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静午后,行走在勒流上涌阡陌小道,走读那见证上涌百年来繁荣兴衰的祠堂文化。转角路过莱嵩孔公祠,忍不住驻足,青砖、瓦顶、砖雕,精致的立体壁画因为年久失修而部分掉落,但是惊艳的色彩和优雅的造型并没有被时光掩盖……由于长期风吹雨打而日渐被模糊的精美,让人不禁为它们感到悲伤。
上涌现存最大的有莱嵩孔公祠和东泉孔公祠。
莱嵩孔公祠,始建于1930年,重修于2014年,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为青砖建造,砖木结构,瓦顶,有砖雕、灰塑,是上涌村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圣裔祠堂。
莱嵩孔公祠外墙完好,坚固青砖成为上涌百年历史的见证者。
东泉孔公祠,始建时间已经久远无法追溯了,200平方米的建筑里,坚实的砖木结构搭配瓦顶,线条感仍在。村境内还有始建于清末的流泽书院,与莱嵩孔公祠已列入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经过岁月洗礼的立体壁画的形神依旧存在。
祠堂里承载“仁义礼智信”
孔氏家风代代相传
勒流街道上涌村,元朝末年,由孔、何两姓开村,沿河涌居住生息,孔族是孔子第十一代后裔,由族人定名为上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保留有古老的祠堂老榕树和一棵历史悠久的古松树,享有“先有古松后有上涌”的美誉。面积2.55平方公里,辖下7个村民小组,村民姓氏多为孔姓、何姓。300多年前孔子第55代后人孔道念入赘黄氏家,随后开枝散叶而形成。
上涌村孔氏家族一直传承着学诗、学礼的祖训,不仅坚守着重视教育的传统,还将父慈、子孝、仁义礼智信的家风代代相传。主要宗族活动是祭孔,每年清明和重阳期间,该村的孔氏后人都会前往广州白云山凤鸣岗古墓群,祭拜第43、44、45三代岭南孔子后裔始祖。此外,还不定期参加周边孔氏宗亲庆典活动。
上涌保存较完整的莱嵩孔公祠,青砖建造,外立面坚固无比,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在祠堂门口处,可以看到两边残留的立体壁画,在雕刻方面,即使残缺也能看出工艺精细,形神兼备,富有动感的颜色和气势仍在,建造之初整体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呼之欲出。作为圣裔祠堂,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百年来承载着孔氏文化的作用,帮助孔氏文化得得到延续。
质感木门见证了上涌孔氏文化的盛与衰。
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村里保存有不少孔氏圣裔祠堂,家家都供奉着孔氏先人牌位,村中随处可见的祠堂石墩上也刻有族氏典故。
村里依然按照孔子老家地名而命名巷道,如昌平路、南安路、中兴路等,处处让人感受到孔子的圣人遗风。
代表碑刻有立于丙寅(1926年)四月夏浴佛节日的“洙泗渊源”(广琛篆于蠖庐),与“昌平之门”、“天南圣裔”、“派源东鲁”等四块石刻均原为上涌村闸门上的石横额;还有“荆秀书舍”、“御前古道”石刻。
《岭南顺德县上涌乡孔氏家谱》
建设村史馆
打造党员群众精神新家园
上涌村委会表示,多年来,上涌村民们对于修缮祠堂的愿望日趋强烈。
孔子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可。上涌村委负责人表希望,作为“孔氏后裔村”,希望经过修缮能够提升上涌的文化底蕴。同时,强化村里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改善村民贫乏的文化生活,成为上涌宣传文化阵地。
据悉,2018年上涌村开展党建实务化工作,党员志愿者定期入户联系群众,收集到相关的建议和意见,群众普遍认为:近年农民的生活得到普遍提高,但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相对滞后,特别是村内的多座的祠堂年久失修,日渐破败令人痛惜,对修建文化阵地的愿望尤为强烈。
洙泗渊源
上涌村党委拟通过“建设村史馆,打造党员群众精神新家园”为切入点,修缮村内目前仅存面积最大的乐泉孔公祠,建设为上涌村史馆,以修补、加固为原则,对乐泉孔公祠按建筑物原风格、原材料、原形制进行修缮。拟打造村史墙、村史文化长廊,具有陈列、教育、文化等基本功能的村史馆。
同时,结合孔子传统文化的传承,联动开展开蒙礼、入学礼、成人礼等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上涌村史馆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既留住人文精神,也留住乡音乡愁,凝聚人心,是保护乡土文化的迫切需求,也是上涌村人民的美好愿望。
上涌村委希望,作为勒流街道唯一一个仍在赓续孔圣香火的自然村落,应该着力打造孔子文化,修复宗祠,鼎盛香火,挖掘、整合、盘活现有的历史人文资源,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
延伸阅读
据顺德县志记载:先有古松,后有上涌。古松的由来,在口耳相传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在800年以前,上涌村所处之地是一片海滩,这棵古松的种子顺水漂流而下,在上涌搁浅,落地生根。后来,上涌村才出现并发展至今。很多老一辈的村民坚信早在上涌开村之前,这棵古松就已存在。按照上涌村至少有500多年历史来推算,这棵古松的树龄或近千年。
走祠堂,看家风系列报道
龙眼:百年沧桑诉说“龙渚”家风传承
南水:水乡文化,孕育南水醇厚家风
江义:有座集千百家之义的祠堂
冲鹤:品味乡愁之所在
素材
综合整理:匠心勒流微信编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