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师从邓铁涛,中山医00001号博士远在澳洲传衣钵

一面
+ 订阅

国医大师邓铁涛于今天凌晨6时6分去世,整个中医药界纷纷哀悼。消息传到郭福宁时,澳洲当地时间是早上9点多,她正在整理一个患者的资料。“还挑选了贺卡要给邓老寄过去过农历新年,没想到再也见不上一面……”

今年74岁的郭福宁在澳大利亚悉尼开中医诊所已有30年,作为一个西医学生,她曾经“意外”地到广州中医学院(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当医生,也由此与邓铁涛结缘,跟随邓老学习中医知识。

“我始终记得在我出国前,邓老跟我说的‘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因为它不仅能治病救人,还是和平、友好、共同发展的一个信物’。”今天上午,郭福宁在家中接受南方+“一面”记者连线采访时说,也正是这样的临别赠言,让她决心在澳洲开办中医诊所,在有生之年继续为中医药事业推广到全世界贡献力量。

邓老引路,扎进了中西医结合研究

1944年出生的郭福宁祖籍安徽,2岁时随父母到广州生活。在家中9个兄弟姐妹中,郭福宁排行老八,从小成绩优秀,父母对她充满了期望。因为家中没有学医的人,母亲希望她可以撑起一家人的健康,强行把她的高考志愿由中山大学物理系改成了中山医学院(现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以下简称“中山医”)的临床医学。

“以前觉得学医就是死记硬背,不想学,但是后来我发现,自己爱上了医生这个职业。”1967年,郭福宁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川达县专区下的医院工作了三年,后调回到广州中医学院(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当医生。

“没想到就与中医结缘,也遇到了邓铁涛老师。” 郭福宁回忆,她先是在内科工作,后来参加了医学院给西医开设的培训班,跟着许多老中医学习了两年。其中,她就跟着邓铁涛学习如何用中医中药治疗冠心病以及脾胃学说论。

“因为我是学西医出身,邓老就教导我要利用好祖国的中医药宝库,中西医结合起来为人们服务,我逐渐发现,有时候西药治不好的病,中医可以。”郭福宁回忆说,在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的7年,为她打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病人的基础。

郭福宁(中)与邓铁涛(右)在澳大利亚合影

1978年恢复高考后,母校中山医开始招收研究生。在邓老、陶志达等前辈的鼓励下,郭福宁考中了著名消化疾病研究专家陈国祯的研究生,并在科研中进一步摸索中西医结合的路子。

1981年,中国正式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制定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学术标准,中国学位制度从此建立。在此之前,新中国培养的研究生只有学历,没有学位。郭福宁正是幸运地赶上了成为第一批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人。

郭福宁一直记得1985年的夏天走上博士论文答辩台的感受:踌躇满志又紧张难安。历经3个小时的答辩后,7位全国消化系统疾病的顶级教授组成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了郭福宁的论文,认为她的实验扎实、论证严谨,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那一年,郭福宁41岁,获得了盖有“中山医学院”钢印的临床医学博士学位证书,编号为00001。

邓老为人医术就像“教科书”

“虽然在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只工作了七年,但因为邓老很平易近人,医术也高明,因此即使不上课时也常常能碰到,后来离开了,遇到问题也还经常向邓老请教。”1986年,郭福宁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博士后,她至今都记得在与邓老等前辈告别时,被叮嘱要把中医药理念带到世界。

1987年,郭福宁又受到西医朋友的邀请,到澳大利亚的西医诊所工作。“当时澳大利亚的中医水平参差不齐”,她说,她索性就在那个诊所里用中医的方法去帮助西医进行配合治疗,想先用疗效说话,在西方国家证明中医是有用的。

随着病患的增多和信任叠加,1988年,郭福宁开了自己的诊所,这是澳大利亚第一家由本科学历以上的医学毕业生开设的中医诊所。“病人都是由西医朋友推荐过来进行配合治疗的澳大利亚当地人”。尤其是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又叫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又叫局限性肠炎),郭福宁都广有口碑,而且用的是澳洲人感到“神奇”的中药。

郭福宁说,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在西方国家很普遍的疾病,这种病容易复发并且难以痊愈,给病人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和身体的困扰,也令许多西医束手无策。其中,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导演David Atkins也为该病所困扰。

当时,David Atkins已经被这种肠胃病折磨到不能进食、不能上班,只能静脉注射补液维持体力,经过三周时间,才把拉肚子、拉血、拉脓的症状控制住,身体有所缓解。但在他出院后,只要吃东西就复发。后来,David Atkins在朋友介绍下找到郭福宁。

“邓老一直强调,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抓住脾胃这个轴心,不少疑难杂症多可迎刃而解。”郭福宁说,于是她给David Atkins开了两个方子:一是用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大黄做灌肠,二是用黄连等药物煲中药喝。

David Atkins采用中医疗法一个月后,症状就有了明显的好转。经过接近四年的坚持治疗,David Atkins的病得到治愈,活检报告也显示结肠组织消失了。

“名人效应”也让中医的治疗方法在澳大利亚进一步得到了认可。“虽然中药的效果总体来讲比西药慢,但是中医治疗的辩证方法是西医无可替代的,这也是邓老传授给我的理念。他的一些教导就像‘教科书’,不从表面病症做简单判断,而是根据各自寒热,虚实,表里和阴阳作为治疗的原则,辩证地治疗病人。”郭福宁说,只要病人在坚持服药后觉得有效果了,就开始对中医理念逐渐信任。

在澳洲这些年,有很多被慢性病困扰的当地人在痊愈后给郭福宁写了感谢信,由衷地认可中医,这让她得到了巨大的成就感和信心。“感到自己有能力把中医带来澳洲,带向世界。”

希望能圆老师心愿把中医海外事业发扬下去

“中医与西医差异很大,澳大利亚当地人不理解我的问诊和治疗方式,就很喜欢探究为什么,我必须耐心地解释,一开始我也不知道如何翻译,就干脆直译给他们。”郭福宁惊讶地发现,其实当地人可以理解。“比如心火,我就直译成‘heart fire’,我告诉他‘你的心火烧起来了,所以才会睡不好’,他们居然对我的说法都很认同。”

“1996年,邓老来悉尼参加一次国际中医药研讨会议,我们那时候还见了面,谈论中医药在澳洲发展的形势和必要的措施。”郭福宁说,“他还为在澳的中医们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比如要建立中医药教育事业、要保证中医药物进入澳洲的质量,等等。”

郭福宁表示,邓老对于中医在海外的发展非常关注,那个时候,中医在澳还未被合法化,但是邓老“中医必将走向世界”的信念让她的内心更加坚定了。

2012年,澳大利亚正式将中医纳入该国医疗体系,全国都普及了中医医师执照,并成立了国家中医管理局。

“中医师是澳洲现在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职业,中医治疗也越来越普及。”郭福宁说,当地一些大学也陆续开设了中医本科专业,包括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维多利亚大学、西悉尼大学等,大部分学生都是当地人,与中国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也日益增加。

但是,距离中医真正进入主流医疗体系,享受与西医同样待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西医是公费医疗,在澳大利亚的公立医院,也是西医‘当道’,而看中医的都要病人自己来支付,让中医纳入保险,甚至是进入公费医疗范围,是中医在海外努力的方向。”郭福宁有个大目标:“中医的作用不仅限于替代医学,而是可以治大病、治急病、治重病。要让主流社会接受这一观念,需要中医师以医术和疗效说话。”郭福宁说。

今年,郭福宁已经74岁,但她从来没有想过退休。她不仅在诊所做中医师,还身兼澳大利亚中医药学会高级顾问,西悉尼大学、悉尼理工大学、悉尼中医学院中医专业的校外顾问。

“邓老活到老、做到老,我也一样,做到老、学到老,他的心愿是把中医药推向全世界,这也是我的心愿。”郭福宁说,“我希望有生之年能推动和见证中医在澳洲享受与西医同样待遇,圆上老师的心愿。”

【记者】王越莹 谢苗枫

【校对】蓝淑茹

编辑 邢泽鑫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