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灯啦!惠州博罗这个小镇昨日锣鼓喧天,已延续两百年

南方+ 记者

6日清晨,惠州市博罗县龙华镇的各个村落陆续响起的锣鼓声和鞭炮声提醒着,一年一度的“上灯节”开始了。

“上灯节”最不可或缺的环节要数龙华大鼓,作为惠州当地民间艺术,在春节敲响龙华大鼓来庆贺新生是延续了200多年的传统礼俗,成为联结这里每一代人的重要仪式,并于2015年成功入选为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为了能让龙华大鼓代代传承并创新发展,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已走进校园和少年宫,有了“新生代”继承人。

年初二上午,龙华镇各村打鼓的队伍从村里的祠堂集合出发,把大鼓运到镇上,在镇上的陈孝女祠买了灯以后,又点上鞭炮,敲锣打鼓把灯带回祠堂。长途跋涉带回来的纸灯,会被挂到门前最高的地方,这就是“上灯”。"上灯"结束后,上灯节的一整套仪式就算完成了。

据悉,“上灯”的风俗始于汉朝,曾在两广地区非常流行,而在上灯节敲大鼓则是近两百年才诞生的风俗。“灯”与“丁”谐音,哪家“添丁”了,就要在次年的春节悬灯庆祝,俗称“上灯”。

“上灯”由一系列复杂的礼俗仪式构成,也因此派生了许多专有名词。添了丁的一家人被称为“灯头公”,在博罗县龙华镇,每年的大年初二,“灯头公”要率领着村民小组里每一户人家的男丁代表,一路敲锣打鼓放鞭炮,到镇上的陈孝女祠去“买灯”。

作为中国社会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村民小组可以由几户、十几户或几十户组成,每个村民小组都有一面大鼓,而每家每户至少有一面小锣。一路敲锣的,正是以户为单位派出的代表;而打鼓的,则是有节奏感、擅长击鼓的个别村民。

"别看打鼓是个力气活,把鼓敲响很简单,但也有很多讲究。”龙华镇鹤溪村领头打鼓的村民告诉记者,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打法,每一次表演都有起鼓、跟拍、起伏、高潮、结尾等变化,其中特别是击打的速度和力度,最难控制。“鼓手熟不熟练,功力如何,内行人一听就能立判高下。”该村民表示。

击鼓的技艺代代相传的,以往多是年长的男性负责,近年来击鼓人变成了年轻人。为了给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后备人才,自成功申遗后,龙华大鼓走进学校和乡村少年宫,成了龙华中心小学等学校的第二课堂,并邀请请当地老艺人来授课,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传统民俗的新生代继承人。

【记者】廖钰娴

【摄影】黄文杰

【视频】廖钰娴

编辑 糜朝霞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