,在海外的华工怎么和家人联系呢?通常,他们会将书信与汇款合为一体往国内寄送,被称为“银信”或者“侨批”。
1929年前,光是台山的侨汇每年就在千万美元以上,1930年更是猛增至3000万美元,占全国总额的1/3,可见江门华侨在国外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华侨“银信”的寄送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最早是通过亲友携带,随着银信数量增加,也出现了专门为海外华侨带送银信包裹的“快递小哥”,俗称“水客”;在广府地区,水客经常挑着箩筐、背着布囊穿街过巷派送银信;民国后水客日渐式微,被运送量更大的银号、商号、银行信托公司等取代。 据说当年包揽银信业的有四个地区和帮派,有广州的广府帮、汕头的潮汕帮、海口的客家帮,而江门的四邑帮则是“帮头”。
华侨们都希望在海外赚钱后荣归故里,于是会汇钱回来建房,回乡的华侨经常被羡称为“金山客”“金山伯”,随身携带的箱子叫作“金山箱”,成为镀过金的象征。
当时的五邑地区土匪横行,洪涝泛滥,建碉楼是最安全的选择。很多华侨会在信中写明碉楼怎么建,也会吸收一些自己在国外看到建筑的风格。收到信的家人找来本地的工程师,再从国外进口一些建材,按信中的想法建造碉楼。
这些民国时期的碉楼通常下层朴素简单,门窗窄小;上层则极尽奢华,中西合璧,把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穹窿、哥特时期的尖拱融为一体,也有中式的飞龙、雕花,堪称“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
如今塘口镇的自力村是开平碉楼最多的村子,坐落着15座楼身巨大的碉楼,多为四五层。修建材料除青砖是楼冈产的外,铁枝、铁板、水泥等都是从国外进口。
为了防止土匪抢掠,碉楼一般都设有用于防卫射击的枪眼,先是装备鹅卵石、碱水、水枪等作为兵器,后又有华侨从外国购回枪械,许多妇女都会开枪射击,有的碉楼还配备探照灯和报警器,安全系数杠杠的。
自力村碉楼四周都是稻田,建楼之前还得打上千个桩,深达四五米,再在上面铺混凝土,作为碉楼的地基。这样建起来的碉楼,才能在松软的稻田边百年不倒。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特别想随我们的节目到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走一走?而且还能顺便参观开平碉楼呢。
旅游小贴士
要知道,电影《让子弹飞》就是在碉楼之乡开平拍摄的,那看碉楼去哪里看好呢?
瑞石楼
号称“开平第一楼”,坐落在锦江里村后左侧,楼高九层,占地92平方米。由在香港经营钱庄和药材生意致富的黄璧秀建造,是典型的局楼式碉楼。
迎龙楼
开平最古老的碉楼,至今有400多年历史,坐落在三门里村。这座碉楼在抗洪和抵御土匪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村民的细心保护。不过迎龙楼只能外围参观,不对外开放。
铭石楼
《让子弹飞》中黄四郎的家,自力村最美的碉楼之一,尤其第5层非常奢华。楼主是早年在美国谋生开过餐馆的方润文,以杂货铺发家成为当地首富。
马降龙碉楼群
马降龙村落曾被联合国专家称为“世界最美丽的村落”,现存13座保存完好、造型别致的碉楼,藏于翠竹丛中,与民居和自然环境交融,登高远眺时仿佛绿浪丛中的“海市蜃楼”。
出品人:刘红兵 黄常开 曾颖如 龙家有
策划:胡键 陈志 杜绍勤 何斌 颜永树
监制:孙国英 王溪勇 罗彦军
执行统筹:李培 毕嘉琪 丁晓然
编导:毕嘉琪 王良珏
摄像/灯光/剪辑:王良珏 何志豪 王俊涛
动画制作:张瑞威 郑炜良
新媒体编辑:梁燕 黄堃媛
小剧场演员:大哥:何志豪 二妹:毕嘉琪 三弟:管志雨
联络推广:刘丽团 黄冬凌 叶娟 管志雨
校对:曹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