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 围观网友厮杀这么多天,我冒死吐一下槽

南都周刊
+ 订阅

在它的科学性和价值观上找bug都是吹毛求疵,其实问题反而出在最受赞誉的特效上。

文 | 阿树 编辑 | 胡雯雯

就像历史演过很多次的那样,评价一部电影,无论好评还是差评,如今变成一场危险的战争。

看完《流浪地球》,我曾在朋友圈里吐槽该片在视觉上的混乱,遭到了一个不知怎么加上还没说过话的微信好友谩骂。本想理论几句,却发现被拉黑了。

截至今日豆瓣上的评分

一个平时不太看电影的朋友提醒我,你是我朋友圈唯一一个提出批评的人,真是勇气可嘉。事实上,我的朋友圈里,对流浪地球却是批判多过赞誉。不曾想,一句简单的吐槽,却刺痛了另一些人。

>脱轨的地球之战

春节档的电影票房榜上,《流浪地球》大获全胜。然而在网上,对它的两极评价却燃起了一场激烈的战火。一边是中国科幻元年的神圣信徒,坚决捍卫着《流浪地球》这座科幻丰碑,另一边则是祭出西方科幻经典来对它打压的杠精。

前期点映时,在影评人和KOL们的一致赞扬中,《流浪地球》的豆瓣评分高达8.4。然而豆瓣网友“左丘失明”在该片公映第一天贴出檄文,炮轰该片价值观不及格,科学设定不及格,剧本、导演和表演不及格,然后“怒打一星”,理由是“平衡一下”。

号称文艺青年的精神角落的豆瓣网,有它自己的体系,什么是8分,什么是9分,基本是有一个模糊共识的。通常来说,上得了9分(4星半),基本可以名垂青史了。8分(四星)还在佳作范畴,6分(三星)及格,再往下就是烂片。

“左丘失明”的战斗文一出。自来水(或者水军)闻风而动,杀过来激烈辩驳,把这帖子顶到了头条。那些以往不用豆瓣的网友涌进来一看,不得了,豆瓣这破地方,居然还隐藏着庞大的政治不正确群体,那些战狼粉口中的“吴京PTSD患者”。

PTSD即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经历重大伤害后,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对这群患者来说,这场伤害自然是来自《战狼》,表现为对吴京式价值观的厌恶情绪,他们看到吴京相关的影片,一律打低分。何况,《流浪地球》中吴京名曰特别演出,实际上是主角的分量。

一场谩骂、攻击就这样开始,并演变成一场混战。在地球粉看来,此片开创了中国科幻的元年,特效达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反对者则揪出了影片科学设定上一系列的bug,价值观上的扭曲等等,并在豆瓣上打出了一个又一个低分。

流浪粉奋起反击,展开了对豆瓣平台的“一星运动”,在所有下载该软件的地方,通通给了一分差评,国外各大高分科幻片也连带躺枪,纷纷被打上一星,以泄公愤。未曾想,此举却让豆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访问量,被列入了苹果商店推荐榜,排名甚至超过了陌陌。

由此,关于这部中国科幻片里程碑之作的讨论,就彻底越轨了。

>吹毛求疵

那么,《流浪地球》能不能担得起”中国科幻里程碑之作”这个称号呢?

对它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科技bug和价值观上。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是剧本漏洞还是科学设定上的缺憾,都是情有可原的。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如果她面临毁灭,人类何去何从?《流浪地球》的脑洞很清奇,拖着地球去流浪,也真是艺高人胆大,成片把这个设定圆了70%,已经是成功了。

科幻片最重要的就是展现脑洞。即便如《普罗米修斯》这样,留下几个巨坑未填,也无损于它的价值——推倒人类文明的演进,重置人与神的关系。

关于回家,关于团结和集体主义,这也符合影片本身的基点。好莱坞的科幻片,随处可见的是回家主题,从最早的《阿波罗》到诺兰大神的《盗梦空间》以及《星际穿越》,回归/守护家园的力量,永远是人类共通的。

以上两方面,实际上无可厚非。它们是故事的一体两面,一个是情节推演技巧,一个是内在的审美性。我们常从业内人士那里听到一个说法,认为中国电影最缺故事,我不是很能理解。

中外几千年文学,到处都有故事,红楼梦那么好的故事摆在那里,还是免费大IP,你咋不去拍呢?而且我们那么有钱,国外出一个爆款就买一个版权,买回来不也照样栽?故事,并不是影响这部片子地位的关键。

另外也有人说,《流浪地球》抓住了资本的注意力,培养了市场。我认为资本市场可能不像普通人想的那么乐观。就像腾讯深网一篇文章说的,《战狼2》,《我不是药神》那中爆款的出现,只是为韭菜收割机的增加燃料,它过于依赖短期利好刺激,不可能无限次复制。

>与丰碑的距离

读到这儿你可能发现,我漏掉了本片最为人称道的地方——特效。本片特效是货真价实的,就连“杠精”们没有太大异议。然而在我看来,正是它暴露了《流浪地球》的巨大缺陷。

这要回到开头我的吐槽:视觉非常之混乱,不讲视觉逻辑。全片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而是眼冒金星。饱和的特效混乱了视觉的表达次序,让人看得很累,完全无法感受主人公身处怎样的世界,难以体会他内心的感受,情绪全靠音乐生硬地推动。

别小看这点观影体验,它涉及到一部电影的命门——视听语言。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电影永远不缺故事:电影本身就是一门从戏剧生发出来的艺术,戏剧(也就是故事)滋养了它,也束缚着它。电影的命门在于,怎么用视听语言来操控观众的注意力,讲述一个全新的故事。

蒙太奇开启了镜头的新功能——欺骗观众注意力。《战舰波将金号》让觉醒的狮子和婴儿车滚落的阶梯交替出现,会让我们感受到镜头的愤怒,从而完成意义的表达——普罗大众的苦难和觉醒。

科幻片则更倚重视觉、奇观,或者说由此展现的世界观。《银翼杀手》开创了赛博朋克,只用开篇一个镜头,就把地球所处的末世气息,异托邦的整个世界架构,完整地展现出来,让观众一秒进入角色所处的世界。因此,赛博朋克这种美学风格,基本哺育了后世所有科幻片。

反观《流浪地球》,这种体验却被过于凌乱的特效干扰了。导演并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方法,把一个流浪中的地球呈现给我们。地下城具备怎样的形态,一座死亡的上海长什么样,还有行星发动机内部,这些描绘语焉不详,非常碎片化,暴露了视听语言上的严重匮乏。

换句话说,《流浪地球》在基本的建筑框架还未搭建好时,就匆忙塞满了各式花哨而繁杂的装饰品。它不是特效不够好,而是特效不会用。

确实,科幻元年是它生逢其时,而距离一部丰碑之作,还尚有时日。7.9分,在豆瓣的体系里,已经是优待。

来源|南都周刊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