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之死》触碰了自媒体的表达边界 | 附咪蒙回应

一面
+ 订阅

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本科选择了会计专业,毕业后不断打工赚钱补贴家里,最终染病去世。这是来自咪蒙旗下公众号出品的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寒门”“状元”“死亡”等多重吸引眼球的信息叠加之下,从1月29日晚开始,该文在短时间内迅速刷爆朋友圈。

在文章刷爆朋友圈的同时,对文章内容真实性和价值观的反思和评论也越来越多。许多人开始质疑这篇文章是虚构的。目前该篇文章已经被删除。有文章指出,该篇文章出自自媒体大V咪蒙旗下的公众号《才华有限青年》,有明显的编造痕迹和逻辑漏洞,怀疑是虚构。

作者在文中表示,该篇文章撰写之前已经获得了死者家人的同意,并且在文章末尾注明:“为保护他家人的隐私,我隐去学校、自己的姓名、周有择也是化名。希望所有的高中同学、老师以及相关知情人士,看到这篇文章后不要向外界透露太多关于他的真实信息。希望他们一家人得到保护。”随后,作者称将会承担死者妹妹四年大学的基本学费。

“寒门状元之死”之所以触发激烈争议,并不在作者是谁,而是其作为一篇自媒体文章传达了什么、是如何传达的。再进一步说,就是自媒体的表达边界。

凡是读过这篇文章的人,估计都会有一个大致相似的印象,那就是它讲述了一个“寒门之子”的理想人格与现实生存剧烈冲突的过程,其中充满了“寒门”“状元”等鲜明的标签,以及作为第三方的“我们”与主角的“他”的鲜明反差,凸显了坚守理想人格的生存之艰。显然,这戳中了很多人的现实经历、感悟,这或许也是其短时间内成就“10万+”的关键。

▲爆款文《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摘要。

讲情怀、宣示理想人格,虽然很多“社会人”对此不屑,甚至嗤之以鼻,但不能因此就被鄙视或禁止,所以当年周星驰先生一句“人如果没有理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足以引起很多人共鸣。问题在于,讲述者是如何传达的?

就“寒门状元之死”而言,最大的质疑就是文中很多事实“硬伤”。比如,“主人公2013年高考,高中看过《灵魂摆渡》,而《灵魂摆渡》2014年才上线”。再如,周有择以693分的总分拿下了市理科状元,而2013年四川省的理科高考各市最高分为707分,且不存在有693分的考生。至于文中那位一把年纪的奶奶,抱怨孙女没有继续读书、工作了两年就很世故,恐怕都是“细思极恐”的情节。

也许有人反驳说,一篇微信公号文章而已,大可以完全当小说来读。可不能自圆其说的是,无论是文中提到的讲述者同学毕业没几年就在阿里快速升职,以致阿里不得不发声明澄清,还是文末看似善意的请大家不去打扰“周有择”家人的提醒,传达的都是讲述真人真事的信息。那么,我们是不是要称赞一下作者“不着痕迹”的高超技巧呢?

所以,虽然扒出了“咪蒙”与这篇文章的千丝万缕联系后,让很多人坚定了质疑,但我还是认为,重要的不是作者,而是这篇文章到底是什么?

我们可以把它当小说看,但需要明确的是:作为小说,比这个情节精彩的多了去了,倘若明确作出说明,估计未必会吸引很多人关注转发。我们也可以把它当一篇记述一个人经历和感受的文章看,但倘若要借此来传达某些情怀、理想,那么前提是必须基于事实,否则脱离了真实谈何情怀?

恶意揣测,或许作者既没有把它当小说创作,也不想讲经历谈情怀,而仅仅是为了生产一篇吸引眼球的“爆款”。这背后的逻辑,恐怕就是眼球——流量——收益吧。再退一步,制造“爆款”也不必然要受到指责,像《啥是佩奇》那样,即便也有网友挑刺,但至少大家看的时候是明白的,故事就是故事,与真实是有界限的。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前几年“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等网文,如果按照相关部门调查所说是当事作者“泄愤”的话,那么“寒门状元之死”算是为了“爆”而爆吧。兴许按他们的逻辑,批评质疑也好,封禁也罢,能搅得大家争论得不可开交还是一种能力呢,至少达到了吸引眼球的目的呀。

只是,如果我们因此而感动万分的话,就有点“被人贩子卖了还替他数钱”的味道,简直辱人智商。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独家联系了咪蒙本人,了解到她对外界各种质疑的回应。

1月30日下午,咪蒙在个人朋友圈发布了与此事相关的公告《才华有限青年回应一切》。

针对外界质疑,才华有限青年团队在公告中称《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文章不是新闻报道,而是一篇非虚构写作,“故事背景、核心事件是绝对真实的。”才华有限青年团队表示,为了保护文中当事人、当事人家属和其他同学、老师的信息,他们在细节上做了许多真实情况的模糊化处理,包括学生省份、一些细节的时间线、分数、公司、原本的照片等等。

image.png

【统筹】张蜀梅 谢苗枫

【记者】欧楚欣 沈丛升 张东锋 丁建庭

【校对】吴荆子

编辑 许晓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