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中国人骨子里的乡土情怀从未有变,贾樟柯的春节短片《一个桶》将中国人对故土的依恋刻画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中国人也始终相信“家和万事兴”,家是支撑中国人勤劳奋斗的大后方,家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社会越安定团结,女人越嘚瑟!下面听听这两位女士春节过年的“话事权”。
此心安处是吾乡
林玲(化名)是中山市一家医院的医生,她是南京人的媳妇,自己的娘家则在惠州。结婚近20年来,“过年回谁家”在林玲眼里压根儿就不是个问题。“我既不回娘家也不回婆家,快20年了,我和先生一直在中山过春节。”林小姐夫妇在中山工作近20年,女儿也在这里长大成人,一家三口是名副其实的“新中山人”。
林玲觉得自己很幸运遇到了开明的公婆,从不强求他们回南京。“婆婆一家知书达理,思想开放,我先生又觉得广东冬天很舒服,南京就太冷了,所以一直都没有在冬天回去过。”她解释。作为一名医生,行医的前十个年头,林玲都是在医院值班度过的,据她回忆:“那时老公和女儿都是去和朋友们凑饭局过年。”
林玲表示,作为儿女最挂记的还是父母们的身体,婆婆去世后她就把公公接到了中山生活,小姑子一家三口也跟过来在中山安了家,至今已是第十个年头了。五年前,林玲的父母也在中山买了房,如今经常往返于惠州和中山之间。
“现在,我们都是两大家人一起在中山过年,非常热闹,虽然也存在文化差异和生活上的摩擦,但我们一起生活得很安心,中山成了两家人新的‘根据地’。”林玲的眼里流露着满心的知足。她表示,自己很感恩南京的家人,举家搬来中山。
或许,大词人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里的一句话能为这一家新中山人做注脚——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家和万事兴”须经营和传承
刚刚退休的中山市公务员于娟(化名)27年前嫁给了一位中山本地人,她也从来不发愁“过年回谁家”的问题,因为她一年在娘家过,一年在婆家过,这样已经轮流了27年……“这不是结婚前的约法三章,这只是我们在习惯中多年达成的默契。”于娟说。
不仅在过年回家的事情上没有争执,于娟还会在除夕前收到来自家人们的礼物。如果她在中山婆家过年,娘家就会从厦门寄来她打小就爱吃的家乡特产,转年,在娘家过年时,婆家也早早准备广东特产叫她带回家去。“多年来,亲家之间过年互送礼物简直成了固定的‘节目’,为节日增添了很多礼节感和仪式感。”于娟感到自己被爱包围着。
她佩服婆婆的治家有方和母亲的持家有道,从不认为爱是停在半空的空中楼阁,“家和万事兴”是靠多年智慧的经营换得的。“我来自福建,开始时吃粤菜有些不习惯,这么多年来婆婆一直坚持在年夜饭上准备几个我的家乡菜,这让我很感动。”她还记得,自己早上和公公随便说句哪里不舒服,下班回来就发现桌上已经放了药和温水。
和婆婆一起生活的20年是让于小姐把中山当成家的最大原因,她说,家是大后方,家和万事兴,两亲家的和睦让她和爱人能更加安心工作。“尽管婆婆去世了,先生和我作为家里的老大要担起当家的责任,张罗兄弟姐妹们过年团聚,现在一家人和老人在世时一样,中国人讲‘团年’不是没有道理的。”她还透露,一直以来一家8口在一幢房子里共同生活,妯娌之间也处得很好。
为了让在上海工作的女儿感受到“家”的意义,过节期间,于娟常带女儿四处去走亲戚。她坦言,“家和万事兴”是需要经营和传承的,上一辈要为小辈做出榜样。
过年就有乐事利是
1. 南北差异的年夜饭:
林玲的爱人是南京人,一直以来不能习惯广东清淡的烹饪风格,据林玲回忆,在她刚结婚的时候,一次春节她母亲拿出了客家人全部的热情为南京女婿做了一大桌菜:冬菇蒸鸡、炒青菜、客家酿豆腐、梅菜蒸排骨……哪知,林小姐的先生竟无从下筷,因为他哪个都不太能吃惯。
第二天,好客的客家丈母娘又特意出去为女婿买了两条烧鸭腿,而烧鸭腿居然更不合女婿胃口,气氛在尴尬间徘徊……但老人的用心良苦却被女婿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
2. 传说中的广东利是:
谁说广东人过年只给10元钱利是?去年,从北京来广州过年的梁欣悦(化名)就收到了三封利是共计600元,颠覆了广东利是只有10元至50元的不实传闻。梁小姐表示,发给她利是的都是走得很近的广东朋友,出手很大方,远道而来还要亲自为她接风。
咨询了正宗广东人林玲,她表示,广东人有发利是的传统,但是里面的金额也要根据关系亲疏来决定。广东人很慷慨,春节期间会给服务员、物业工作人员、食店老板等各种人发利是,这些人的数量不小,因此里面的金额不会很大,图个吉利。对于亲友,广东人的利是并不小,据她透露,每年春节自己包给亲友的利是接近3万元。
3. 一个东北外来女婿的声音:在中山过年很开心!
今年在中山过,去年也在中山,前年也在中山,结婚四年,只有第一年回东北了。在中山过年很开心!马路上基本没有多少车,城里一点都不堵,路边的车位也没人抢,真爽!
硬要说有点美中不足的话,就是中山没有大澡堂,不能约上几个好友一起去搓澡放松,也不能吃上正宗的东北烧烤,有点小遗憾。
今年我要把爸妈都接过来中山一起过年!(张先生,今年30岁,在中山生活近6年)
【文字】南方+记者 郎慧 伍杰
【图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