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夹巷中,
逼仄的巷道只能容两人并行,
雨后的小巷笼罩在一层淡淡的烟幕中,
听着鞋子轻叩在石径发出的哒哒声,
给人一种渺远的联想。
寨内的祠堂随处可见,
都是一个姓氏家族历史的见证。
01
达濠筑寨之始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2),倭寇围县城,达濠人应募守御,县城转危为安。归来,各族分筑三寨——达埠、赤港、青林(青篮)——联结自卫,是为达濠筑寨之始。
▲达濠古寨(达埠)平面图
顺治六年(1649)十二月初二,郑成功攻达濠,破达濠、下尾二寨。嘉庆十四年(1809年)赤港、达埠重建寨门。
达埠,即达濠埠,明代称踏头埔。在明嘉靖年间建有寨,后世称达濠寨。“先有达濠寨,再有达濠城”,比达濠古城历史更为悠久。保土安民的达濠诸寨,因战时遭受重创,即便其后有所修复,也只是三三两两。
▲保存较好的赤港寨门,东门与北门于1809年重建
如今青篮寨寨墙寨门已荡然无存,只有四个门的地名及周边古庙保留至今。下尾寨在青篮村南1.5公里之地,乃濠岛人文发祥地,但明代海寇盘踞以及清初的动乱,导致下尾原居民外徙,今为农田和盐埕,是一处令人由衷感慨的“风景胜地”。
▲下尾
02
达埠寨之门
踏头埔、赤港、青林、下尾、马滘、埭头、濠浦、楼下、砂浦——以上九个村落在明朝时便已筑有寨,其中以踏头埔(达埠寨)规模最大。“踏头埔”此名蕴含着“水滨码头”、“临水成市”之意,又俗称达濠埠、达埠。
▲达埠寨东门,烟光凝紫 嘉庆岁次己巳年梅月乡众立 (嘉庆十四年,1809)东门保存较好。门外一侧有真君古庙。达埠东门是一处重要的古迹。
▲东门外“真君古庙”
▲古庙旁的石井:“救世平安”与寨墙
▲古巷口巷的门,题东门之美。门内为古巷口巷,门外古巷口外巷,是达埠的东南门。
▲红字祠巷的门。门外为乌暗池巷,门内进去不远即是红字祠(吴氏家庙)。
▲达埠寨北门面向狮山,门内为“感天大帝”
▲感天大帝即“伯益”,俗称伯爷,伯公,伯爷公,老伯公。《辞海》载:伯益。“益”一作“翳”。亦称大费,古代赢姓各族的祖先。相传他助禹治水,为禹所重用。
苏州街对面的门
门匾上的字看不清了。清乾隆二十八年,在该门外建有永宁桥,连接苏州街。桥下为达濠坑(下段称竹排坑),现已改为西田路。门内为陆厝池,有关帝古庙和达濠普德善堂。关帝古庙左侧为王爷宫巷,一直通向城内。
▲苏州街对面的门,门匾上的字已经看不清了
消失的西门与南门
达埠的西门(俗称西门头)已经不存在了,但留下西门头这一地名,在新兴街的西端。
▲西门头的海山妈(天后古庙)。
▲在达埠西门木坑古庙正对着也有一个门,门没有题字。
南门亦荡然无存,按位置当在达濠古城东门外王爷宫附近,据说此处王爷宫始建于明代,建达濠城城墙时为避开王爷宫而修筑成弯曲的走向,王爷宫早建于达濠古城,极有可能是达埠寨的南门宫。
▲王爷宫(三山国王庙)
以上是达埠的几个门。红字祠巷的门应不是原达濠寨的寨门。北门,东门,东南门都还在。西门不存,木坑古庙前一个门。陆厝池的门比较靠外,应也不是达濠寨最初的寨门。南门则不知所在。
03
达埠寨内风光
从达埠寨寨门进入后,掉进迷宫里那是分分钟的事,其中各种民间小庙,家庙,祠堂,生动的石雕,明快的嵌瓷,随便转个弯都会与之意外相遇。
曲折的小巷、破旧的老屋、深深的庭院。墙头屋瓦之间, 隐藏着达埠几百年的风霜雨雪与兴衰更替。
老房子们多为明清时期所建,保护情况不容乐观。难得的是总体布局得以保存,甚至比潮州古城还要完整。
04
达埠寨内祠堂与大夫第
濠江商贾辐辏,集是一个多姓聚的区域。氏族定居发展后,便营建祠堂以奉祀祖先。达埠有吴、郑、张、余、翁、李、邱、朱、纪、陈计14座祠堂。
达埠更有“红字雅祠堂,乌字雅花园”的俗语。红字祠和乌字祠由吴氏兄弟建于乾隆年间。吴氏兄弟俱为红船主,贩运上海,致富而兴建祠堂。因祠堂建造精雕细琢、工艺超群而享誉地方。
▲左:乌字祠,右:红字祠
大夫第
达埠的大夫第不下七八座,位于八房巷的这座大夫第,是达埠最大的老厝,嘉庆元年(1796年)清仁宗诏赠吴氏为“奉直大夫”,此为其宅第。属于典型的“四点金”。
就是这样一个缺乏维护的老屋,我们尚可通过大厅上的木雕、前埕和左右龙虎门,想见昔日宅第之气派。即便破败如斯,它依然站在这里,带着逝去的主人的记忆,带着逝去的辉煌,向我们诉说着达濠几百年来的人世沧桑与文化嬗变。
▲大夫第平面示意图
05
达埠营老爷人物掠影
▲失传的中原古俗在达濠
源于夏、商,繁兴于唐宋的中原古俗,在北方故地寂然失传,却在远隔千里的粤东潮汕地区保留下了她递相承继的完整又鲜活的痕迹。位处中国年味最浓烈区域的达濠,同样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潮汕年俗。
人崇拜神明,祭拜祖先最隆重的形式是游神赛会,人称“营老爷”,它保留着回绕(《汉书颜注》)和畛域(《文选薛注》)的古义。也是几千年来潮汕人传承发展而成,一种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
老厝古迹的美,历经风雨洗礼中包含着多少故事,没有文字记载,几近空白。而它本身就像是一部书,尽管没有文字,但依然有人能够读懂它们。在这之前,风雨的侵蚀,人为的破坏,经济发展带来的空间压力,已经使一部分老厝衰败倾圮,从人们眼前消失,被新建筑替代而没有记录不留痕迹,市井喧哗,岁月无声。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为它们留影,更要切身去爱护与保护它们。
| 信息来源:“濠江旅游官微”微信公众号
| 编辑整理:濠江宣传
您点的每一次“好看”,我都十分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