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

广东省户外运动协会
+ 订阅

  1月7日,由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广东园林学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讨会暨驿道讲坛在华南理工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粤港澳大湾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曹劲所长作题为《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学术报告。

  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出发,曹劲详细介绍了南粤古驿道上的古道、古桥、古驿站、古村落、民俗民情、史实传说,以及15个重大考古发现,展现南粤古驿道丰富的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了南粤古驿道的开发和拓展,不仅是岭南纳入国家大一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独特历史见证,更是促使岭南地区熔中原文化、南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海外文化等多种文化于一炉,最终形成岭南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和见证。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曹劲所长

一、作为文化遗产的南粤古驿道

  南粤古驿道是指1913年前广东省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是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随着现代交通体系的发展,这些曾经辉煌通达、车马喧闹的古代道路逐渐被湮没,被覆盖,或者被遗忘在深山野岭、荒草萋萋之间。它们饱含岁月之美,却又日渐凋零。

  2016年,广东省启动了南粤古驿道保护与利用工作,至今已经发现的古驿道遗存200多处,陆路遗存233条,总长710.44公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以这样的古道网络为基础,多措并举,结合体育、文化、旅游等方式,让都市人踏上古驿道、走进古镇古村,让乡村换发活力,真正实现文化遗产的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利用。

  作为亟待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南粤古驿道的概念从提出伊始就一直在不断扩展,层层推进。无论是驿道、官道、民道,还是遍布南粤大地的古代道路,都纳入了保护对象。其中既有梅关古道、西京古道这样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但更多的是大量寂寂无名的乡村古道,包括山路、水路和陆路,以及这些道路上的驿站、茶亭、码头、桥梁、关隘、卫所。

南粤古驿道历史演变图

1. 古道

(1)羊蹄岭古驿道

  羊蹄岭古驿道是沟通广府与潮汕地区的千年古道。明景泰年间,拓宽驿道,建亭砌石,置僧施茶,建成为粤东的邮传大道。清乾隆年间,在岭上建立五座关隘,以险道雄关闻名于闽粤两省。2018年5月经考古队员勘探,确认现存路面为明清时期建成。

(2)岐澳古道

  岐澳古道修筑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沟通了当时经济非常繁荣的石歧和澳门。在岐澳古道沿线,不仅有货物的往来、商业的贸易,更多是文明文化的交流、价值观的传播,成为了整个华南地区人民放眼看世界的旅途,涌现出孙中山、郑观应、陈芳、唐绍仪等一大批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岐澳古道

 

2. 古桥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南粤古驿道上有非常多的古桥,其中既有像潮南古道上用简朴的青石板搭成的桥,也有粤赣古道上长年淹没在水下、偶尔露出水面的永定桥,也有像潮州老城东门外的广济桥。广济桥是沟通闽粤两地的重要桥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潮州广济桥

 

3. 古驿站

  南粤古驿道上还有很多的茶亭、驿站、关隘,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驿站还呈现出不同的风貌,非常有趣。如果我们把南粤古驿道比喻成古代的高速公路,这些茶亭、驿站和关隘就是古代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在古代,修建茶亭往往是当地乡绅的义举,讨点水喝是不用付钱的。在梅关古道上,还有一副著名对联叫“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告诉我们在和平的年代,关隘可为南来北往的旅人提供歇脚休息的地方;在战争的年代,关隘则保卫着人民的安全。

梅关古道

 

4. 古村落

  道路与村落密不可分,我们还要保护那些因道路而兴旺的古城镇、古村落,以及相关的乡规民约、风俗节庆、传统手艺和传说故事。

(1)乌迳古道  新田村

  “庾岭未开,乌迳已通”,乌迳古道是粤赣水陆联运通道,为粤盐、赣粮、闽茶运销之路,对三省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在交通带动下兴起的村落、城镇不计其数,享有“西晋第一村”美誉的新田村先祖便是循着乌迳古道,一路南行落户于此的。新田村自建村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许多风物民情保存完好,堪称一座鲜活的民俗博物馆。

(2)梅关古道  珠玑巷

  自唐代张九龄下令凿通梅关,梅关古道便连接了江西的章水和广东的浈江,沟通了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珠玑古巷因道而兴,夹道成镇,从驿站发展为一个商业重镇,成为了中原南迁氏族的驻足地和发祥地,现已成为当今中外粤人的寻根之地。

(3)龙湖古寨

  龙湖古寨地处潮汕平原,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曾是望族聚居、富商云集的商埠。古寨的结构讲究,寨中央直街由于形似“龙脊”,加上该寨四周韩江水、池塘湖水环绕,因而称“龙湖”, 直街东面有三条街,西门有六条巷,形成了“三街六巷”的工整格局。当中保留的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贾富绅豪宅100多座,不少有五进、十进之深。

龙湖古寨

 

5.民俗民情、史实传说

  在南粤古驿道上,还有很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民俗民情、史实传说。在古驿道沿线的古村落里,还保留着非常独特的民俗节庆,如乳源瑶族长桌宴、连州瑶族高台小长鼓舞、郁南禾楼舞等,这些民俗都与民族迁徙密切相关。

  回溯历史,很多贬谪岭南的官员,都曾沿着古驿道踯躅独行,来到岭南: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贬谪潮州,积极为民谋福,传播中原先进文明。为感恩韩愈,潮州很多地名都为纪念韩愈而命名,正是“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贬谪惠州,写下“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篇。终老之时,苏轼反思人生,自认为平生功业皆在“三州”,惠州则居其一;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在被贬徐闻后,用三年时光纵游饱览岭南风物风情,在韶关、广州、湛江徐闻、惠州罗浮山、深圳南头等地均留下足迹,写下不朽名篇。

与岭南结缘的古代先贤

  以道路、关隘、码头、桥梁、市集、村镇、建筑、风俗民情、人物故事等文化遗产为核心保护内容,进而衍化出作为空间规划对象的“南粤古驿道”。南粤古驿道以广州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延伸的6条线路网络,包含了14条主线,56条支线,贯穿全省各个区县,串联起近千处历史遗存。

 

二、南粤古驿道的遗产价值

1. 南粤古驿道的遗产价值

  南粤古驿道的遗产价值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广东地处我国南疆,北枕五岭,南濒南洋,是一个相对独立且自闭的地理单元。散落在广东省境内古代交通线路是中原王朝翻越南岭,突破地理限制,实现移民开发,沟通政治经济往来的必然结果,也是控扼边陲,维护国家统一的有力工具。

  另一方面,南粤古驿道不仅是广东省内各区域与民间人员、货物、信息往来,保持密切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联系的重要交通孔道,也向南北两个方向延伸:它一头穿越南岭北脸长江流域、中原腹地、进而借由京杭大运河沟通整个北方地区;另一头南行放洋出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北非等海外诸国、诸文明产生持续的文化交流和沟通。

南粤古驿道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2. 南粤古驿道的遗产构成类型

  按照南粤古驿道上文化遗产的性质,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古道和交通史迹,即古道本体,包含古驿道及其相关附属设施,如茶亭、驿站、关隘等。

  二是城市与村落史迹,反映聚落与古驿道之间的互生关系,很多传统村落曾因古驿道兴旺,后来也因古驿道交通功能的弱化而衰败。

  三是商品生产与贸易史迹,反映南粤古驿道在区域交流中所承担的经济职能,如古代的烧制陶瓷的窑址,往往位于交通便利的地方,因为陶瓷生产后需要通过水运输送。

  四是多元文化史迹,反映南粤古驿道在区域交流中所承担的文化职能,如文化的交流、价值观的传播,在古驿道上发生,并且留下历史遗存的见证。

南粤古驿道的遗产构成类型

 

三、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

1. 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的定义、类型和标准

  随着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的不断开展,众多历史文化遗存重现回到大众视野。2018年12月27日,广东省文物局、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共同发布《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向社会公布古驿道沿线的15处重大发现,包括文物考古新发现、调查研究新发现和社会人士新发现。

  南粤古驿道的重大发现,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文物古迹,以及对原存实物的重大新认识:一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碑刻、标语等实物遗存;二是能够反映政治、军事意图和经贸、文化、宗教交流,以及历史人物、民众迁移的古道遗存;三是在建筑形式、规划设计及其与环境景观结合方面,具有普遍价值的建筑群体;四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考古学文化遗址和建筑基址等。

  凡提名列入《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或文化价值,并符合下列其中一项标准:一是埋藏于地下的遗迹或遗迹须是依法经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发掘的,并已经有明确的考古结论;二是社会人士发现的古道及其相关遗存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或宣传媒体的广泛关注,并经过专家学者的调查核实;三是经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考证,对原存古道及其相关遗存的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文化价值有科学合理的重大认识或全新的诠释等。

南粤古驿道15处重大发现

 

2. 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部分)

(1)大洲湾遗址

  大洲湾遗址位于江门市台山市上川岛西北部三洲港的西北角,圣·方济各·沙勿略墓园的南侧,当地人称之为“花碗坪”。该遗址是一处有明确明代外销瓷文化地层堆积,中葡历史文献记载较为清晰的早期中葡海洋贸易据点,是明代外销瓷研究、中葡早期贸易关系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该遗址地处古代海洋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出土外销瓷等遗物年代清晰内涵丰富,原产地较为清楚,外贸路线、方向和目的地也较为明了,是大航海时代早期中国与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现。

(2)上正村古遗址群

  上正村古遗址群位于和平县大坝镇上正村境内,分布于和平河及其支流两岸台地。该古遗址群建立起粤东北地区相对完善的先秦时期文化序列。遗址所发现遗存既有岭南土著文化,也有来自长江中下游及福建地区的文化因素,为深入研究岭南考古学文化谱系、先秦聚落形态、岭南与岭北地区文化交流、岭南地区早期社会复杂化与中国化进程等课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物资料。

  该古遗址群所发现文化遗存反映出和平县作为连通岭南、岭北的通道,在先秦百越地区交通往来、文化交流与人群迁徙上的钟要地位,其不仅是地理的通道,还是经济、文化的通道,更是见证岭南地区纳入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的时空通道。

上正村古遗址群

(3)肇庆古城驿道遗址

  肇庆古城驿道遗址位于肇庆市端州区,北近七星岩,南临西江,现存城墙周长2801.2米。据文献记载,肇庆古城始建于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如今,除朝天门北侧于1995年因修路出露并被复原外,其余二门及朝天门南侧均于民国时期因城门填塞、道路抬高而被覆土掩埋。

  该遗址保存状况较好,年代延续时间长,出土遗物丰富,遗迹、遗物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城墙的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各个时期多条道路遗存,保存较为理想,填补了肇庆古城各时期道路资料的空白,是广东省内难得的古驿道材料。南熏门、景星门所发现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城门防御和防洪体系,其形制与筑法之独特,是研究中国古代城门的规制和功能的特殊例证。

(4)莱山遗址六朝墓葬群

  莱山遗址六朝墓葬群位于韶关市乳源县桂头镇北侧,地处武江东岸,主要分布在低矮山岗之上。清理墓葬16座,其中12座皆为六朝时期墓葬。该墓葬群的发现是对广东六朝考古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为深入研究六朝时期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北人南迁”线路问题的重要材料,有助于推动岭南六朝时期“华化”与“侨归”的民族融合问题探讨。

莱山遗址六朝墓葬群

(5)莲花书院遗址

  莲花书院遗址坐落在增城市南香山东南山麓的开阔地,西北高东南低,分五级平台依次跌落,左右两溪环绕,于东侧交汇。书院遗址总宽28.8米,总深58.8米,西北-东南向的主轴贯穿其中,左右均衡对称。

  该遗址是湛若水创办的40余所书院中目前唯一经过考古发掘且保存完整的重要遗址,为中国古代书院特别是明代书院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和社会、文化价值,是重要的考古遗产。

(6)樟林古港古码头遗址

  樟林古港码头是曾经的粤东第一大港,“通洋总汇之地”、“河海交汇之墟”,也是海防军事要冲,红头船起航圣地,著名出洋口岸。古码头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海丝古港口、古航运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也是南粤古驿道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的重要节点。

樟林古港古码头遗址

(7)张文湛故居

  张文湛故居位于中山市三乡镇古鹤村,是中国近代最早一批自费留学生之一、麻省理工学院的第一位华人留学生、近代走出国门探索富国强兵道路的先行者——张文湛幼年生活和学习的居所。

(8)夏街古道

  夏街古驿道是广州增城城区仅存完整的800米长古驿道(包括古码头),为珠三角段古驿道的重要节点,麻石路面两侧历史建筑形态保存良好,其中文物遗存9处。

  夏街古道上的清代建筑经过修缮后,现已活化成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核雕的传承基地,并对外开放。

(9)通真岩“唐宋纪年”摩崖石刻

  通真岩“唐宋纪年”是其中纪年最早的石刻,楷书,阴刻,字纹处涂海蓝色矿物料。铭文竖排,由左至右读,共17行,每行2-8字,共100字,其中3字不清楚。

  石刻留存的官员留字众多,特别是广东转运使、广东转运判官,均是负责运输的官员,这些官员经过通真岩并留有题记,表明这条道路是唐宋时期由广州到湛江的重要通道,是南粤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真岩“唐宋纪年”摩崖石刻

(10)何新屋地契

  何新屋位于河源市连平县大湖镇油村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2018年8月对围龙屋修缮时,施工队工作人员在宗祠大厅的楼阁墙体缝隙中发现了一批从清朝至建国后的地契,地契中涉及的土地包括田地、山地、坟地、园地、河坝等。

  该批地契184件,其中164件来自清朝,涉及了道光、咸丰、嘉庆和乾隆年间,道光年间约占了70%。剩余的20件地契中,有9件来自民国时期,11件来自建国后。在何新屋内发现的清代契约,数量较大,保存状况较好,其真实性和完整性较高,为研究当地金融发展、人文历史、民俗民风、书法文化等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在何新屋内发现的契约

 

  在演讲的最后,曹劲总结,十五项重大发现,从各方面阐释和展示了南粤古驿道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

  一是南粤古驿道的开发和拓展展现了岭南地区内部,岭南地区与长江流域、中原地区乃至海外诸国之间持续不断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并极大推动了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南越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和海外文化间的交流融合。

  二是南粤古驿道是岭南纳入国家大一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和独特历史见证,也是岭南地区熔中原文化、南越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和海外文化诸文化于一炉,最终形成岭南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和见证,更是岭南三大民系(广府、客家、福佬)诞生、形成、发展的直接动因。

  三是南粤古驿道与大一统国家形成及广东社会经济开发过程中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如历代人口迁徙、禅宗南传、陶瓷外传、西学东渐、开埠通商等。

  山山水水记载了曾经沧桑和辉煌,一草一木吐露着远古文明的芬芳。奔跑在南粤古驿道上,我们可以领略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相信随着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的不断开展,古驿道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会重新焕发光彩,被更多人熟知。

 

  (原文刊登于公众号“南粤规划”,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打开APP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