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干货!广东省政协会议首次记者会,委员们提了哪些建议?

南方+ 记者

建设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大学、破解农村基础设施“重建轻管”、引导青年人才返乡参与乡村振兴建设……1月28日下午,政协第十二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召开记者会,委员们就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等话题回答记者提问。

大家谈履职、话民生、提建议,展示委员履职风采,展现广东省政协工作亮点。委员们都在关注什么?跟着Plus君一起了解一下。

关键词一:粤港澳大湾区

过去一年,省政协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硕果累累。

省政协委员,省社科院院长、党组副书记,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 王珺

省政协委员、省社科院院长、党组副书记,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王珺介绍,2018年,省政协委员从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机制、融合发展机制等方面提交了60余件提案。部分委员的建议被吸纳到省委、省政府有关发展规划和制度文件中。据省相关部门反馈,委员的很多意见建议都已经被纳入到正不断完善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当中。

在记者会现场,不少委员的发言都涉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青年交流、教育、交通等领域带来接地气的建议。

建设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港澳青年在广东创业就业已经到了蓬勃发展的阶段,过半在粤的港澳青年有意愿在广东创业就业。”省政协委员、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副书记、广东省青年联合会主席张志华说。

省政协委员、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副书记、广东省青年联合会主席 张志华

虽然港澳青年创业环境日趋向好,但是仍面临创业项目受限、创业资金支持不足,教育、医疗、生活等政策缺乏保障等瓶颈。张志华援引广东省青少年事业研究与发展中心调研报告的数据说:“港澳青年对于在内地创业的主要忧虑,居住交通不方便占43.2%、子女教育问题占27%。”谈及来粤创业面临的首要挑战,43.5%受访港澳青年认为是创业资金缺乏,54.5%受访港澳青年认为是创业经验与市场认知不足。

为此,张志华呼吁建设一批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整合大湾区城市优惠政策以及相关厅局资源,联合粤港澳三地银行、证券、金融机构强化金融支持,在基地建立“一站式”港澳青年服务平台。在城市公共服务政策创新方面,要提升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软环境。张志华建议,为港澳创业青年提供青年公寓及人才公寓,为频繁往返港澳的内地人群提供便利及套票优惠。

创办“湾区科技大学”

粤港澳大湾区将如何打造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受到与会记者的关注。省政协委员、民盟省委会副主委、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教授邓文基建议,应推动一批流通、审批等政策出台,促进人、财、物和信息等创新要素在大湾区高效流通;开放吸引一批重大科学装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粤港澳大湾区,促进企业“走出去”。

省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教授 邓文基

此外,邓文基提出由粤港澳三地政府在深圳河套地区共同创设“湾区科技大学”的建议引起不少人的兴趣。他指出,粤港澳三地虽然积极推进合作办学,但尚未有专门的高等教育框架协议和对接机制,合作力度有限、协同发展不足。港澳基础研究的优势和内地完善的产业链优势未能有效结合,科研成果产业化不足。在他的设想下,“湾区科技大学”对标世界一流大学,是以全新的联合办学模式建设的一所立足应用基础研究、服务大湾区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型理工科大学。与此同时,建立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框架协议,依托粤港澳高校联盟,推动教育资源共享,特别是聘请港澳高水平教授来粤授课,支持国际化教学。吸引国内外一流大学来大湾区建设国际化、创新型、高水平特色学院或分校。

省政协特邀委员、澳门广州社团总会常务副理事长 马志达

为了实现粤港澳进一步合作,便捷交通来往迫在眉睫。随着港珠澳大桥的通车,横琴作为唯一直接连接粤港澳三地的区域,必将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程及促进港澳融入国家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省政协委员、澳门广州社团总会常务副理事长,剑鱼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志达建议,将横琴口岸打造成“智能便捷化”示范性口岸,实现通关智能、高效、便捷。他指出,粤澳两方检查单位要充分协作,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探索实施“入境检查、出境监控”,最终实现“单边验放”。

关键词二:乡村振兴

“2018年,省政协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粤东西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情况,开展了多层次系列化的民主监督和协商议政,为我省强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

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 陈祖煌

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陈祖煌在今天的记者会上首先发言。他介绍,今年省政协将围绕“加快构建珠三角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分类推进城中村、城郊村、纯农业村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等议题开展专题调研,重点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规划和建筑形态、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开展民主监督。

破解农村基础设施“重建轻管”问题

有记者提问,如何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进而有效推进广东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省政协委员、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森平回答道,广东农村的基础设施“重建轻管”是一个突出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省政协委员、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杨森平

对此,杨森平总结了三个原因:

其一,不愿管——在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对基础设施实行专人监管需要花费较大的财力和精力,地方政府往往将主要精力和较大财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其二,不会管——一些村干部及村民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能力不足,缺乏管理基础设施的能力。

其三,没钱管——政府后续投入资金不足,运营机制存在问题。

杨森平建议,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坚持“谁投资,谁拥有产权和收益权”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对于国家和集体投资的纯属公益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应由政府承担管护责任,安排支出管护费用。对于一些准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工程的管护可以引进市场方式。

省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教授 汤惠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居环境整治也是“硬骨头”。省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教授汤惠君提出,推进编制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民需要、体现乡村特色的规划,合理安排整治任务和建设时序,确定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并提出明确的环境整治路线图、时间表。以规划为引领,强化农村风貌管控,建立乡村建设审批许可制度,根据区域乡村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提供农村住房建设户型参考样图,确保乡村文化和乡村特色。

引导青年返乡参与乡村振兴建设

“乡村衰落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人,更缺乏人才。”省政协委员、广州岭南教育集团董事长贺惠山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只有让人才、尤其是年轻的人才想下乡、要下乡,才能真正破解乡村人才队伍的长期建设困局。

省政协委员、广州岭南教育集团董事长 贺惠山

“农业苦,农村穷,当农民不体面!”贺惠山经常下乡做基层调研,在他看来,这并不能反映真实的农村。他援引商务部的统计说,2017年农村网店有980多万家,从业人员有2800多万,这些绝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建议,要适应年轻人对于职业体面感的需要,把握最新的市场动向,与最新的产业结合,尤其是“互联网+”模式、创意农业、新型农业服务业等。

“要推动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中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贺惠山指出,我省农业类学校的数量明显少于改革开放前,这是市场因素决定的,从招生的角度看,单纯发展农业类院校和农业类学科专业很难吸引大量考生。他建议,创新教育理念,打破学科和专业壁垒,以事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核心,大量培养与农业相结合的交叉复合型人才,使得职业的地域性界限模糊化、青年学生的选择多元化。

【记者】杜玮淦 龚春辉

【摄影】张梓望

【校对】杨远云

编辑 姚昱旸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