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再出发|纪念改革开放40年•40篇⑭从南下闯荡者到新潮州人:扎根潮州,见证潮州

南方+ 记者

【编者按】

1978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40年来,在改革开放滚滚向前的历史浪潮里,潮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如今的潮州,是全国13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瓷都、中国工艺美术之都。这里江海美丽、山河灿烂,每天都在迎接新变化;这里的人们,辛勤劳作,乐业安居,每天都在拥抱新向往。

大潮起韩江,改革再出发。从今天起,南方+潮州频道将推出《潮州再出发|纪念改革开放40年•40篇》系列报道,为您讲述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潮州这一片热土上的激荡故事。敬请垂注。

【专题策划】严亮 吴炜

【专题统筹】廖奕文 陈惠永

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春天的故事”拉开序幕。在这个大舞台上,千千万万的外来务工人员留下了挥洒汗水、艰苦奋斗的身影。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经济飞速发展,成为外来务工人员最密集的地区。潮州,也迎来了第一波的外来务工人员浪潮。

如今,40年过去了,不管是打工者还是创业者,一代代外来务工人员,扎根潮州,见证潮州。他们把汗水挥洒在异乡,从“追逐潮流”到“引领潮流”,从“外来务工人员”到“新潮州人”,成为了这座千年古城40年里一段段温暖的记忆,一段段温情的故事。 

创业者:逐潮而上,异乡闯出一片天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潮州的实体经济展现出了惊人的活力,特别是陶瓷产业,成为外来务工人员最密集的行业,浩浩荡荡的务工人员从全国各地汇聚到潮州,徐先兰是其中一员。 

1990年,潮州陶瓷已成为工业支柱,图为潮州市彩瓷总厂技师在精心制作。图片来自网络

徐先兰是江西景德镇人,1996年,她从江西师范大学国际外贸英语专业毕业。摆在她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在景德镇当老师,一条是来南下广东打拼。她放弃了相对安稳的老师这条路,怀揣着学以致用的憧憬踏上潮州的打工之路。那年她才21岁,对潮州的印象只停留在潮州的凉果很好吃。

徐先兰在与外国客商进行网络交流,洽谈业务。受访者供图

“当时以为只要在广东,就属于发达地区,遍地是黄金。”徐先兰说,刚来的时候,潮州的城市面貌还比较落后,和家乡比也没有优势。2年时间里,她先后辗转了2家企业,总感觉平台和空间不足以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失望之余,是潮州人的勤奋和拼搏精神深深的打动了她。

“人有梦想就应该去追求。”1999年,徐先兰从“打工者”变身为“创业者”,她与合作伙伴共同成立了雅然陶瓷,合作人负责生产加工,她主导出口销售,终于如愿以偿能学以致用。

她说,那一年,潮州的陶瓷工艺日渐成熟,国外的需求量非常大,很多陶瓷厂生产多少就能销多少。和大多数厂家主销欧美市场不同,徐先兰选择另辟蹊径,定位“打造中东陶瓷第一品牌”,百分之百全部外销中东市场。

2004年,枫溪一陶瓷厂家工人紧张生产场面。图片来自网络

万事开头难,要开辟一个新的国际市场谈何容易,创业之初常常加班熬夜到凌晨2、3点,因为时差的问题,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和客商沟通。期间还发生一件让她念念不忘的插曲,由于全身心投入和客商协商合作事宜,连在她办公室外面的几台电脑被偷了都没发现。

雅然成立之初,正是潮州的个体企业茁壮成长的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稳定向好,加上出口优惠政策的支持,经过自己的努力,与中东地区陶瓷客商的合作让她获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创业之路犹如大海行舟,遇巨浪必须迎难而上。”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潮州所有的企业也面临重大考验。徐先兰用“以销定产”策略,配合客户共同挺过危机,在许多厂家面临倒闭危机的时候,雅然还创下销售额历史新高。

经过20年的发展,如今雅然陶瓷已经拥有200多位中东客户。

“原来需要根据客户的喜好生产,现在生产的就是客户喜欢的。”经过20年的积累,徐先兰的中东客户已经发展到了200多个,从“追逐潮流”到“引领潮流”,徐先兰的创业之路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蓬勃发展。她说,“时代成就了我,而我是那个有准备的人。”

打工者: 如沐春风,“来了就是潮州人”

“我最感激的还是三泰,公司帮买了房,帮办了婚礼,也帮买了车。可以说,公司给了我一个潮州的家。”2019年1月7日夜里,张国钧谈起自己来潮州打工的经历,对公司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末,潮州成为中国陶瓷的重要出口基地,出口比重接近70%,是潮州陶瓷产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那一时期,潮州陶瓷企业求贤若渴,广纳人才,纷纷赴各地校园招聘人才。张国钧就是在那一时期认识了潮州三泰陶瓷有限公司的老板张添福,他的人生轨迹从此和潮州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2006年,第100届广交会上,张国钧负责三泰展位的布展。受访者供图

1999年,张国钧从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后,他和同学跟随着南下打拼的热潮来到潮州。他回忆说,当时潮州治安还比较乱,刚来的时候涉世未深,还被“摩的”给骗了,差不多500米的距离收费15元,对还是学生的他来说,相当心疼。

“尽管老板很重视,但是工人还是比较排斥。”张国钧说,常常能听到“外省仔”这个不友好的称呼,工作上,本地的工人也不太配合,他只能包办了所有的工作环节,画图、雕模、上釉、设计……

2001年,潮州企业代表组团赴瑞典调研。受访者供图

进入21世纪之后,潮州陶瓷业已形成现代化生产体系。2001年,为促进企业走上规模化轨道,开发市场,适应客户的所需,潮州市政府组织了第一批企业家代表和设计师人才赴瑞典等国家调研,张国钧代表公司前去。他说,当时能出一次国,都会引来无数艳羡的目光。此后,张国钧多次代表公司出国考察及拜访客户,先后到访过瑞典,芬兰,挪威,丹麦,波兰,德国,法国等欧洲14个国家。

2003年,张国钧晋升为设计总监,也是这一年,他和陶瓷大学的师妹步入婚姻殿堂。张老板爱才,不只帮他操办了热热闹闹婚礼,还帮他买了房子。2004年,张老板又帮他买了摩托。在当时的外来工人潮中,张国钧的待遇可谓一时无两。

2004年,潮州市获得“中国瓷都”荣誉称号,大大激发了陶瓷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图为枫溪陶研所工作人员正在制作大型通雕瓷花瓶。卢宁锐摄

“2008年,对潮州陶瓷设计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时代的分界线。”张国钧说,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每个公司都有一个设计团队,当时他公司的设计团队多达11人,在这一年,几乎所有公司的设计团队都解散了。设计人才走得走,转行的转行,在潮州留下来的设计人才非常少。

2012年,潮州市枫溪区,街上随处可见满载陶瓷品的小货车。图片来自网络

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潮州这座古城的包容性越来越好,“来了就是潮州人”的出现,让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感受到了满满的诚意。张国钧感慨的说,在这座城市打拼近20个年头,也解决了落户和子女学位的问题,事实上,他早已是“新潮州人”,融入了这座开放而活力迸发的千年古城。 

【全媒体记者】郑淼鑫

编辑 纪金娜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