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上午的阳光从窗口照进来,坐在我们斜对面的年轻人,一半身子在阳光的明亮里,一半在阳光照不到的暗处。这个光影交错的场景,看上去像是对他身份的某种隐喻。
是的,他是一名95后摄影师。十天前,一组在汕尾人社交媒体上持续刷屏的鸟瞰汕尾的照片就出自他之手。
和成熟细腻的摄影作品相比,他在回应采访时显得有些拘谨和迟疑。回答每个问题前,他先会思考五六秒,这多少有点像按快门,构思好了再拍。但他的答案,透着果敢和自信。
现在,他带来了上面这个不到三分钟的视频短片,和南方+汕尾频道联合首发。这部纪录汕尾城市风光的短视频——《山海之城》,从构思、拍摄到剪辑都是他一人前前后后历时两年完成。
他叫波斯菊,从小在汕尾长大,去年刚从深圳大学光源与照明专业毕业,今年是他玩摄影的第五个年头。
南方+:最初是怎么接触到摄影的?
波斯菊:舅舅以前是摄影师,家里有一部卡片机,高考那年暑假比较空闲,就开始在(汕尾)城区附近拍。
南方+:有人用段子调侃过玩摄影的成本问题,你怎么看待这种调侃?
波斯菊:我刚开始其实没怎么花钱,后来感觉受到器材限制,想买更好的镜头,但又不能老向父母要钱,就利用课余时间做摄影兼职。我还记得第一次兼职是拍一个很无聊的商场活动,150块钱拍一个下午,不过后来就慢慢涨价了(笑),基本上兼职赚的钱都能满足我购买器材和外出拍摄的开销。
南方+:你中意什么样的拍摄题材?
波斯菊:一开始是拍花呀鸟啊之类的,拍了两个月后就开始拍人像,也是那个时候慢慢建立起了信心,后来觉得拍来拍去都一个样,就开始拍城市风光,比较宏观大气。也是在那时接触到了延时摄影,发现原来动态的东西拍出来比静态更有感觉,能表达的东西也更多,便开始研究拍视频。后来也有玩航拍,航拍比较不受地面遮挡物的影响,还能拍到许多到不了的地方,比如一些封闭上不去的楼房。
南方+:还记得第一次从摄影中获得认同感的时候吗?
波斯菊:应该是两年前的春节,我拍了几张汕尾的烟花图发朋友圈,后来发现好多人在转发我的照片,开始感觉自己的作品被认可了,挺开心的。
南方+:你在大学时的专业不是摄影,后来接受过专门的摄影培训吗?
波斯菊:我喜欢学习国外的摄影作品,其实我没上过专业的摄影课,都是自己摸索,感觉这样可以不受别人影响,更容易拍出自己的风格。
南方+:这次的视频短片拍了多久?
波斯菊:这个视频其实算是我这两年的素材精选合集吧。很多人在深圳、广州这些大城市拍很酷炫的视频,从完全不一样的视角来诠释一个城市,但汕尾好像还没有人尝试过。这次的视频在我脑海里酝酿了两年,我打小在汕尾这座海滨城市长大,周边的海其实都看过无数次了,但海上日光变幻,月色撩动人心,海鸟和渔船都是看不腻的,我就想把这些记忆拍成视频,但那时技术还不成熟,直到后面航拍的加入、剪辑思维的提升,修改了11个版本,才对现在这个版本比较满意。
南方+:在这个两年的拍摄制作过程中,有没有过孤独无助的时候?
波斯菊:我比较喜欢一个人拍,因为和别人合作,意见可能会不统一,毕竟摄影是种十分主观的行为。而且很多宣传片幕后都是一个团队,但我想如果我一个人也能做出来的话,成就感肯定会更大。
南方+:这部视频拍了汕尾二十多处景点,你自己最喜欢哪里?
波斯菊:我最喜欢视频开头的品清湖。冬日凌晨六点的品清湖,海天一线处是由蓝到橙的过渡色,偶尔有渔民在氤氲的水面上悠然驶过一叶小舟,泛起一阵又一阵的涟漪,感觉那个画面很诗意。
南方+:你想用镜头呈现给观众一个怎样的汕尾?
波斯菊:在外读书时,我发现身边人对汕尾的印象都不大好。后来我发现不只是外地人,其实很多汕尾本地人对汕尾的误解也挺大的,之前就有人在我公众号留言说在汕尾生活了这么久,都不知道汕尾原来还有这么好看的地方。所以我就想把自己熟悉的家乡用自己心中的画面呈现出来。我是个不善言谈的人,拍摄时的感觉都在照片里了。“温和、静谧、质朴、安详”大概就是我对汕尾的感觉,也是我最喜欢的照片风格。我打算在下一部片子里多加些汕尾的人文细节。
南方+:听说你还拍过很多其他城市,拍过其他城市再来拍汕尾,从个人体验的角度,你觉得汕尾和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波斯菊:格局,我觉得格局可以更大些。
接下来让我们欣赏波斯菊镜头下的汕尾!
【全媒体记者】陈欣欣 南小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