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首席专家、本刊编委陈忠平教授:在精准医学时代,脑部肿瘤更需多学科协同诊治

广东医学
+ 订阅

陈忠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神经肿瘤科创科主任,胶质瘤首席专家。《广东医学》杂志第五、六、七、八届编委。多年来,他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目光和专业的学科知识,为《广东医学》组织了9期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的高质量专题报道。

来源:腾讯医典

陈忠平,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神经肿瘤科创科主任(胶质瘤单病种首席专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创始人/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创始人/荣誉主任委员,广东省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神经外科疾病诊治经验丰富,特别是对脑(神经系统)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和综合治疗具有较深造诣,尤其脑胶质瘤诊治颇有建树。在神经肿瘤分子生物学特别是胶质瘤耐药分子机制、胶质瘤血管拟态方面研究成绩突出。

大脑,是人类最神秘的区域,控制着一切思维和行动,神经密布丛生,功能纷繁复杂,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有人说,脑外科手术像在刀尖上行走,而脑肿瘤手术被认为是难度最高的外科手术之一,危机四伏,如履薄冰,需要医生胆大心细。

60 刚出头的陈忠平在国内胶质瘤诊治领域赫赫有名,连续三届评为中国“脑胶质瘤手术 Top 10”医生。在神经肿瘤的医路上已经走了 30 多年,做过的手术数千台,如今每周仍忙碌在临床一线。他的微信英文名是“workingant(工蚁)”,中文名是老农民。

“做手术时,不能想是在人身上做,要像做一件艺术品一样尽力完美,当一个瘤子切得很干净,病人又恢复得很好时,作品就成功了。”陈忠平说。

在他的书柜上,有一幅香港同行赠予的字联——“刀法如神”。

脑肿瘤病因是世界难题,患者比其他癌种担忧更深

周二上午 8 点半,陈忠平刚刚从 21 楼病房查房结束,又马不停蹄坐进了三楼的专家门诊。挂他号的病人,有来自较远的黑龙江、海南,也有来自湖南、江西、福建等附近省份的病人,基本都从外地慕名而来。

脑肿瘤整体发病率比较低,大概十万分之十几,但分类却很复杂,按照目前 WHO 分类,统一规范后主要有 7 大类,每一类多达十几种,最少也有 5~6 种,瘤种算下来有大几十种,涉及范围很是广泛。

“脑肿瘤的发病原因,可能跟电离辐射有关系,但也没有客观依据,极少数脑肿瘤与遗传有关系,有家族倾向。”

关于脑肿瘤的病因,陈忠平说的客观而谨慎。

10 年前,著名的美国 M.D. 安德森肿瘤医院一位流行病学教授,联合以美国为主和欧洲等近 20 家中心申请到美国 NIH 项目研究基金,来研究脑肿瘤的家族性倾向。当时,邀请陈忠平联合哈尔滨医科大学、四川华西医院一起参加,但最后因为经费紧缺而未能如愿。

但关于脑肿瘤病因这个世界难题的探索,陈忠平一直没有停下脚步。

2017 年,一个广西玉林的儿童患者和他的舅舅,先后因髓母细胞瘤来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经过了解病史,陈忠平发现这个家族里另外一个舅舅也在数年前患过髓母细胞瘤,这让他很感兴趣。当时,陈忠平团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们为这个家族成员抽取血液样本,进行研究,目前已查到几个突变基因,但与疾病的关系还在研究中。

脑肿瘤患者爱问什么问题?

“第一个问题,良性还是恶性;第二个问题,治疗效果怎么样?”

陈忠平告诉腾讯医典记者,这是脑肿瘤患者最爱问的两个问题。尽管,脑膜瘤大部分是良性,但如果长在要命的位置,比如脑干周围,处理也会相当麻烦。

因此,脑肿瘤患者比其他肿瘤患者担忧得更多一些,因为脑部手术风险高,出现任何的细微问题,都可能会影响一些身体的功能,比如出现手脚不能动、语言功能障碍等情况。

陈忠平强调,一旦选择脑部手术,患者没有后悔药可吃。

阴差阳错的选择,结缘中山肿瘤后筚路蓝缕

陈忠平是1977年文革结束后的第一代大学生,师从我国著名脑外科专家杜子威,当时的苏州医学院在神经外科领域很有名气,全国首批5位神外博导中,其中两位(杜子威、鲍耀东教授)都出自苏州医学院。

“学医时喜欢看内科书,没想到被分配到脑外科。”在苏州做了10年神经外科大夫后,陈忠平远赴加拿大,希望能学习更多前沿知识。

1998年底,借道日本开会的机会,陈忠平接受时任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院长曾益新的邀请回国面试,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橄榄枝,希望他回国到中山肿瘤医院组建神经外科。面对国内对人才的求贤若渴,在加拿大生活还算不错的陈忠平动心了。

但从国内走出去的他明白,当时的中国医疗水平是个什么情况,即使是在较为发达的广州,想建立一家神外科科室,也是困难重重,尤其是在肿瘤专科医院。

1998年,女儿已经读4年级了,陈忠平在女儿回苏州老家上了几个月课后,问她是否喜欢国内上学,获得女儿肯定的答复后,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他带上妻女一家人回到了广州,落地生根,开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

当时,国内都很重视引进海外人才,但现实条件很是困难。陈忠平从一名“光杆司令”开始,一点点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室。

很长一段时间里,陈忠平的神经外科需要和泌尿外科合用一个病区,这样的情况坚持了快 10 年,经过不懈的努力,发展到现在具有两个病区、15 名医生,神经肿瘤年手术量千台,此外还有 1000 人次化疗的神经外科/神经肿瘤中心。

全国专职脑肿瘤化疗医生少,陈忠平团队被称为“黄埔军校”

“陈医生,我真的走投无路了,求你救救我女儿。”

门诊上,一位来自福建龙岩的母亲吸引了记者注意。她的女儿 14 岁,因为髓母细胞瘤瘤手术两年来已经做了两次手术,这次在当地检查发现出现左颞叶占位,于是连夜坐了 10 多个小时火车赶到广州。陈忠平嘱咐她,尽快带孩子做PET/CT 检测脑肿瘤糖代谢情况,以判断是否需要第三次手术,而复发的重要原因,就是最初没有及时进行化疗。

脑部髓母细胞瘤,小孩子多见,大人比较少。十年前,外科医生观念是做手术要放疗。但化疗却很容易被忽视,实际上,手术放疗和化疗都是必须做的。“只做手术肯定不行,加了放疗还不够,没加化疗一旦复发结果都不会太好。”

但现实情况是,国内脑肿瘤化疗专科医生太缺了!

神经肿瘤特别是胶质瘤的化疗,中国目前主要是神经外科和部分放疗科医生在实施,因此很难细致专业化深入。

基于大量临床经验积累,借鉴西方国家对神经肿瘤有专门的神经肿瘤化疗医生(Neuro-oncologist)的成功经验,陈忠平在国内开创了神经肿瘤化疗的中国模式。他在神经外科内吸纳入肿瘤化疗医生,培养专职的神经肿瘤化学治疗医生。

“全国专职的脑肿瘤化疗专业医生不到十个,包括我培养的两个博士后,我们科室两位医生,10年前开始我们每年办一期神经肿瘤化疗培训班,每一次10几20几人。”陈忠平半开玩笑地说,业内的同行把中山肿瘤医院比做国内神经肿瘤领域化疗的“黄埔”,培养了许多神经肿瘤化疗的医生。

但让陈忠平感到遗憾的是,尽管十多年前他就开始呼吁神经肿瘤化疗的重要性,专职的神经肿瘤化疗医生仍然凤毛麟角。

因为脑肿瘤化疗效果不算好,神经内科医生往往不愿选择,而肿瘤内科医生对化疗熟悉,却对神经系统病情判断不够了解,加上没有相应亚专业的职称晋升优势,放在肿瘤内科或神经外科都没有优势。

明知山有虎,还愿虎山行:和病人一同冒险

陈忠平告诉腾讯医典记者,大多数脑肿瘤家属会理解手术的风险性,但还是会有不少病人会说,“我又不知道,我又不懂”,这让医生很是为难。

“陈医生,我这个病多是良性,你觉得我能不能一直保守治疗,和脑瘤和平共处?”在当天门诊上,来了一位湖南的36岁男子,他在佛山的恒大地产工作,考虑可能是二级少突胶质细胞瘤。

陈忠平知道病人是害怕担忧手术,但他只能给予建议,如果治疗就必须手术,保守治疗等于不治疗,肿瘤增大占位严重,就好比水瓶加水到很满总会漫出来,等到哪一天站不起来了,医生也就无能为力了。

“如果你信任我,我们一同冒险。”

“脑肿瘤外科手术很容易出现预后不好的情况,如果患者/家属不能理解配合,医生就很难做。”陈忠平如是说。

操着一口江南口音的陈忠平,有着江苏人特有的精明、干练和豁达。谈到这些陈年往事,他笑了笑说,“做手术时就要聚精会神,不能有杂念,也不能想在人身上做,而要像做一件艺术品一样尽力完美,当一个瘤子切得很干净,病人恢复得很好时,作品就成功了。”

“一个科室,一个协会,一本杂志”这是陈忠平最满意的三个小目标,如今已经逐一实现了。他建立了国内独树一帜的具有脑肿瘤系统规范化综合治疗优势的科室; 2001 年牵头组织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神经肿瘤学术团体——广州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随后又在 2004 年组织成立了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创办了我国第一本神经肿瘤学术期刊《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身为神经肿瘤沙场奋战多年的一个老兵,陈忠平依然精神矍铄,活跃在神经肿瘤临床研究一线。就像他自己所说,医学浩瀚,医病的同时也是研究探索的过程,他也像他的微信号 workingant 和老农民一样,工作勤奋如工蚁,生活做个简单的老农民,把更多余热奉献给中国的神经肿瘤事业。

陈忠平教授为《广东医学》专题报道撰写的述评

陈忠平.脑胶质瘤治疗的新思路[J].广东医学,2000,21(10):809-811.

陈忠平.重视脑转移瘤的综合治疗[J].广东医学,2002,23(1):1-3.

陈忠平.重视脑胶质瘤的个体化综合治疗[J].广东医学,2005,26(9):1169-1171.

陈忠平.颅底肿瘤的手术治疗[J].广东医学,2008,29(1):1-2.

陈忠平.后颅窝肿瘤手术治疗的微创理念[J].广东医学,2011,32(11):1365-1366.

陈忠平.重视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治[J].广东医学,2015,36(17):2609-2611.

陈正和,陈忠平.胶质瘤治疗的现状与思考[J].广东医学,2017,38(1):1-2.

柯超,陈忠平.脑膜瘤的治疗现状与思考[J].广东医学,2017,38(24):3705-3707.

蒋小兵,陈忠平.脑转移瘤进入个体化精准治疗时代[J].广东医学,2019,40(1):1-2.

如需全文,请返回本公众号首页,点击底部菜单的论文在线-全文阅读,免费阅读全文.

打开APP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