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耀光
热点事件:1月8日,刘耀光院士主持完成的“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项目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点击视频
1月8日的人民大会堂,灯光璀璨,气氛热烈。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代表们走上前台,兴奋而庄重地领回大奖,成为全堂焦点。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耀光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主持完成的“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项目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对于业界,这个奖项很牛。为什么雄性不育材料可以培育不育系?刘耀光及团队坚持科研20余年,在“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项目中揭开了这个秘密。该成果阐明了水稻籼粳杂交不育与亲和性的分子遗传机理,提出了“双基因三因子互作”和“双基因分步分化”的分子遗传模型,发现了具有育种价值的新种质,是我国杂交水稻分子遗传基础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交出了杂交水稻育性调控分子基础理论的“中国答案”。
对于学校,这个奖项分量很重。这是华南农业大学首次荣获该类别的国家奖,实现了该校百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
对于个人,主持研究这个项目20多年,能代表团队在人民大会堂领到大奖,64岁的刘耀光很开心。他拿出当天获奖者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照片介绍着。但谈到感受和未来,他认为,这只是20年来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拿奖并不意味着工作的完成,会一步步继续往前走。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荣获国家大奖背后有哪些故事和心得?在漫长的科研生涯中,如何找到乐趣并坚持下去?他对年轻一代又有什么期望?以下是南方+、南方农村报记者第一时间专访刘耀光院士的独家视频和文字访谈录。
关于获奖:追根问底,已持续研究20多年
记者:祝贺刘院士,这两天是什么心情?您主持的这个奖项被誉为华农百年来首个自然科学类奖项,是零的突破,您怎么看?
刘耀光:很高兴我们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我们获奖的项目名称是“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
国家级的科技类奖项,获奖难度还是很大。即使是提名制,被提名的项目很多,往往都会有很激烈的竞争,要通过三轮评审,一轮轮筛选下来。
对学校来说,这次有3项成果获奖,是一件喜事。为什么这次的自然科学奖算是华农首次?因为我们作为农业大学,以往的研究成果主要围绕着应用方面,因此获奖都是科技进步奖、发明奖。现在我们这个项目则属于应用基础研究范畴,获得了自然科学奖项。
基础研究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持续积累和追根问底的过程,这个课题难度较大,我们也持续了20多年,这也算是对我们研究过程的一个阶段性总结。这次自然科学奖项全国总共30多个,其中一等奖1个,其他都是二等奖。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包括农业方面,一直以来奖项总数也不多,这次全国4个,其中2个就花落广东省,也算收获颇丰。除了我们华南农业大学的“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另一个该类别奖项由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获得。
大家知道消息后,学术圈和各方面的朋友发来很多祝贺,我也一时不能全部都回复,在此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心。
关于课题:累并快乐 享受漫长的科研过程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课题进行研究?
刘耀光:这个研究课题与杂交稻相关,一说杂交稻大家都会想到袁隆平先生,还有其他一大批育种家。杂交稻是我国在农业领域的一个巨大成就,因为杂交稻可以提高产量。虽然杂交稻在育种运用上取得这么大成绩,但支撑杂交稻育种的基础理论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杂交稻能控制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育性,那么育性是如何控制的?它的分子基础是什么?这个一直都不清楚,所以光是在应用上取得成绩是不够的。作为科学来说,要追根问底,搞清楚它内在的机理。所以我们就围绕着这个课题,开展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研究。
杂交稻不仅在中国有,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有。所以实际上多个国家都有不少实验室围绕这方面进行研究,所以有一定的竞争性。
即使如此,我们确定了这个课题后,就集中精力围绕这个方向加速研究。在20多年研究过程中,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支持,包括国家基金、科技部、广东省科技厅、学校,还有学术界中不同的科学家等等。虽然时间看起来漫长,但正是有了这些支持,所以在相对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的研究还是不断取得了一些进展。
关于未来:爱我所爱,不问归期潜心钻研
记者:目前这个成果在应用方面如何?接下来的研究计划是什么?
刘耀光:研究需要发现问题,但也不会仅仅因为好奇而研究,实际上理论研究又反过来促进育种实践的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
这个获奖项目属于应用基础研究范畴。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育种研究方面的一些单位,都在使用我们的成果。这样反复利用能加速大家的研究进程,取得更好的成效。现在也有公司有兴趣跟我们合作,所以今后我们在产学研方面会尽量做到上中下游的连贯,来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次能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虽然开心,但拿奖并不意味着工作的完成,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下去。做科研就是不问归期,潜心钻研。
接下来的研究,如果说困难,主要体现在科学问题本身研究的难度上。要完全搞清楚这些问题仍然需要不断努力。我们会一步步继续往前走,一个个去攻克难关。
关于研究:苦中作乐,有新发现就会很兴奋
记者:在漫长的时间中如何找到科研的乐趣?您每天投入到工作或研究方面的时间是多少?
刘耀光: 我的工作和生活几乎是一体化了。基本上周末都会来上班,出差也是围绕研究方面展开。对,就是没有上班下班时间的概念了。虽然这样听起来感觉比较漫长,还有人问会不会枯燥?但其实在工作中不知不觉就到了下班时间,所以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享受的过程。
做科研的乐趣就是,不断有新发现时就会很兴奋,会期盼并希望能亲眼看到实验结果出来。而当我们把多年工作积累写成论文发表时,也会有无以名状的喜悦,我们又有一篇论文被接受了被发表了。登载出来后,一般同行也会发来祝贺,这也是很享受的。
关于接棒:寄语青年 一代更比一代强
记者:对于年轻一代,您有什么愿望或期待?
刘耀光:未来主要靠年轻人。我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人才辈出,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我们的工作,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年轻人。
现在的学生,有对农业科学比较喜欢比较投入的,但人数还是不够,热情也还是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教育年轻学生热爱农业科学,投身到农业科学研究中去,这是我们的责任。
南方+、南方农村报记者喻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