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国家人文历史(微信ID:gjrwls)
当被问到
“啥是知网”的时候
青们会怎么回答?
这是一个堪比
“啥是佩奇”的年度之问
如果你的回答是
“我紧急拼凑论文时使用的网站”
那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你需要好好地
面壁反思 好好学习
我们一般所说的知网,指的是www.cnki.net这个网站。他只是整个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我们常说的CNKI)的一部分。
而更广义的知网,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世界银行在1998年提出的,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
简单来说,就是构建一个能够囊括一个国家绝大部分知识资源的大平台,大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都存到这里面,然后在里面找到自己想要的其他人的研究成果。
除了此之外,目前还有数字出版平台功能,文献数据评价功能和知识检索功能。其目的是为全社会知识资源高效共享提供最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最有效的知识传播与数字化学习平台。
俗话说毕业论文不是一天写好的(按道理是这样的),知网这样庞大的工程也不是一天能建成的。
早在1995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就已经正式立项,并在1996年1月30日就拿出了首批成品。这个项目可以看做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以下简称CNKI)的前身。截至1999年,中国知识资源数字化的载体主流一直都是光盘,这段时间也可以称为CNKI的光盘版时代。
1999年,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中国期刊网”开始上线服务,这就是今天知网的前身。除了这两大机构外,背后还有教育部、中宣部、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国家发改委等机构的大力支持。
2001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CNKI加速从光盘走向网络。
2003年,中国期刊网发展为集期刊、报纸、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书、年鉴、多媒体教育教学素材为一体的知识服务网站。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期刊网变为“中国知网”,我们所熟悉的中国知网正式上线。
认得CAJViewer7.2这个界面的青们都多大了?
而今的中国知网已发展成为庞然大物,不仅有海量的中文文献,还包括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这样顶级大学的数据库,以及美国、韩国、法国等国科学技术数据库,成为了一个具有国际性的知识资源平台。
知网这样一个倚靠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网站,里面的文献可谓是汗牛充栋。我们都能在里面找到些什么呢?
// 期刊文献 //
知网和许多期刊合作,收录的大多是自1994年以后的期刊文章,还有一部分能够追溯到创刊号。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期刊不断加入知网大军。
不断加入中国知网的期刊发表的声明
// 硕博论文 //
许多学校的硕士生博士生在自己的论文答辩时都要提交一份到图书馆,而如果该校与知网合作,那么这些论文也就可以被上传到知网的数据库,在知网上搜到。
一些重要报纸
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
上面的一些文章也会被知网收录在其中
并且更新频率极高
很多达到日更
与报纸发行基本同步
知网读报,要不要体验下?
此外还有许多
会议报告、法律法规
政府文件、企业标准等
可谓是浩如烟海
只有想不到,没有搜不到
知网如此重要,离开了知网,我们就没法写论文了么?很多网友在批评学术造假的时候,也会有类似“知网都不知道,论文是怎么写出来的”这类的表达。那么这种说法对不对呢?那1999年之前人们就不写论文了么?
知网坐拥海量的期刊文献、出版物和数据库,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也只是一个工具,而不是数据的源头。换句话说,在大部分情况下,知网并不创造资源,而只是知识资源的搬运工。
在知网这种大型知识资源平台出现之前,人们也有其他的方式来查询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可以是自己大量的阅读和积累,可以向导师或者同学寻求帮助,也可以通过某些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和他们所征引的内容按图索骥。
还有一些特殊的专业,比如文史哲经常涉及到原典、简帛等,这些也是目前知网力有不逮的地方。故而没有知网不仅能够写论文,而且往往论文不能全靠知网。
另一方面,现在国内很多博士毕业时都要填写中国知网的博士论文授权书。换句话说,你不认识知网,知网也会在你毕业的时候让你认识认识。
如果一个大学生表示自己不知道知网,可能换来的只是旁人惊讶的目光。但如果一个一直标榜自己高学历的学霸不知道知网,就容易引起网友的怀疑了。
当然,如今讨论的矛头已经不在于“是否知道知网”,而是指向了这件事情背后存在的学术不端情况。今天,也终于看到当事人站了出来。
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就在于儿戏了中国无数学者的默默付出。学术成果不能买来,不能靠交换得来,只有扎实做学问,一步一个脚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我们可以不知道知网,但是我们不能无视这项学术研究的基础设施工程。正如论文不是一天写成的,每一项进步背后,都饱含着心血。
比如
知网学术不端论文查重监测系统
不知令多少毕业生瑟瑟发抖
正所谓
道路千万条,独创第一条
查重被发现,毕业两行泪
-END-
转发 国家人文历史
编辑 湛江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